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症状表现 > 名医医案刘渡舟治痰气痞案一则 >
名医医案刘渡舟治痰气痞案一则
作者:刘渡舟 姜元安
编辑:经方全球同学会
刘渡舟治痰气痞案一则
张某,男,36岁。平素嗜好饮酒,常饮又多饮,日久之后,酒湿内伤,脾胃失运,中气不和,痰从中生,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而成心下痞满之证。伴见恶心呕吐,大便稀溏,每日三四次。虽经多方治疗却难以收功。舌质红,苔白,脉弦滑,此属痰气交阻而成痞,治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9克、大枣7枚、炙甘草9克。
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液甚多,呕恶大减。再一剂,痞、利俱减。四剂尽而病愈。
解说: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心下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是指病人感到心下(相当于胃之上脘)部位有一种痞塞不通的不适感,医生采用触按的方法时,一般没有触痛或按痛感。所以,这与结胸证的“心下硬满,按之则痛”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不可按者”有明显的区别。
因为病位在“心下”,处于中州,为上下气机升降的交通要道,任何原因,只要能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于心下,都能产生心下痞。所以,从病机上说,心下痞属于无形之气机痞塞于中焦,与有形实邪凝结于胸中而导致的结胸证截然不同。《伤寒论》第条说:“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指出了心下痞的证候特点及病机关键。尽管病人自我感觉到心下堵塞,痞闷难忍,但医生按之却濡软而不坚硬疼痛,其主要机理是内无有形之实邪。根据临床所见心下痞的种种表现,一般来说,心下痞的病人腹部总是柔软的,虽然个别病人亦会有按之疼痛的感觉,但决不像结胸证那样按之石硬,痛不可近。极少数病人有时会在心下部位鼓起一小包,按之则消,抬手又起,这叫做气包,仍属于心下痞范畴,在临床上均需加以注意。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心下痞”是一个医学术语,病人在叙述症状时往往诉说为胃脘堵塞,如有物内阻,严重者只能端坐而不能俯身。正确地理解病人的自我感觉,对于准确辨证是很有好处的。
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是形成心下痞的发病基础,脾气不升则寒从内生,胃气不降则热从内起,这样,又进一步导致了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所以,这一类心下痞又往往被称为“寒热错杂痞”。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痞的代表方,本方集寒热补消之药于一体,能清上温下,辛开苦降,目的在于调和脾胃功能,恢复气机之升降以消痞塞。本方由于以半夏为主,具有化痰和胃降逆之功,所以针对“痰气痞”而设立。痰气内阻,容易引起胃气上逆而发生恶心、呕吐或呃逆等证,所以本方临床辨证的特点是以胃气上逆为主。至于内挟水饮的“饮气痞”,以及客气上逆的“客气痞”,则分别用生姜泻心汤及甘草泻心汤治疗。
本文摘自《经方临证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年9月一版一印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一个全球中医人学习经方的平台
经方,即医圣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学习经方,可接受辨证论治原则的训练,认识中医学的本质特征,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学习仲景理法方药的应用,明方剂之源、方剂变化的方法与策略,领会中医的医学认识方法,训练中医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