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症状表现 > 饲养管理水貂沙门氏菌病的介绍 >
饲养管理水貂沙门氏菌病的介绍
水貂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幼貂感染此病呈急性经过,发热、下痢、体重迅速减轻,脾脏和肝脏显著肿大为其特征。
一、病原
最常见的沙门氏菌有肠炎沙门氏杆菌、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杆菌。另外,在水貂中还发现有雏白痢沙门氏菌、都伯林沙门氏菌、蒙秦维提尔沙门氏菌、婴儿沙门氏菌等。本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二、流行病学
被沙门氏菌污染的肉类饲料是主要感染源。在淘汰的家禽肉中常能检出各种对水貂致病力很强的沙门氏菌。当毛皮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爆发此病。短时间内波及全群动物,出现较高的死亡率。本病的发生和种水貂带菌有一定关系。常见带仔母貂整窝发病,个别的养貂场沙门氏菌病每年都散发、流行一段时间,这与带肉动物和场地污染有关。
水貂沙门氏菌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六、七、八月份。多由饲料污染引起,主要侵害1~2个月龄的仔貂。成年动物对本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突变是引起本病的因素。感冒、饲料变质、防疫制度不严等,都能促使此病的发生和发展。另外,仔貂换牙期、断乳期饲料质量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都可能成为发病的诱因。
三、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20天,平均为14天,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2~5天。
根据机体抵抗力和病原的毒力,本病在临床上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区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
当呈急性经过时,病貂拒食,先兴奋,后沉郁,体温升高到41~42℃,轻微波动于整个病期,只有在死前不久才下降。大多数病貂躺卧于小室内,走动时背弓起、两眼流泪、缓慢移动,发生下痢、呕吐、在昏迷状态下死亡。一般经5~10小时或延至2~3天死亡。
亚急性经过时,主要表现胃肠机能高度紊乱,体温升高到40~41℃,精神沉郁,呼吸频数,食欲丧失。病貂被毛蓬乱无光、眼睛下陷无神。有时出现化脓性结膜炎。少数病例有黏液性化脓性鼻液或咳嗽。病貂很快消瘦、下痢,个别有呕吐。粪便为液体状或水样,混有大量胶体状黏液,个别混有血液。四肢软弱无力。特别是后肢不全麻痹。在高度衰竭情况下,7~14天死亡。
慢性经过的病貂,消化机能紊乱,食欲减退,下痢、粪便混有黏液,进行性消瘦,贫血,眼球塌陷,有的出现化脓性结膜炎。被毛蓬乱、粘结、无光泽。病貂卧于小室内,很少运动。走动时步履不稳,行动缓慢,在高度衰竭的情况下,经3~4周死亡。在配种和妊娠期流行本病时,造成大批空怀和流产,空怀率达14%~20%。仔貂10日龄以内死亡率高达20%~22%,多数病貂在妊娠中后期发生流产。
四、病理变化
死亡貂血凝固不良,实质器官颜色变浅,膀胱积尿,黏膜、皮下脂肪或肌肉、浆膜见轻微的黄疸。肝、脾、肾肿大、黄染、质脆,切面多汁,特别是脾脏显著肿大,3~8倍以上。胃肠空虚,胃、肠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出血或坏死。
五、预防
确诊后马上停喂现有饲料,将现有饲料更换为来源明确、无污染的优质饲料;隔离发病的貂,对食槽、饮水槽、笼舍、地面环境、粪便等用众牲安消毒;对病死貂焚烧深埋,停喂一切肉类,饲料,供给新鲜清洁、无污染的饮水,避免本病的继续传播。治愈的病貂由于带菌,仍然是危险的传染来源,不能送回大群,应隔离饲养,直到取皮期淘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