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症状表现 > 伤寒论原文105110 >
伤寒论原文105110
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C
这一条是误治于阳明,上一条是误治少阳。这两条是作对比的。
两条都是.伤寒十三日不解.。第C条是.胸胁满而呕,这一条是.过经,谵语者.,太阳之邪已罢,太阳之邪先没解,.过经.,到了阳明,因为阳明病谵语,阳明有热,胃络通于心,故见谵语。.以有热也.,就是因为胃有燥热。.当以汤下之.,胃有燥热,就得用承气汤,用什么?用调胃承气汤。
.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这是一个推理。如果这个人小便还利,.小便利.小便偏多,阳明有热小便偏多,有津液下渗,因为肠胃里有燥热,逼迫津液下行,所以小便就利,小便就比较多,这样,.大便当硬.。因为津液外渗,不能还于肠中,不能救济肠中之燥,所以大便当硬。小便一多了,大便就硬了,这个就是辩证法。硬是什么?就是大便已经干硬了。硬和燥还不一样,硬是燥的初期,燥是硬的最后的结果,这两个是不同的。大便硬,一般是小承气汤证,大便燥屎是大承气汤证。所以说中医辨证咱们可不能轻视,很巧妙,很能够看出内部的问题来。
说是大便硬,隔着肚子隔着肠子,就能知道大便硬啦?就能知道,怎么知道的?阳明病,它有谵语,或者说是有潮热,小便赤赤的,尿的还挺多的,这时候就知道是大便硬啦。这不是科学?有人说中医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认为这都是很伟大的。从小便和大便的关系,就知道.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这有个辩证法的思想。.大便当硬.,就应该大便硬了,.而反下利’,大便反倒拉稀,加个.反.字。
这是什么道理啊?这得切脉。不知道其所以然,应当是大便当硬啊,.当.者是应当的意思,应当硬了,现在,.而反下利.了。这是什么道理?那么切切脉,.脉调和者.,什么叫调和?调和不是说没有病,是说从脉上来看,不与下利之证相应。比如要是下利,有寒或者是虚寒,脉应该见脉微、脉沉,或者脉无力,这个就是应了,下利和脉相应。现在这个脉,不是一个虚寒之脉,还是阳明有热的意思。这样才知道,.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经过了解,以前的医生也是用过丸药给他泻下,丸药泻之,大便虽然是下来了,但是肠胃燥热没能够解决,所以.非其治也.,这个治疗治的就不对了。
底下这句,还反复推敲这个理。.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还是指下利来说的,如果是自发下利,不是经过丸药下利的,而是属于脾胃虚寒的下利,.脉当微厥.,脉应当微,当沉而无力。.厥.就是微得很的意思,这个脉应当很微了,为什么?因为他是寒,脉很微了。.脉当微厥.这四个字有争论,我讲就这么讲了,.脉当微厥.,脉微得很厉害就叫厥,厥者极也,就是脉很极微。有的说是.脉当微结.;也有讲脉微而手足厥;也有说脉当肢讲,.肢当微厥.,说法很多了,我的意思就是微得很厉害。.今反和者.,现在不微,不见这个寒脉,虚寒之脉,还是维持原来阳明的有燥热的脉,.此为内实也.,这还是阳明内实。怎么办?.调胃承气汤主之.,不能够用小承气汤了,因为已经用丸药下过了,所以用调胃承气汤,缓和地下,带有和胃的性质。
可能大家也想了,我们学这两条没有用了,现在也没有丸药下之了,汉朝那时候有那个药,现在没有了,学这个不就没有用了吗?也不见得没有用。比如在农村或者在一些小的地方,就连北京都有,大便一秘结了,就有人出偏方,上药房去买些番泻叶,喝一喝以泻泻大便。吃了番泻叶,大便下来了,虽然是没吃巴豆丸药,实际上也等于意思一样。胃家实也好,大柴胡汤证也好,大便拉稀,还有潮热,这你怎么治?要是把这个明白了,他虽然是大便下来了,燥热没有去,番泻叶解决不了实热燥热的问题。我在湖北还遇到一个脑膜炎后遗症患者,伤阴了,肝肾之阴不往上滋养了,两个眼睛看东西模模糊糊,阴虚有热大便就干燥,我给他治就用增液承气,主要是养阴增液,他那个大便下的慢,生地、麦冬、玄参增液,大便当然下的慢了。那天我没在病房,一位西医同志看了,嗨,刘老师这也太慢了,整些泻利盐就灌上去了,那可就快了,大便呼呼就下来了,下来后,病人眼睛看东西都看不见了,泻利盐就跟芒硝一样,它伤阴哪,那还得了?所以这些地方都是有启发的,是不是?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C
