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症状表现 >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生 >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生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生姜泻心汤证之第条
三、里部病辩证
一、阳明病
二、太阴病
三、部证
1、生姜泻心汤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胃中不和,非起于汗出解之后,当其未解时,胃中固已不和,但为伤寒证候所掩,病者、医者皆不措意耳。干,空也。噫,饱食息也,俗作嗳,嗳有吐出酸苦水者,今无之,但嗳出食臭之气,故曰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者,胃中停水也。何以知其水在胃中?本条之证候,皆是消化器病。消化器病之停水必在胃,以肠无停水之理故也。雷鸣者,鸣且走,有若雷也。
此条所论,乃胃扩张兼胃肠之卡他性炎症。何以言之?患急性热病者,以正气专力于抗病之故,胃机能常比较衰弱,于是食物停滞,发酵分解而成种种气体。凡固体、液体变为气体,必增大其容积,则令胃腔扩张,而为心下痞硬。气体上出于食管,则为干噫食臭。患胃扩张者,常因化学的、物理的刺激,引起幽门梗阻,于是胃中水分不得下输于肠,胃又无吸收水分之机能,水遂停而不去,是为胁下有水气。停滞之食物腐败发酵,产生种种有机物,刺激胃壁,引起胃炎,结果益足减退其运动、消化机能,而扩张愈益增大。炎症蔓延至于十二指肠、小肠,遂为雷鸣下利。
由是言之,生姜泻心汤者,治胃扩张及胃肠炎之剂也。惟用法标准,仍当据此条之证候,不能用以治一切胃扩张及胃肠炎也。又百五十六条(条)之半夏泻心汤,证候甚略,学者但记取半夏泻心方中,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即为生姜泻心汤。方既略同,则半夏泻心之证候,自可知已。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场,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附子泻心”以下五十字,《玉函》、成本并无之,盖妄人沾注之语。
施氏《续易简方》云:生姜泻心汤,治大病新瘥,脾胃尚弱,谷气未复,强食过多,停积不化,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腹中雷鸣,下利发热,名曰食复,最宜服之。
《方极》云:生姜泻心汤,治半夏泻心汤证而呕者。
《方机》云:若(承半夏泻心汤而言)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或呕吐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二神传》云:生姜泻心汤,治卒痫,干呕。
《类聚方广义》云:凡患噫气干呕,或嘈杂吞酸,或平日饮食每觉恶心烦闷,水饮升降于胁下者,其人多心下痞硬,或脐上有块,长服此方,灸五椎至十一椎及章门,(穴名在第十二肋软骨尖端之下)日数百壮,兼用消块丸、硝石、大圆等,自然有效。
《医事或问》云:余前治京师祇园町伊势屋长兵卫者,病泄泻,心下痞硬,水泻呕逆,濒死矣。余知其病非大瞑眩不治,乃作生姜泻心汤三剂与之。是日七时,大吐泻,病人气绝。于是家内骚动,集诸医诊之,皆云己死。因急招余,余又往诊之,则色脉呼吸皆绝,然去死后不足二时,以药灌其口中,仍能通下。其夜九时,病人如梦初醒,开目见族人相集,惊疑莫定,乃言昼间因大吐泻,乏气力,自觉神倦入睡,固不知其他也。既而呼饥,食饭三小碗,脉息如常,病已霍然,翌朝更强健。此人幼年有呕吐癖,常食粥为生,虽至四十余岁,偶食未曾食过之物,必呕吐。自此病愈后,任食何物不吐,享年七十岁。
《成绩录》云:一男子,年三十余岁,心下痞塞,左胁下凝结,腹中雷鸣,过食则必下利,如此者六年,先生用生姜泻心汤而愈。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