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症状表现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通释太阳病中篇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通释太阳病中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同是项背强几几之太阳病,有汗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用葛根汤;对待而论也。麻黄发汗驱寒助桂枝解外邪,葛根舒太阳膀胱之脉,直走后背。余曾反复阅读过严苍山先生疫痉病,先生治痉,善用葛根诸方,谓葛根疏膀胱经能通脑宁神,止痉解热,此经验当细细体会。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阳明合病,因何自利?太阳寒邪入阳明胃俯,邪迫而下利,气承下也,麻桂解太阳外邪,葛根升提胃气止泄,此逆流挽舟之法,后世喻嘉言善此法。若不下利,气逆而呕加半夏降逆可也。下利与呕逆,一者气下泄宜升提用葛根,一者气上逆宜降逆用半夏,又为对待而论。此阳明气机升降失调证也。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热未解也,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主之。
葛根汤治下利属寒证且为合病;葛根芩连汤治下利属热证且为单病。此又是对待而论。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太阳病麻黄汤正局。以痛,喘,无汗恶风,发热为辨证要点。诸多痛症,当知为紧脉。麻黄汤治喘,故为肺病之名方,因能治痛,故亦为骨伤科常用方剂。
大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也,宜麻黄汤。
喘而胸满,阴邪驻于心肺,麻杏理肺,桂甘通心,岂能用下法。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病过去十多日,脉浮细,嗜卧,此非太阳病,是脉微细、但欲寐之少阴病,当用麻附甘草汤以振其阳;假使有胸满、胁痛症状,当知为少阳病,与小柴胡汤;若脉浮无它症当知外未解,仍以麻黄汤解表即可。本条示医者如何识藏奸之处辨证,细细品玩,很有意味!
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膶,此为逆也。
太阳伤寒,脉紧恶寒身痛,外寒束表;无汗烦躁,郁热内积;此强人受风寒易得此证,用麻黄汤解外,石膏清里,表里双解之法,为寒包火重证。后世双解方剂皆以此大青龙汤为法。若阳虚之人受风寒,断不能用大青龙法发汗清热再伤阳气,误治必厥逆。筋惕肉动,似真武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提醒医者大青龙汤为太阳病,不能用于治少阴病。即欲用大青龙必无少陰方可。六两麻黄非强人莫能承受,弱人服之恐汗脱亡阳。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此小青龙汤正局。心下有水气上逆,影响食道则呕噎;影响气道则咳喘;水不气化则渴(不是乏水,是水停不能疏布利用,此渴一般不欲饮水);阳不化陰则腹满,小便难;湿郁则发热。麻桂风药祛湿,姜夏辛燥化湿,五味细辛一开一阖,赤芍甘草一气一血,深得制方之妙。凡湿郁水寒,表闭内困之肺胃水湿证皆可用此方论治。大青龙外寒内热,强人之剂,小青龙外寒内湿,弱人之剂,又是对待而论。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此渴者,当为欲饮水,知阳动寒消,用小青龙扶阳化湿。小青龙渴之辨法,与上条对待而论。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脉浮弱有表证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喘家有太阳病;太阳病微喘;皆可用桂枝加杏朴汤,对待而论。然喘家为宿根顽疾,太阳微喘为时病,病程不同,预后也不同,此属异病同治。仲景列二条示病不同也,医者且莫以为此二条为重复论也。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外证未解,当解外,不可用下法。脉浮弱者宜桂枝汤;脉浮紧者宜麻黄汤;脉弦而寒热往来者宜小柴胡汤。此仲景本意,亮补于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误汗误下后表邪仍在,当须解外,宜桂枝汤。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发其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衄可解表,邪气隨血而出。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太阳病,热邪隨衄而解故能自愈。若不衄血,仍以麻黄汤解外。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之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更发汗则愈。其人短气但坐者,以汗出不彻故也。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太阳阳明并病汗法辨证。阳气怫郁证宜桂麻合剂,桂麻各半、桂二麻一都可。阳郁躁烦,可用桂越汤发汗小清其烦。涩脉当为血瘀,独仲景言短气汗出不畅也为涩脉,临床当注意。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须自汗出乃愈。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也,须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身重心悸尺脉微者,不可发汗,此少陰心肾阳虚之候。补仍不及,岂可汗下。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所以然者。以荣气不足,血弱故也。