桃核承气汤方
太阳不解热结膀瘀结轻浅热气盛
少腹急结人如狂桃核承气外解攻
五十桃仁四两大桂硝炙甘二两同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桂枝二两,去皮大黄四两芒硝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前边是关于两个误下的问题,这一条是讲太阳病蓄血的腑证。太阳蓄血证有三个,一个是桃核承气汤证,一个是抵当汤证,再一个是抵当丸证。这头一个就是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病不解.,这是太阳的经证不解;.热结膀胱.,就言它的里证了,是表邪入到里了,热和血凝结了。这个凝结,是开始凝结,所以叫初结。.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热结于里了,我们现在说这个膀胱是指手太阳小肠。热与瘀血初结,从病理上来讲它的势力不是强大的。另外,热与血结,是热去结血,热的力量比较强一些,瘀血程度弱一些,是热重而瘀轻。
出现什么症状?.其人如狂.,语言动静,或是或非,言语行为有时正确,有时就很离奇,有点儿狂妄不羁,但是还不是发狂,叫做如狂。还有一些理智,还没至于打人毁物,不避亲疏。为什么热与血瘀,就会出现如狂的症状?因为第一,热与血结是个实证,不是个虚证;第二,因为他有热,实证而且还有热,虽然是结于下焦,但是热与血结要影响心神,浊邪浊热上扰于心,就出现了如狂的证候。因为血脉都属于心,热与血结要影响到心,心神被扰,他就狂妄、烦躁狂乱,说这人就如狂。从病机上来看,因为热和血初结,势力还没成,所以有.血自下,下者愈.。血自己就下来了,正气抗邪,热随血减,病就好了。从哪儿下?因为病在下焦,所以一般是从大便下血,妇女可能有一些像来月经,男性一般是从大便泻下,.下者愈.。
如果不下,热与血结没有一个自我作解的机会,那就要用药来攻逐了。用药物攻逐的时候,张仲景提醒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这个病从太阳病的经证来的,泻下的时候就要注意,经表之邪是不是完全都解除了,如果还有一些什么恶寒哪,还有一些什么表不解啊,那就.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应当先用药解外,发汗解太阳之表。.外解已.,太阳的经邪解除完了,.但少腹急结者.,这个.但.就是有局限性,有只、仅之意,别处的病都没有了,就是少腹,少腹就是小腹。人有大腹,大腹下边就是小腹,也有一些医学家说是小肚子旁边两侧叫少腹,也有这么说的。实际上面这个.少腹.包括小肚子。.急结.就反映两个问题,结是反映病理,急是反映症状,由于热与血结,气血凝聚,所以就不通了,不通就胀疼啊,就难受啊,到了极点儿了,所以叫做急。急者,不可耐也,这个人的小肚子特别难受了,或者胀闷,或者痞硬,或者疼痛,反正是很不舒服,一般都说是疼痛,桃核承气汤一般开始以疼痛为主的。这样.乃可攻之.,表证也解了,没有其他问题了,就是少腹急结了,其人如狂,.乃可攻之.,乃可以用攻下。.宣桃核承气汤.,用桃核承气汤来泻下。
这一条是讲太阳经邪不解,随经入里,热与血结。桃核承气汤证和五苓散证比较,两者都是随经入里,但后者是在气分,气化的功能不行了,所以消渴、小便不利了,前者五苓散;这是热与血结,小便是自利的,这不关气分的事,但是少腹急结,血凝了,血瘀了,热与血结,小肚子疼痛难受,用桃核承气汤。所以,我们从这儿来看,《伤寒论》是讲脏腑经络的,这是客观的东西,不是某个人给硬加上的。
