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症状表现 > 每日一课刘渡舟教授讲伤寒九十八 >
每日一课刘渡舟教授讲伤寒九十八
作者:刘渡舟
编辑:经方全球同学会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这一条是小柴胡汤的禁忌证。
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有两个根据,一个是胸胁苦满,一个是喜呕。但是也有两种病,就像这条所说的,是湿热的胁下满痛,或者说是胃里有水饮的呕,这两种病虽然也有胁下满痛,虽然也有呕,但是都不属于小柴胡汤的治疗范围。一个是湿热,一个是水饮,如果辨证不清,误认为是少阳证,还要给他吃小柴胡汤,就是误治。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脉浮而弱,有点儿像太阳中风的脉;脉迟,有点儿像是虚寒证。有表证,所以还恶风寒,脉浮而弱。如果说迟脉属于阳虚,属于中寒,那么就会手足凉,现在手足温,说明这个迟也不属于阳虚的寒证。
“医二三下之”,医生对于这样一个“脉迟浮弱、恶风寒”,他没有用一些解表的方法,因为这里有表证啊。浮脉是主表,恶风寒也是太阳有邪,可以发汗解表,但他用了下法了,还不只用了一次,“医二三下之”,两次三次地、反反复复地给这个人用泻下。为什么医生要给他泻下?当医生的就那么糊涂?人家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就凭这个就给用泻药?也应该有点儿原因。书上没讲,我们推理,也可能当时那个人大便没有下来,但是大便不下来不等于有燥屎,也不等于内里有热,可能是表气有邪,里气不利,大便不通。泻下要伤脾胃之气,在表的邪气随着泻下,就要化热入里。
表邪乘着泻下之机往里传,脾胃之气由于误下而衰,就形成了脾虚。《内经》说:“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现在脾虚了,既不能灌于四旁,又不能运化水湿,湿邪就在内里壅塞郁滞,误下的邪气变成热,就形成了湿热。湿热相合,加上脾气不能健运,所以胁下满痛。同时还有小便难,因为湿和热结合,三焦不利。湿邪没有出路,郁而发黄,故“面目及身黄”,这是湿热发黄。湿邪不但壅塞于内,同时还往上闭郁太阳,所以“颈项强”。这个颈项强和湿热有关系,它不是外感的问题。
未完待续……
本文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一个全球中医人学习经方的平台
经方,即医圣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学习经方,可接受辨证论治原则的训练,认识中医学的本质特征,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学习仲景理法方药的应用,明方剂之源、方剂变化的方法与策略,领会中医的医学认识方法,训练中医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