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饮食调理 > 伤寒金匮要背的条文别管为什么只管背 >
伤寒金匮要背的条文别管为什么只管背
传承岐黄薪火, 太阳病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烧,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烧,或未发烧,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觉,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烧,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烧,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烧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睦故耳。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烧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那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只,其人恶风,小便难,手足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
35.太阳病,头痛发烧,身疼腰痛,骨节痛苦,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烧恶寒,身痛苦,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薄弱,汗出恶风者,弗成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烧而咳,
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烧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三表郁轻证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烧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弗成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参半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宏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相仿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7.太阳病,发烧恶寒,热多寒少。脉薄弱者,此无阳也,弗成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病变证
一热证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上)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烧汗不出者,弗成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下)
76.发汗后,水药不得进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只。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63.发汗后,弗成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宏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只,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二虚证
64.发汗过量,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只,心下痞硬,内外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61.下以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肃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82.太阳发病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烧,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三太阳蓄水证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一些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四太阳蓄血证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领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着,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疯者,以热不才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于是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御汤主之。
五结胸证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馅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意下,按之则痛,脉轻薄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痞证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屈曲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烧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烧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伤寒汗出解以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套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吐逆者,黄连汤主之。
阳明病篇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三阳合病,腹混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兄弟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内外俱热,通常恶风,大渴,舌上枯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脉浮发烧,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太阳病三日,汗出不解,蒸挥发烧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然,睛不和,无内外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烧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够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其它欲解,可攻里也。兄弟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微发烧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烧,栀子柏皮汤主之。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少阳病篇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炫也。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烧者,属少阳。少阳弗成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96.伤寒五六日中风,来去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浩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来去寒热,休做偶尔,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接,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即是,无须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烧汗出而解。
.伤寒六七日,发烧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只,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来去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阴篇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好处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于是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认为弗成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少阴篇
.少阴之为病,脉藐小,但欲寐也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清谷,表寒外热,兄弟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庸,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形体痛,兄弟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手足极重痛苦,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当,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下方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只,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烧,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得悉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少阴病,吐利,兄弟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病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只。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霎时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兄弟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干吐逆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兄弟逆冷者是也。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手足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霍乱病篇
.霍乱,头痛发烧,身痛苦,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必水者,理中丸主之。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
金匮要略背诵条纹
1.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只,形体痛苦者,急当救里;后形体痛苦,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2.病者一身尽疼,发烧,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而至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3.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甘草、白术、黄芪)
4.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5.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6.诸肢节痛苦,形体魁赢,足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7.病历节弗成屈伸,痛苦,乌头汤主之。(治足气痛苦,弗成屈伸。方药: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
8.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手足酸疼,兄弟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饴糖)
9.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
10.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11.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
12.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
13.胸痹之病,喘气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屈曲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栝蒌实、薤白、白酒)
1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
15.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16.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诸之。
17.腹满时减,复依旧,此为寒,当与温药。
18.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柴胡、黄芪、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
19.度量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高低痛而弗成触近,大建中汤主之。(蜀椒、干姜、人参)
20.胁下偏痛,发烧,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
21.寒疝腹中痛,逆冷,兄弟不仁,若身痛苦,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御乌头桂枝汤主之。(乌头加桂枝汤方)
22.肾著之病,其人形体重,腰中冷,如做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不利,饮食依旧,病属员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下列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甘草、白术、干姜、茯苓)
23.问曰:四饮何认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时髦,归于手足,当汗出而不汗出,形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行如肿,谓之支饮。
24.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5.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炫,苓桂术甘汤主之。
26.腹满,口干舌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丸主之。(防己、椒目、葶苈、大黄)
27.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与苓桂术甘汤对比(木防己、桂枝、人参、芒硝、茯苓)
28.汉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29.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0.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31.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栝蒌根、茯苓、山药、附子、瞿麦)
32.脉浮发烧,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33.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34.皮水为病,手足肿,水气在皮肤中,手足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
35.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做,枳术汤主之。(枳实、白术)
36.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度量担心,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茵陈蒿、栀子、大黄)
37.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茵陈蒿、五苓散)
38.心气不够,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大黄、黄连、黄芪)
39.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芪、黄土)
40.诸吐逆,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41.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聚积,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肿,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薏苡仁、附子、败酱)
42.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通常发烧,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弗成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大黄、牡丹、桃仁、瓜子、芒硝)
43.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乌梅、黄连、黄柏、细辛、干姜、附子、川椒、桂枝、人参、当归)
44.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停者,有受孕下血者,假令受孕腹肿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芎归胶艾汤: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
45.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够。
46.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枳实、芍药)
47.妇人咽中倘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
48.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实质仅供临床参考,非中医专科人员请勿
试针试药
ID:hnbfdycx艾御享堂
文图:源于网络编纂:艾御享堂版权归原做家总共转发说明来历
预览时标签弗成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