桃核承气汤是个好方子,就是调胃承气汤,因为大黄、芒硝和甘草这三味是调胃承气汤,加上桃仁和桂枝两味药。吃这个药的时候,要空肚子,这个要记住,这是关键的问题。.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什么叫先食?就是空肚子,在没吃饭以前吃。后世逐瘀血的活血药都是根据这个法则,有的是第二天早晨一起来,现在说五点儿钟,没喝水没吃饭的时候就把药吃下去了,这样活血化瘀才有劲。吃饱了饭,再喝桃核承气汤,这个汤药力就不行了。
桃核承气汤证是伤寒外证已解,出现了小腹急结,大便有的时候发黑,小便是自利的,大便有时见黑色,就像是漆,其人如狂,这个就叫热与血结。热是从哪来的?是从太阳病不解的热结于下,结在什么地方?结在下焦,热和血结在下焦,可能在小肠。主要的症状就是两个,一个就是其人如狂,一个就是少腹急结。因为热和血初结的势力并不坚固,因此有.血自下,下者愈.这样的一个机转。如果不能够自下的,就要用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汤这个方子是由调胃承气汤,即大黄、甘草、芒硝,加上桃仁和桂枝两味药。
方义是个什么道理?因为它是热结,热比瘀血盛,所以要泻热破结,调胃承气汤有大黄、有芒硝,苦寒、咸寒,能够泻热,能够破结,能够治狂。大黄本身虽然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是,它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要加上桃仁,桃仁是一个滑利之药,能够行血,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桃仁的活血化瘀作用力量不太大,要跟抵当汤里的虻虫、水蛭来比,力量还是小的,但是和大黄两个合在一起了,桃仁配大黄,力量也是很可观的,所以桃仁是为行血逐瘀而设。这个方子为什么加桂枝?是不是还有表不解的问题?我们说不是的,因为书上说得很清楚,表已经解了,才能用桃核承气汤,所以也没有表证的问题了。
没有表证为什么要加桂枝?学《伤寒论》实际上也学习药物的治疗作用,通过《伤寒论》中的一些方子对于某一个药有一个全面的了觯。桂枝是辛温药,是一个通阳、理气、止疼的药。由于桃核承气汤药偏寒凉,也偏于血分,你看大黄、芒硝、桃仁都是血分药,都是寒凉之药,所以张仲景在这里很巧妙地用了一味桂枝,桂枝通阳理气,通阳的药都有理气的作用。通阳理气和活血化瘀相辅相成,要活血化瘀,就得理气,气得利,血就活,这是气血的关系的问题。所以加桂枝,有利于活泼气机、有利于活血化瘀;第二个意思,因为桂枝是个温热药、通阳的药,在大量的苦寒咸寒的泻热破结药里,稍加一点儿通阳辛温之药,使大黄、芒硝、桃仁的活血泻热破结的作用更好地发挥。
桃核承气汤是个很好的方子,临床使用范围很广泛。我们学《伤寒论》要有条文,要有一个指导的思想,这是一个.源.,就像水的源头。《伤寒论》就这一条,于水之有源啊,于树之有本。但是,有源就得有流,流就是它的发展,把这个道理明白了;我们要扩充它,要发挥它,就不局限在条文上了。所以,后世的也包括现在的一些临床家对于桃核承气汤的使用,就不是局限热结膀胱这么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我们拿它治疗什么病?一个,要想到妇女病,因为妇女病往往由于生理的问题,月经的问题,妇女的这些月经病,比如.闭月.,月经不来了,一定有原因,如果属于有热的,这个病机要和《伤寒论》合起来,热和血凝结,它下不来;血就被热所瘀,血一瘀小肚子就疼痛,这叫做痛经;热与血结月经不来,就烦躁,严重的就可以出现如狂。大家在临床上要注意了,妇女尤其是青年;二三十岁,往往不来月经了,或者是过期了,然后就肚子疼,烦躁,有时就如狂了,甚至对她妈妈说话都不礼貌了,这个方子效果是很好的。妇科里有一个玉烛汤,是四物汤加大黄,实际上就不如干脆用桃核承气汤,比那个方子效果要好一些。
另外,就是这个人在病史里有过外伤,从车上掉下来跌倒了,或者被什么撞了一下子,就是有一个跌打损伤的这样的经过,当时没有什么问题就好了。以后就发现了,或者是胸部,或者是腹部,或者说是胁肋发生疼痛,每到变天,阴天、下雨、寒冷疼痛就很严重。这时候就考虑他内里有瘀血,由于跌仆跌打,里就有瘀血了。怎么治?这个桃核承气汤效果是非常之好的。医院就治过这么一个病,是有瘀血,属于瘀血疼痛的。
