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阳明五十九条

阳明五十九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 阳明病虚,则胃虚不降,但只头眩,少阳胆气之逆也,表解故不恶寒;但只头眩,故能食也,而见咳者,其人必咽痛,此是胆气上逆,相火不降,上刑肺金,肺燥则咳,咳则相火逆冲,故必咽痛。若不咳者,相火不逆,则咽不痛。

阳明六十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

1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胃寒气逆,则欲呕吐。胃为阳腑,寒则不降,故属阳明。食则呕吐,吴茱萸汤,温胃寒以降气逆也。得汤反剧者,此为上焦之痞热,非关中焦之虚寒。痞热不泄,而温补中焦,必得汤反剧,故知在上焦。

2 得汤反剧者,病在上焦之痞,不在中焦之虚,此可观太阳篇,泻心汤病理。

按:中寒与上痞之别,是为此医理,从另一个角度看,此也为先师误诊,此虽得汤反剧,但先师知病理与治法,我们水平太浅,并不知道。虽然我们有很多误治,由于药剂里小,没有治好也没有治坏,中医基本上也没有了治愈,都在养生调理,中医也很尴尬,理论体系学不透,用药就畏手畏脚,怕吃官司,只能保守,行医资格证,只是法律上证明你是一个医生的身份而已,并且还提高了行业门槛,其它的用处不大,你出现了误治,照样判你赔偿,治不好病说中医是骗子,治坏了更说是骗子,中医只能保守,医生也只能自保。

中医可以通过管理,变的越来越规范,配个药丸都得报备,但疗效未必越来越好。不能治愈,治不了病的事实也越来越明显,没有实际疗效,中医永远是假大空,停止不前,没有正确的理论支持,没有实际有效的法律保护,中医只能以吃不死人为底线。患者肯定有疑问是不是看中医就该死,放心吧,谁都不想出事,医生更不想多事,医生永远比患者更紧张,这么多年了,又有几个出事的,但这么多年中医确实坏了,这都是事实,在比如西医,所有的病,三素一糖,有没有误治都是这些药。

中医,中药,法律,患者,医生,疾病,现实与治病越来越远,中医该怎么走,我们该怎么疏理,有没有方向,要么就继续糊涂的混日子了。学完仲景,你就懂了。理论不对,谈何发展与传承,环境 不好,一切都是空谈。

3 吴茱萸汤,温胃而降逆,回腑阳退脏寒,温中土以运四象,加人参补脾胃之气,五脏皆为阴而秉气于阳,其阳即为胃气。少阴,厥阴二经,皆有此汤,吴茱萸祛五脏之寒,其功力与附子相媲美。吴茱萸多多益善,不必畏其燥,证药相对,何燥之言。言燥者,皆是听后世庸家之遗毒,重点,千万不要畏惧人参之剂量,仲景原方剂量,皆中医行业标准。

4 吴茱萸汤和四逆汤对比;

吴茱萸汤是胃腑中寒,四逆汤是脾脏湿寒。脏寒与腑寒,也不相同,此当细心。四逆汤,是阳虚为三阴之盛。吴茱萸是胃寒与脏寒,胃寒为胃腑受外寒与内寒之客,寒伤阳也。内寒者,少阴之邪客,少阴厥阴二卷中吴茱萸汤即是,包括脏寒,而外寒者,食物之寒也,饮食寒凉而腑阳受伤之义。古时,秋后有喝吴茱萸酒的,就是为祛暑月饮食之寒气的,寒去则助胃阳之藏也。胃腑受寒,附子不及,非吴茱萸不效。脾肾湿寒,三阴之盛,吴茱萸不及,非附子不效也。四逆是阳虚,吴茱萸是受寒或寒乘,此当细细研究,临伤寒之证则不易混。

吴茱萸汤是胃腑有寒,四逆汤是脾虚湿寒。脾胃属土,三阴统于太阴,太阴伤则三阴俱伤,三阴败俱从太阴之败,故四逆汤证,又见于少阴,厥阴二经。五脏秉气于胃,内外之寒,伤及胃腑,或伤脏寒,吴茱萸汤俱能主之,故此又见少阴,厥阴二经,脏寒乘胃。脾胃属土,三阴阳虚,内外之寒,俱能伤中也。细心留意,脏腑虚寒。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ys/16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