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症状表现 > 经典伤寒论皮肤病的经方治疗上 >
经典伤寒论皮肤病的经方治疗上
点上方“Tara之半夏”↑↑↑↑↑↑,关爱自己,关爱家人。
Tara
之
半
夏
,
朴
草
与
仁
心
不要跟随我,我可能不会带领你。不要带领我,我可能不会跟随你。但你可以像兄弟般,与我并肩而行。
Tara(南希陈睁),中国易经协会副会长。自由意志和无条件爱的申言者,金字塔临终关怀中心创立者。在西方和东方、中医和西医、自然和人文、宗教和科学之间,与有识之士共寻疗愈心灵的整合之路。生于南京中医世家,现旅居美国。
——Tara之半夏
回复数字1可得目录
伤寒论│皮肤病的经方治疗(上)
冯世纶
-
一篇皮肤病经方治疗方面可能最好的文章,来自于年12月12日冯世纶老师在经方治疗皮肤病学会上的讲座文字整理稿。(文字整理:侯雪琴常钢王红张仁义谭晨曦颜红艺;校对:颜红艺宋炎阁)
既然是大会发言,免不了诸多客套与谦逊,也有很多细节和描述,原文非常长。
我们进行了再整理再编排,删除了约一半文字,去掉几乎所有细节“枝杈”,仅留演讲精要,并在文字表述上使其看上去更像一篇书面文献。
即便如此,仍需分上中下辑三次推送——它完全值得如此,有出处、有病例、有解释,是为经典。
注:文中胡老为胡希恕先生;此稿未经原作者再审阅。
——Tara荐读
今天主要交流用经方来治疗皮肤病学习的一点体会。
先说点别的:人们对《伤寒论》的认识是有误区的。
《伤寒论》是怎么写成?一种说法是建安时期,瘟疫流行,张仲景他的家族当时有人,因(瘟疫)流行,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伤寒死的有十分之七吧。所以张仲景挂官为民,发奋攻读中医,撰写了《伤寒论》;还有一种说法是张仲景发明了伤寒中医辨证论治,张仲景写成了《伤寒论》;《伤寒论》是是治疗传染病的一本书——这些都是对《伤寒论》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看到一些书,关于《伤寒论》的考证,《伤寒论》的历史;还有《伤寒论》序的那23个字——“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经过考证不可能是张仲景写的,是后人加入的。这个序言误导我们一千多年。
今天专门说说皮肤病,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多是后世方,经验方子多。
皮肤病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毫无例外地呈现六经证(急性传染性病、冠心病也好、感冒也好、肝炎也好、肺炎也好,是根据六经辨的,皮肤病也不例外)。一般人,不是在表就是在里,不是在里的就是在半表半里,不是阴证就是阳证。
六经统百病,皮肤病也是六经症状。所以经方治疗皮肤病也必须是用六经辨证,而具体治疗也是落实在方证上。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
最常见的方子。这个汤证在《伤寒论》是23条。
理解这个方子就能懂得经方治疗皮肤病的道理。经方治病不是讲病因病机,而是注重症状反应,从这一条就可以看出来。
“太阳病,得之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复下、复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怎么写成的?不是张仲景因为家里瘟疫流行死了好多人,所以他不做官了,去学医了,写成了《伤寒论》,不是这样的。《伤寒论》是论广而成,根据什么论广?根据《汤液经法》。《汤液经法》这本书是在三国战雄。汉代时候还有的,可惜没有传下来,张仲景见了。
《汤液经法》经过张仲景论广,就是补充,写成了《伤寒论》。后来又发现一部分没有整进去的内容,又整了整,叫作《金匮要略方论》,也叫《金匮要略》。所以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伤寒论》或者叫《伤寒杂病论》,它是论广来的,不是张仲景一出道就一下写成的,所以这条文就是这样。
桂枝麻黄各半汤,它治疗身痒、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就是小发汗。
小汗出要注意,不是大汗出,小汗出以后就是让风邪、寒邪和湿一块儿出去。所以桂枝麻黄各半汤的病因病机以前不知道,后人逐渐总结认识到了,这个痒就是湿在表。
湿,在表,引起了痒,所以解表、小发汗、祛湿是治痒的一个办法。
病例:痒因湿在表