桃核承气汤和大柴胡汤为什么都连着?因为一个是气,一个是血。所以,我们往往这两个方子要合方,就是大柴胡汤里加上桃核承气汤,将这两个方子合在一起用。合在一起与比单纯的大柴胡,或者单纯的桃核承气汤又有所不同了。能治什么病?这个面就很广了,主要是以疼痛为主的。疼痛就很多了,实性的,属于气血凝结的,而且是在一边的,这个方子都管用,不论上下。怎么叫一边?就是他疼痛虽然当中间也疼,他总是跨着两边,什么肋啊,胸部一侧,或者小肚子一侧啊,这个方子都管用。东直门有位胡希恕老大夫,就善于用这个方子。甚至是冠心病,急性阑尾炎啊,都可以用。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治急性阑尾炎效果特好。因为这两个方子合起来,血的问题,气的问题,肝的问题,胃的问题,三焦的问题,这些实质性的属于实性的这些问题,它都能管。因此我们要把桃核承气汤的病机病理,和它的药物组成,它的意义吃透了,临床治疗就不限于这条了,就可以推而广之治疗很多病。
吃这个药的时候,得要注意,我这反反复复就说了,得.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吃桃核承气汤得空肚子吃。为什么?因为古人根据临床的经验总结出来了,说是.病在胸膈以上者.,病在胸膈以上的,是.先食后服药.,得先吃东西,后来吃药。病在心腹以下的,就像桃核承气汤少腹急结,小肚子疼,小肚子难受,就得先服药而后再吃东西。这里有科学道理的,你说我不这样,我先吃了饭,我吃得肚子饱饱的,最后我再吃付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汤被吃的东西影响了,它能到小肚子治急结去?把药力都消耗了,那不行。后世医家要求就更严格了,比如有一个治瘀血的瘀血汤,桃仁、大黄和虻虫,《医宗金鉴》的方子,它告诉说是.平旦.,早上起来什么都没吃的时候,就把这药吃下去。你要吃礞石滚痰丸你怎么吃?吃完了,要躺着,让药去滚痰去,都是有要求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吃药。这些道理,都是古代医学家在临床上总结的经验,所以要把它记住了。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C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伤寒下后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生
一身尽重难转侧柴胡龙牡用后轻
桂苓姜人一两半铅龙牡蛎一样重
二大六枣二合夏柴胡四两少阳通
半夏二合,洗大枣六枚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半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煅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这一条是论述少阳兼有表里三焦俱病的证治。
《伤寒论》有纵有横。大柴胡汤以后,就说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汤以后,就说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什么说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桃核承气汤两个要连在一起?这两条排列在一起,是有道理的。先把内容解释一下,然后再说为什么这么排列,排列组合都有逻辑性的。这个病,是.伤寒八九天.,伤寒八九天用了泻下之法了,在治疗过程当中经过泻下。八九日是病程,泻下使邪气内犯于少阳,不但犯于少阳,而且对于正气也有所影响。少阳为枢,价于半表半里,所以少阳的枢机不利,表里也都为之不和,它的症状就比较复杂。
.胸满.,这个.满.念闷(mèn),.胸满烦惊.,.烦惊.以惊为主,所以有的医家说.烦惊.就是惊得厉害,这个人的惊的症状很甚,惊之甚者叫做烦惊,烦就代表一个加重的意思,就像我们身上骨节疼得厉害叫烦疼;也有个别的注家说,烦就是心烦,惊就是惊吓的惊,把它作两个症状来解释。我个人的意思,以惊为主,有烦也好,因为少阳病里也有烦,但是,要突出来这个惊。惊是精神上的一个症状,总是怕惊,惊怖不安。七情变化和五脏的功能是分不开的。惊是和胆气分不开的,胆有病就要惊,肝有病就好怒。这个人胸又满,精神又惊怖不安,而见于泻下之后,所以这个属于少阳的。
