伤寒杂病论太阳病白话文解析经方理论实

治白癫疯办法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566445.html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

宋本写说“与桂枝汤,如前法”。如果脉洪大,大汗出,又有高烧,那就可以非常确定是白虎汤了,只是大汗出,脉洪大,百分之八九十的机会也是白虎汤,但要说是桂枝汤就太扯了。

虽然桂林本不知道是不是真本,可是但凡宋本它有不一样的。却都是桂本临床上比较正确。因为大汗出,脉洪大,给桂枝汤的确很离谱。当然注家要用桂枝汤来做解,还是可以硬解释出一番道理的,他们会说因为脉洪大,但是没有写很烦,没有写口渴,所以它还没有到达阳明,也有这样的解法,但这些解法都已经拗得很用力了,所以反而就是脉洪大,有力量,幅度很大的脉,然后汗又很多,通常就是白虎汤证没有错。

白虎汤是一个阳明病的主方,它是病邪还没有到阳明腑,没有便秘以前用的。阳明经上有邪气就会出大汗,发高烧,脉洪大,脉比平常有力量非常多,跳动的幅度也很大。白虎汤以生石膏为主。

病邪从太阳区块转到阳明区块去,有几种转法,仲景说第一个是所谓的传经,就是太阳经走完了就走下一条走阳明经,是一个自然传经的历程。另外一个角度看是说人的气血都不够的时候太阳区块就很薄,不足以作为打病毒的战场,(因为气血构成太阳区块)那它就要转移阵地再打,所以就转到下一个战场去了,那就是跑到肌肉,因为肌肉是人体非常能够产热的机制,肌肉里面的三磷酸腺苷不够,所以会发出很大的热度,烧得很厉害,脉会变得很有力,所以阳明病的产热机制就是从气血转到肌肉去。

他说如果是大汗出,脉洪大就给白虎汤,石膏一下去之后,肌肉里面的热就清掉了,清掉的同时会把病毒逼出来,过去很多人因为知道石膏是清凉解热的药,以为石膏煮水喝下去,它会从里面把热气吸走,然后排掉。但实际上用白虎汤的临床经验是吃了白虎汤,那个人是出薄薄的一点微汗,然后烧退掉,所以白虎汤在临床上有汗解的调子,不见得是从下面解,白虎汤是很容易看到汗、用汗来解病的。

他说“如果形似疟“又说回往来寒热了,它说“一日再发者”,宋本多一句“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前面那一条讲一日两三次发,这里一日再发,再发是发两次,那是辩证今天发烧是两三次还是两次吗?这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它等于是一个指标,告诉我们如果人的病邪已经到达桂麻各半汤,身体会痒的状况的时候,它的抵抗力会变成很密集地去捶那个病邪,病邪已经被推到死角了。可是这里没有到一天两三次,而是一天只有两次,意味着病邪没有那么好赶,它好像要把病邪推到边上去的这个动作比较迟钝,要赶得比较久,少发几次,只有两次。

桂枝二麻黄一汤意味着抵抗力要跟病邪作战,但这个病邪是比较散的,还有就是它不痒,痒代表已经被逼到皮肤表面去了,它没有痒这个症状,就代表病邪并没有完全的被逼到某一个片状的地方去,所以在这里就要思考当病邪比前面那个状况要更散漫一点的时候要怎么对付它?

桂枝二麻黄一汤就是一碗汤里面有三分之二碗桂枝汤,还有三分之一碗麻黄汤,比起前面的桂麻各半汤更重了,不是更轻。总麻黄量没有变少,只是比例变少。用的三分之一的麻黄汤,然后三分之二的桂枝汤下去,它的药性虽然比前面的桂麻各半汤要重,可它药物的性质比例是桂枝汤比例占得多,就知道邪气比较散的时候,麻黄汤的比例要少,桂枝汤的比例要多,这个小小的麻黄汤开了一点点汗孔,桂枝汤以面状的感觉把邪气慢慢推出去,这里是小发汗的第二发,这个法门可以让病邪比较稳定地排除,所以它的症状微微地不同,就是在指示体内的病邪分布状况跟风气寒气的种类配比是不一样的,所以桂二麻一汤它是,日三服。前面的桂麻各半汤是一口下去就好了,而桂二麻一汤是日三服,要给它一点时间,慢慢把风气寒气扫出去,当然是风气多一些,寒气少一些,所以这也是标示疾病得另外一种文法。

张仲景这个文字我想,同学学起来不知道要怎么背这个书,有没有办法发明一种笔记的方法,真的可以把这些条文的差别记住,当然最初的辩证法就是一个会痒一个不会痒,但是其实它在标示的是一种怎么去认识人体内疾病的机转。

张仲景他看古时候的这些神医就说,未尝不叹其才秀,很感叹他们这么厉害,觉得古代的神医都有X透视光眼,那种超能力者。他说,我张某人不是超能力者,那怎么办,只有勤能补拙,用这些思维辩证的方法来取代那些超能力者的超能力,所以张仲景就是用有限的非开悟者的智能,去模拟这些开悟者可以做到的事情,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还把挑战到的成果分享给我们,如果能够把他的这一份努力也消化成我们自己的,那是最好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ys/154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