例1:王某,女,13岁,3年3月6日初诊。自感身痒1周多,自服新息敏效不明显,白天痒轻,晚上痒较重,用手挠之起小丘疹,白天却看不到,有时感面热,无汗出,口中和,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证属太阳表不解,营卫不和,湿郁皮肤,为麻黄桂枝各半加赤豆蒺藜汤:
桂枝5克,麻黄3克,白芍3克,生姜2片,炙甘草3克,赤小豆10克,白蒺藜6克,大枣2枚。
结果:上药晚上服一剂,身见微汗,身痒未再发作。解释:这是一个典型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加赤小豆蒺藜的方证。吃了以后身上见微汗(不是发汗),所以就不痒了,以后再也不发作。
桂枝加荆防汤方(胡老常用方)
桂枝加荆防汤是根据桂枝麻黄各半汤来的。不过这个胡老经常用的方子,在桂枝汤基础上加了荆芥、防风。
荆芥、防风相当麻黄,与麻黄近似,也是小发汗、微汗。荆芥和防风发汗的力实际上比麻黄不相上下,麻黄力量偏大。既然是不要发大汗,临床用药的时候也不能用太大(根据临床症状定)。
病例:姜某,女,50岁。一周来,四肢皮肤痒,粟粒样湿疹,下肢成片,微汗出,口干,二便调,苔薄白,脉浮细。太阳阳明合病,荣卫不和挟湿,为桂枝加荆防苡仁败酱槐花汤:
桂枝10,白芍10,生姜12,大枣4枚,荆芥10,防风10,炙甘草6,白蒺藜15,生苡仁30,败酱散30,炒槐花10。
解释:这个临床病例合并了里症,所以加了入里的方子。
二、麻黄连翘赤小豆方证
它的条文是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关于身发黄,如果湿胜那就要发黄,如果热胜就是阳明里实热证,就不发黄。所以这个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就是湿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治疗太阳阳明合病的方子。
它的组成有连翘,连翘根。杏仁是解表的,赤小豆是理湿的,主要是梓白皮(实际临床大部分都用桑白皮来代替,有的用白藓皮。白藓皮比较有强壮作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也是一个湿与热的合发,湿代表阳,所以中医用它治疗皮肤病的根据是治疗皮肤发黄悟出来的。
病例:尹某,男性,40岁。近2个月右上腹疼痛,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自昨日起发热恶寒、身目发黄、身痒、口黏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邪里湿,郁而化热,治以解表化湿,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10克,杏仁10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热退,痒已,但黄疸不退,且逐渐加重,后确诊有胰头癌,不及2个月病逝。解释:病人属于外邪里湿,郁而发热,治疗需解表发热。通过发表利湿治疗太阳和阳明,平阳明里热,表里双解。但用后黄疸没去,这个湿热还是厉害的,后来证实是胰头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它治疗皮肤病的机理是湿郁,和临床桂枝麻黄各半汤道理是一类,都是湿在皮肤。
三、当归四逆汤方证
这个方子是根据《伤寒论》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中的条文都是用四逆,厥逆,就这一条单独用了“厥寒”。说明它的方子特征是血虚血少,出现的症状是又厥又寒。
厥就是血液不通,血虚血液不到造成寒冷,冰凉。血少造成干燥、寒冷,寒得厉害,所以用厥寒这个词,另一方面就是血虚血瘀容易生疮——手足厥冷厥寒,血液到不了,抵抗力就差。
下面是胡老治疗的一个病人,是年治的。
病例:郝某,女性,30岁。四肢关节疼10余年,遇冷即发,近三四年来发作较频,常有头晕、四肢逆冷,天气刚冷手足即出现冻疮,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舌质暗红,脉沉细。此属外寒内饮,寒凝血滞之证,治以调荣和卫,温通气血,与当归四逆汤:
当归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枣5枚。
结果:上药服三剂,四肢觉温,继服20余剂四肢冷及关节疼、疮消除。
创作不易,打字巨累。转载请明示详尽出处公号北京哪里治白癜风病好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