身疼痛,尺脉不及之证,不可用汗法。此条病证宜桂枝去芍新加姜参汤补之。芍药甘草附子汤也可用之。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紧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再次强调麻黄汤之脉法。
病人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卫气不谐也。所以然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也。复发其汗则愈,宜桂枝汤。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荣卫不和,当用桂枝汤。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紧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衄本可解邪,无汗表实邪未解,仍以麻黄汤;便结郁热头痛,议用下法,以承气;小便清者,气化不够,用桂枝汤;伤寒脉浮紧,本当用麻黄汤,发汗解外,表解仍烦说明伤及阳气,宜用桂枝和阳。条条似同不同,同中存异,辨证之妙也。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大汗之后,复下之,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久久小便必自利。
凡病阴阳自和者病必自愈,无关治法。汗下伤津,小便不利,水少之故,补充水份后小便必通。
大下之后,复发汗,其人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汗下皆用,伤津动阳,脉细微,此阴阳俱虚之症。急当回阳,四逆可也。不呕知不在少阳;不渴知不在阳明、厥阴;无表证知不在太阳;脉沉微,病在少阴太阴;干姜附子汤辛温扶阳重剂,宣通内外,走而不守也。此方治烦躁与甘草干姜汤意同,仅程度不同而已。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主之。
发汗伤津气,沉迟脉,阳不续之兆,去破药芍药,加扶持之人参,化湿增温之生姜,故有桂枝去芍加参姜汤之治法。
发汗,若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无大热者,言外之义有内热也,麻杏石甘解热平喘。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心下悸汗证,虚则欲按,桂甘汤辛甘扶阳护心可也。此心胃共病。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脐下悸,余意腹主动脉博动,虚劳水饮供血不足为患,苓桂甘枣汤制水补虚可也。此桂枝甘草汤化出,桂苓制水,草枣补虚。
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者,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证,余私意此现代医学之心肌缺血合反流性食道炎病。有胃肠神经官能征的症状。气上冲胸取桂枝汤降逆,腹疼取生姜泻心方意,往来寒热取葛根芩连汤升阳散热,三方会师,因成奔豚汤。有热象故去姜、参;血供不足,即加归、芎;取黄芩之泄热,弃黄连之苦寒。然皆不离桂枝汤主方。平冲降逆,定惊安恐,泄热止痛,奔豚汤方旨。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脾虚气滞湿胜,二君补气,姜夏除湿,厚朴消胀,制方严谨,效力冲和,除胀之祖方。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太阳病水证,水逆阻气,湿滞经阻之候,苓桂术甘汤为法。此亦阳虚痰饮之祖方。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此阴阳俱虚之证。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阳虚烦躁重证。当与甘草干姜汤、干姜附子汤相对而论。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发汗后仍恶寒,此虚证,宜芍药甘草附子汤。不恶寒,热者,此实证,以微下法和胃气即可,宜调胃承气汤。一虚一实,一寒一热,对待而论,经纬分明,临证易于分析掌握,此仲景行文之苦心用意,医者当明。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凡病阴阳自和者则自愈,本条饮水后胃气和,知当愈。小便不利,乃水停气滞,故郁而化热,加之脉浮,是膀胱气化失司,五苓散气化行水即可。
太阳病,发汗已,脉浮弦,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此太阳烦渴,与厥陰消渴对待而论。太阳蓄水,气化不利,桂术扶阳,泽芩下水,气动则水动,水动则渴止。弦脉示阳虚水饮。
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茯苓生姜化湿温中,桂枝甘草辛温守中,中焦运化,小便得利,此茯苓甘草汤之义。五苓利水化气,治膀胱开阖失司,治下焦也。此对待而论。水逆为表里证,有表先治表,宜五芩;表去仍水逆者,当治里宜茯苓甘草汤。表里之治,亦对待而论。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试教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此辨证细节例举。过汗的许多危害,耳聋,饮多则喘,水逆,吐下。皆过汗伤阳所致,仲景一再强调汗法的合理应用。蒲辅周先生总结八法时的“汗而勿伤”即是此种深意。蒲氏汗而毋伤,下而毋损,凉而毋凝,温而毋燥,补而毋滞,消而毋伐为立法用药原则,当细体会。
发汗后及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干姜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类方,为太阳火热而设。与苓桂剂治水成对待而论。栀子清虚烦,干姜壮元神,故治心中懊?,此栀姜汤用法。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是栀子豉汤的化裁汤。示加减变化之规矩,少气用甘草,呕逆用生姜。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豆豉为解热圣药,与除烦之栀子伍用,堪称祛烦热之妙法。上海张氏的透表、表透之法皆取豆鼓,创系列豆豉方为解热之神剂,是对栀豉法的深度解剖后得之的治温之法,热病用之,桴鼓相应,此非洞熟仲景之老医莫能为之,由是观之,温病法源于伤寒,不可再议寒温之是非也。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
