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约与名医华佗为同一时期,被后人尊为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成书不久,原书散失,没有流传开来。又过了约三十来年,到了魏晋年间,当时的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将仲景之作载录于其著作《脉经》之中。
与王叔和同一时期的学者皇甫谧在其著作《针灸甲乙经》的序言中讲述过张仲景的一段轶事:有个人叫王仲宣,当时二十余岁,张仲景见面后对他说:“据我观察,你体内有病,四十岁时会掉眉毛,眉毛脱落半年后就会死去。”随后取出五石汤给与王仲宣,并告诉他服用方法,同时叮嘱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免除一死。王仲宣嫌张仲景的话不好听,虽然接收了药,却未服用。三天后张仲景又见到王仲宣,便问道:“服了汤药没有?”王仲宣回答说:“已经服过了。”张仲景说:“从面色看我就知道你未曾服过药,你为什麽要轻视自己的性命呢?”王仲宣仍然不相信张仲景的话。十二年以后,王仲宣的眉毛果然掉了,掉后一百八十七天就死去了。
皇甫谧同时在自序中说,张仲景充实并发挥了伊尹的《汤液经法》,编为十数卷,用于临床多有效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重新辑整理了张仲景的遗著,选注十分精当,其理论都可用于指导临床,其方法都能直接用来治疗疾病。
又过了多年,南北朝名医陶弘景在《辅行诀》说:“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
根据皇甫谧、陶弘景的说法,张仲景采纳了《汤液经》中的方剂内容,在前人基础上撰写了《伤寒论》。
唐代医家甘伯宗著有《名医传》七卷,对自上古时代以迄唐代之名医共一百二十人予以立传介绍,是为我国最早之医学人物传记专著,有一定影响,书中记载有张仲景的事迹,但原书佚失了。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被后人尊称为“药王”,撰有医学名著《千金要方》,而在其百岁之际,才得到张仲景的《伤寒论》抄本,曾感叹“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并在晚年编入其著作《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之中。比孙思邈稍晚的唐代又一位著名医家王焘,收集整理了许多散佚已久的医书,著成《外台秘要》,其中也援引了仲景文献。《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是考据唐代以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内容相对可靠的资料。
北宋一统后,宋太宗广求医方,荆南节度使高继冲将《伤寒论》抄本进献朝廷。宋仁宗时期,当时印刷术已开始运用,宋仁宗成立了校正医书局,集中人力物力对古典医籍进行较为系统的校正和刊刻印行。高保衡、孙奇、林亿以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结合各种传本,校正刊行了宋版《伤寒论》。高保衡、孙奇、林亿在校正的《伤寒论》中加了一个序言,引用了唐代甘伯宗《名医传》中关于张仲景的内容: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高保衡、孙奇、林亿在校正完《伤寒论》的时候,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就是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于是,林亿等人与已校订的《伤寒论》对照,剔除伤寒部分,保留了杂病部分,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至此,《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也是现今流传最广的版本。
在宋版《伤寒论》张仲景的自序中,张仲景说自己同宗同族的人口原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始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死亡,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张仲景为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慨,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疗救而悲伤,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选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辨别脉象和辨别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即使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或许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发病的根源。如果能运用他编写的这本书的有关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能弄通解决了。张仲景的这个自序,后人也是众说纷纭,认为不大可靠,其撰写《伤寒论》的基础与皇甫谧、陶弘景的说法完全不同,应为王叔和杜撰。
笔者认为,不管是宋版《伤寒论》、桂林本《伤寒论》、长沙本《伤寒论》,或是《金匮玉函经》以及流传日本的康平本《伤寒论》,抑或其它版本及仲景文献辑录内容,基本已阐释了医圣仲景的大致思想,并不影响研究。至于《伤寒论》的出处,笔者倾向于仲景发挥前世《汤液经》所作,伤寒杂病论》是仲景在前代无数人积累的《汤液经》验方基础上进一步整理而成,贡献是巨大的,但也决不是凭一人之力就构思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