成人看这个病的比较少,只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才有这个病,儿科里这个病是一个常见病,痧痘惊疳,惊就是一种病,惊风。所以小孩一有病,惊吓了,睡觉就不稳了,睡得不踏实了,一会儿醒,一会儿哭,一会儿小腿一哆嗦,尖叫着就醒了,一看就知道惊了。一看印堂青筋,印堂一出青了,就惊了;二看虎口三关,出现了一个青色的纹。吃点儿什么?小孩不能吃汤药了,来点儿什么琥珀抱龙吧,压压惊,吃了他就好了。惊为什么见青色,因为青色属木,这是肝胆之病,中医就是这样的理论。这是反映少阳之气不利了,因为这个病是少阳病中的关键问题,其他病都只是个影响的问题,所以就把.胸满烦惊.放在第一位了。
.小便不利.,是膀胱的腑气不利了。刚才是少阳的问题,膀胱是太阳的问题。.谵语.,这人还说胡话,是胃有热,这是阳明胃家的问题。膀胱之气不和则小便不利,阳明之气不和则谵语,少阳之气受病则胸满烦惊。三阳之气都不利了,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枢,表里内外之气都受到了影响,就.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这个人浑身沉重,不可以翻身了,来回翻身叫转侧。病在少阳,而它的影响又有太阳的问题,又有阳明的问题,怎么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来治疗这个病。
现在就看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这个方药。这个方子,成本的方子里没有黄芩,这是应当有黄芩,所以补充一下子。.参芩龙牡桂丹铅,苓夏柴黄姜枣全.,应当有黄芩,有黄芩才是柴胡汤,赵本里有黄芩。它的组方意义不外乎这么几个问题了。一个,这个方子就是小柴胡汤把甘草去掉了,小柴胡汤为什么要去掉甘草?用小柴胡汤要和解少阳的表里错杂之邪,助少阳之枢机,来和解表里,所以还要用小柴胡汤。这个病有三阳的证候,但关键在少阳,还用小柴胡汤,把甘草去掉了,来和解少阳、和解表里,来解这个错杂之邪。小便不利,所以加上桂枝、茯苓。这两味药能够行太阳的气和太阳的津液,就有利小便的作用。加大黄,因为有谵语,所以泻阳明的里热。泻里热,就是和胃气,胃一不热了,谵语就好了。他还有惊啊,惊得厉害,所以加龙骨、牡蛎、铅丹,有镇惊、镇胆气之怯。
为什么这一条和桃核承气汤互相连接?我个人体会,这些病都有精神上,的问题,桃核承气汤是讲狂,精神如狂,这一条讲惊。狂和惊是两个不同的症状了,但是都是一些精神上的问题,这里就有互相鉴别、互相区分的意义,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桃核承气汤是少腹急结,这一条是胸满,有上下对比的意义;第三点,桃核承气汤是小便自利的,而这一条是小便不利。什么叫辨证?这个辨证啊,往往张仲景就采取互相对比,寒热对比、虚实对比、上下对比,用很多对比的方法,叫你对某一个证的特点有区别、有分类了,这里就有一个辩证的意义在里了。比如表证,有汗者就叫表虚就用桂枝汤,无汗者就叫表实就用麻黄汤。这个也一样;都是精神病,这个说胡话,而且烦惊;那个是如狂,这个精神是一阵就或是或非,瞪着眼睛握着拳头就像要打人,一会儿就好了。那个就是小肚子急结,这个就是胸满,在上边。那个小便就自利,这个尿尿就不利了,.小便不利.。有没有对比啊?从精神方面,从病位方面,从症状方面都有一些对比的意思。更重要的,一个是在血分有病,热与血结,一个是少阳的气机不利,而是在气分有病,气和血还都是有联系的。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里有铅丹,铝丹是个毒药,现在用这个方子要注意了,有的人就改了,就不用铅丹,用生铁落代替。用这个方子的时候,里面的铅丹用一个纱布把它包起来,用线扎紧了。为什么?铅丹要是放在药汤里,把它和了,把铅喝进去,有的时候要出毛病。所以一定要布包,把它扎好了。这是一个要求。因为有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铅中毒的报道,这里有教训的,这一点儿,要记住了。第二,剂量不能太大了,这个方用一两半,就是一钱半,所以不能说搞个三钱几钱的,那可不行,小剂量,用个一钱啊就可以了,顶多用一钱五,不能多用。第三,这个药不要连续总吃,连续吃总吃就要铅中毒。另外,这个方子大黄是后下。