栀姜为清温法,栀豉为清解法,栀朴枳实为清下法,步步对照,移步换法,因证换方,由表入里,明此即可。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用清下法之证不宜用大下之法,若误用大下法伤阳气,身热微烦,复以清温之法挽回败局。
凡用栀子汤,若病人大便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栀子类方总属清剂这是大概。若阳虚微溏泄之人不可与之,此栀子类方禁法。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栀子类方有发汗症状,真武也有发汗症状,一热一寒,此条与以上诸条文对待而论,读者当明仲景用意。心下悸,此胃脘痰饮为患;身振欲擗地,水逆阳气之故;真武汤温阳制水。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咽喉干燥,血液供养濡润不足,汗血同源,不可用汗法。疮家、衄家、亡血家皆同此理。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
本为汗家,若再用汗法,必伤阳气。恍惚心乱伤心阳,小便阴痛伤肾阳,当以禹余粮丸收纳阳气。此方姜附扶阳,参苓固气,禹味收纳,药力霸道,因取丸剂,缓其性也。方霸道而服法王道,虚人缓缓图治,此辨治之高明也。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逆。
有寒,汗法可去外寒。若内有陈寒,发汗更伤阳气,故必吐逆。
伤寒,未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汗下当有顺序,隨证治之,不可颠倒。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表里亦对待而论。依证而治,类上文汗下法顺序。下利清谷、身疼痛此脾阳受损,当以四逆扶阳;下利虽止,身仍疼痛宜桂枝汤和荣卫阳气。法有先后,不可逆乱。头痛、身痛、发热,然脉沉,此里阳不振,气不运血而痛;发热为自觉症状,即自觉身体皮肤灼热,非体温之升髙,为虚阳外越皮面所致,急急收纳元阳,四逆为法。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自出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仍谈汗下之别。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若阴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阴脉、阳脉之别。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何为救“邪风”,是谓邪风入荣,救邪风,即引邪风外达。卫强因何邪风入荣,待解?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饮,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而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太阳病小柴胡汤正局。太阳有伤寒,中风,温病,前已叙述。太阳中风有桂枝汤证,此太阳中风小柴胡汤证,对待而论,当识此意。桂枝汤为虚者而设,柴胡汤为虚实挟杂郁热而设。将小柴胡汤误认为是少阳专方最是偏离仲景之意。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柴胡黄芩解热,半夏生姜祛寒止呕,甘草党参大枣照顾气血,邪从外解则病愈;如邪不解,郁而化热,入阳明,当以阳明治法,勿用小柴胡法。柴胡证热在枢部,阳明证热在阖部,不可等同。
太阳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脉本浮弱,恶风寒,虽手足温,然气怯阳虚之状已显。医用下法,阳气更伤,岂可再用柴胡法泄热伤阳。不能食、胁满、黄疸,颈项強、小便难,此太阳中风挟寒湿阻滞气机为患,宜桂枝加葛根汤解太阳风邪,茵陈五芩散祛太阳湿黄可破此局。用柴胡汤后伤阳气甚者则下重,下焦重浊肾阳疲也;呕哕者,中阳伤也。小柴胡为泄热调和解枢而用,阳虚者勿用,此条之意也。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身热,胁下满,微渴者,郁热也;恶风,項强,手足温者,气弱也;合小柴胡汤方义。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弦涩之脉,俱为不足。腹中急痛乃缺血性疼痛,小建中汤和中温扶。
伤寒与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误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是辨方证之谓,非辨症之谓,医者当知其深意。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心中是心胃共病,火不生土,小建中补土伏火,土温火驯,悸烦因失。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下焦不畅,气逆而上则呕;停积中焦则烦急,当用双解内外之法,宜大柴胡汤。此条示,小柴胡为和解之剂,大柴胡为双解之剂,对待而论也。郁郁微烦四字为本条病机所在。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宜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胸胁滿而呕,潮热,本应以小柴胡泄热止呕,医误认为病在阳明,用丸药下之,表邪因入里,热不得解,故宜用小柴胡汤解表泄热。表解里未和,继以柴胡加芒硝汤和内软坚,泻胸胁之满,隨证换方,方因法变,自然之理。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鞭,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谵语有热,以汤下之,应是承气之剂。丸药下之与此不同。而微厥之脉更不宜下之。脉微下利者是太陰虚寒;脉和内实者宜调胃承气汤。上条与本条都提到“丸药”误下,故知丸药是当时医者常用的泻下之药,并非仲景承气辈。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热结膀胱,瘀血作狂,少腹急结,活血泻邪之法。此化瘀法和泻下法之复方之法。妇人常有此症。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上条为瘀血作狂,病在膀胱经;本条为谵语烦惊,病在肝经,湿热阻滞,痰瘀互结,故用柴胡加龙牡汤泄热利湿软坚活化。此两条宜对待论之。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关上脉弦者,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寸口脉浮而涩,关上弦急者,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肝乘脾,名曰纵。左右关弦,木强土弱,泻木可平土,气血自缓和,寸脉紧自去,泻木,针法刺期门。肝乘肺,名曰横。寸口脉浮涩,心肺气虚血涩,关脉弦急,肝郁血管硬,此木旺侮金,当泻肝木,宜可刺期门。此条重点在脉法,不可草草认为是针法。
太阳病二日,烦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又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此条病机同人参地黄龙牡茯苓汤。为津液枯竭之证。有利、汗者说明尚有津液,可治。故曰热病当以存津液护胃气为要诀。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
此滋阴纳气,金水相生之法。蒲辅周医案之苟君温病误补案与此病机同。蒲老用复脉去麻仁加生牡蛎、西洋参之益气生津,扶阴救液之法取效。此条病机乃津枯液竭,热邪深陷,当小心下手。其人可治为提醒语,莫为复杂难识危重之症状而退却不医。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阳失则阴来,即神去则鬼至,故而惊狂。卧、起、皆不安,如见鬼状,急收失散之元阳,扶阳潜纳之桂枝去芍加龙牡汤救逆。
形似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而发热,脉浮者,解之,当汗出愈。
脉弱为气不足,发热,脉气浮者,为虚阳外扰之象,虚阳浮动必有热象,因而烦渴,若用火攻造温之法,伤神识,故当谵语。宜用桂枝汤调和解除外浮之阳气,最当加龙牡辅以收敛。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脉浮,热甚,反以火炙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微数之脉,慎不可炙。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炙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也。
扶阳造温火法的误治危害,临床宜清楚。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炙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奔豚证,气从少腹上冲心,加重桂枝逆降之力,与桂枝加桂汤。当与奔豚汤证对待而论。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甘龙牡平心收纳阳气,阳入陰则寐,故治烦躁。本条与上条亡阳不安之病机相同,医当识之。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为小逆;若不恶寒,又不欲近衣者,此为内烦,以医吐之所致也。
关上脉细数者,上焦气怯之迹,吐法伤津耗气有此脉象。一二日吐者,虽饥口不能食,胃阳伤也;三四日吐者欲食冷者,伤脾阴也,与甘淡滋脾之品养之,宜叶氏法。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今引食而反吐者,此为发汗令阳气微,隔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故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脉数之吐证。数脉当是热证,热病理应消谷善饥,今食则吐,知非热病。是因发汗伤阳,隔上气虚浮动,故令脉数。实乃胃中虚冷之证,故吐也,宜四逆、理中辈。如是隔上气逆之证,当降逆和中,宜旋覆代赭汤。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之。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所以然者,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呕证的不同辨法。柴胡证和调胃承气证之不同。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瘀热结于下焦少腹之狂证,不同于上焦结胸证。当祛瘀热。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伤寒论中的发黄症,按其病因而分,大体可归纳为四类,即湿热发黄、火逆发黄、瘀血发黄、寒湿发黄。前三者都具有瘀热在里和邪热伤血的特点,都是热证、实证,是阳黄。后一条寒湿为病,是阴黄。本条抵当汤证,是瘀血发黄热证,故用化瘀承气法。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有血者,有瘀滞之血,留瘀当下,宜丸剂缓图,不同于汤者荡也。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饮停中焦,小便虽利,水逆则悸,当以苓桂术甘;饮停下焦,小便少者,尿不利也,必膀胱急痛,分析病因,化气利尿即可。真武,五芩皆可。
附方
1,葛根汤
葛根四兩麻黄三两桂枝三两生姜三兩炙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
2,葛根加半夏汤
方1半夏半升
3,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