这个方子在临床也是被一些医学家们所喜欢使用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临床效果是很好的,关于这个方面的医案是很多的,限于时间就不能一一解释了。这个方子临床能治什么病?一个能治癫痫病,再一个能治精神分裂症,再一个能治小孩的舞蹈病。在临床我都治过,确实有效。我举个例子,就是治小孩的舞蹈病,甘肃张掖党校有个同志的小孩,大概是十一二岁吧,就是舞蹈病,直蹦直跳的,手舞足蹈、蹦蹦跳跳。这是个老大难的病,听说北京来了医疗队了,北京中医学院的,人家专门让我们过去看,组织上说就给看看吧,我们有三个人,一起会诊就看这个病,就是开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这个方。后来有个老师说加上点儿祛痰的药吧,病人确实还有点儿痰,就加上点儿什么胆星啊一些化痰的药。过了两三天,我们就走了,等回北京时又过张掖,这个同志就来向我们感谢,说那孩子已经好多了。所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小孩的舞蹈病的确是有效的。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C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C
伤寒发热啬啬寒大渴饮水腹必满
自汗而出小便利其病愈解肺被肝
肝来乘肺名曰横针刺期门病人安
第C条是讲腹部的问题,讲肝和脾胃的关系,第C条讲肝胆和肺的关系。
这两条是说明肝胆和脾、肝胆和肺的关系。一个叫纵,一个叫横。横就不念横(héng),过去苏秦有纵横之说,就念横(hèng),说是这人太横(hèng)了,就是横。木气犯金,叫以小犯上,所以叫横(hèng)。
这个病,是从伤寒发起的,出现肚子胀满、说胡话,.腹满谵语.,是阳明里实、有燥热的表现。脉应该见沉实有力,就是阳明病了,但是这条.寸口脉浮而紧.,寸口就包括寸关尺,.脉浮而紧.就是说弦脉,因为紧有弦象,脉浮而弦,就是脉见弦脉。胃的腹满谵语,出现了少阳肝胆的弦脉。.此肝乘脾也.,这个病就叫肝乘脾,脾也就是包括脾胃。根据五行学说,肝属木,脾属土,这是叫木克土,是肝木之邪来乘于脾胃。从这两者的关系来讲,木是能够克土的,咱们讲.邪高痛下.,肝之邪,要往脾胃方面来,从发展规律上来看它有这样一个规律,.名曰纵.。.纵.是放纵,肝放纵它的势力来乘于脾胃,是肝气盛,影响于脾胃的问题。所以,就不要只看到腹满谵语是阳明的,中焦的问题,应当看到肝的影响,所以,在治疗的时候要刺期门,期门是肝的募穴,一刺期门就要泻肝胆之有余,就来解救肝胆对脾胃的影响。这是一个。《伤寒论》有点儿五行学说的,还就是在这两条比较明显,讲生克啊,讲纵横啊。但是,有很多注家认为有缺文,怕有遗漏,就像不全面。体会这个意思,就是说伤寒里出现了中焦燥热热实而又见了肝脉的,就是说肝乘脾,肝胆之木盛来乘凌于脾,脾胃里才有热才成实,是肝胆的放纵而加于脾胃的,就要刺期门,以泻肝胆之气,使它不乘于脾胃,那么病就好了。
第C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这是一个肺的问题,肺合于皮也,.发热,啬啬恶寒.是皮毛上头的邪,也可以说表有邪、肺气受邪。肺还有通调水道的作用,肺能行治节,通调水道,以利三焦的作用。肺要有病,通调水道而行治节的作用就受到影响,可以小便不利,可以使津液发生凝聚,不能够运化敷布,这样就外有啬啬恶寒之表,内有口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之里的问题。.其腹必满.,大渴欲饮水,肺的治节之令不行,津液不布,同时肝气中焦,脾气也不运化,所以肚子也要发生胀满。总之,既有肺的问题,也有脾的问题。肺病原因和肝气之盛来犯肺、来影响肺是有关系的,所以,叫木邪来侮肺金。金能克木,现在木反来侮金,这个叫以小犯上,其气必横,没有节制了,甚至连它本来畏怕的肺都敢侵犯,所以这个气是很横了。