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兩
4,麻黄汤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5,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兩人参三兩炙甘草三两生姜三兩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6,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兩杏仁四十枚生姜三兩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黄大(碎)
7,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兩芍药三两干姜三两五味子半升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半夏半升细辛三两
8,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破八片,炮)
9,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
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人参三兩生姜四两
10,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四兩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11,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兩炙甘草二两
12,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
13,奔豚汤
炙甘草二兩芎?二兩当归二两黄岑二两芍药二兩半夏四兩生姜四两葛根五两桂枝三兩
14,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炙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1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四兩桂枝三两白术二兩炙甘草二兩
16,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三两炙甘草三兩炮附子一枚
17,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兩人参二两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炙甘草二兩干姜一兩半
18,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泽泻一兩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
19,茯苓甘草汤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生姜三兩
20,栀子干姜汤
栀子十四枚干姜二兩
21,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十四枚炙甘草二两香豉四合(绵裹)
22,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十四枚生姜五两香豉四合
23,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24,栀子厚朴枳实汤
栀子十四枚炙厚朴四两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25,真武汤
茯苓三兩芍药三两生姜三兩白术二兩炮附子一枚
26,禹余粮丸
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炮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兩干姜三两
27,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胶饴一升
28,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五兩炙积实四枚大枣十二枚大黄二两
29,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二兩十六铢黄芩一兩人参一两炙甘草一两生姜一两芒硝二两半夏二十铢大枣四枚
30,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芒硝二两
3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四两龙骨一兩半黄芩一兩半生姜一兩半人参一两半桂枝一兩半茯苓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黄二两牡蛎一兩半大枣六枚铅丹一两半
32,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
人参三两地黄半斤龙骨三兩牡蛎四两茯苓四兩
33,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牡蛎五两龙骨四两
34,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兩大枣十二枚
35,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一两炙甘草二兩龙骨二两牡蛎二兩
36,抵当汤
水蛭三十个虻虫三十个桃仁二十个酒大黄三两
37,抵当丸
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黄三两
太阳病中篇通释完
福州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白殿风病传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