治疗就是刺期门,以泻肝的横气,使肺气不受肝气影响,肺气利了,外能汗出,内能小便利,.其病欲解.,这个病就好了。全文就是这么个意思。这里应该有脉,上一条有脉,.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这一条没有,所以这一条只能说它的一个大致意思,具体证候可能有所脱落,就不大好系统地理解。
在柴胡证的底下,说了两条肝病的问题,因为我们讲的是胆,小柴胡汤少阳证,肝乘脾,肝乘肺啊,曰纵啊,曰横啊,就是说肝胆是相连的。肝是厥阴病,没到厥阴病怎么就提出了肝了?因为肝胆是相连的,所以在发病的时候有共同点儿,有互相的作用,所以,说明这么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肝病了,不是静止的、局限的,它既能影响脾胃,又能影响到肺,也能够使三焦不利,外边有表邪,内里可以出现饮水,小便不利,说明这么些问题。我们要体会这种精神,具体的症状、临床的脉搏、症状舌苔,那就需要我们作具体分析,光看这个条文是不够的,是不足的。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已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C
下面12个条文都是关于火疗的问题。后汉时期有水疗、火疗,这12条讲由于火疗误治产生的一些坏证。
先从思想上给大家提高认识,我们现在学这个火证有没有用处?张仲景是在后汉时期,当时有用一些火疗,火疗都是为了出汗,为了治疗一些伤寒病,现在我们也没有火疗了。现在没有这个方法了,我们学这个还有啥用,是不是这几条就不用学了。我认为还是要学,不是非要纠偏、救误,学这几条要吸取其中的病理变化。火邪也是个致病因素,一种热邪影响到人体以后,有伤阴的、有伤阳的、有动血的这些病理变化,这些病理变化指导其他一些疾病的治疗是有意义的。
下边从第C条开始,.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这是一段。下面再另起一段,.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这一段很有意思,在临床很有指导意义,同时,也扩大了我们的眼界,扩大了我们的思想范围。
.太阳病二日,反躁.,太阳病刚一得,到了第二天这个人就躁了,这是不应该的。躁,就是烦躁,太阳病邪在表,邪在表还有躁?我们过去学过了,说是.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著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这些咱们都讲过了,.太阳病二日,反躁.,一见躁了,就是阳热有余,邪气就要入里,就倾向于阳明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医生这时用火法,用熨背之法,熨背,古时一般都用瓦。汉朝的汉瓦就很讲究,把瓦烧热的时候,用布把它包好,然后贴在皮肤,瓦往外散热比较慢,这样后背为阳啊,这么一熥,这人就要出汗,这叫瓦熨,也叫瓦煨。是用一块瓦还是两块瓦,这个咱们也不知道了,反正是大汗出了,这还是不一般的汗出。汗出就要伤津液,所以就.大热入胃,胃中水竭.,就迫使汗出,下面就说这种汗叫.劫汗.,这种发汗的手段带有一种胁迫性,你出也得出,不出也得出,非出不可。大汗一出,胃中就燥,烦躁就有往阳明的倾向性,这样一来就更使大热入胃,胃中水竭了,所以就.躁烦,必发谵语.。这是一个误治,构成了阳明胃家的燥热的这样一个问题。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十余日.,经过了十来多天,如果火热之邪逐渐衰退,而胃里的津液,由于十几天饮食将养啊,阴气、津液得以恢复。这样,正气驱邪外出,就.振慄,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也是战慄,振慄,振者,战也,浑身战摇,心里发冷叫慄,然后自己大便下利了。为什么?因为火邪不从战汗而解,而从战慄而解,这同样是一个驱邪外出的道路。这一条开阔了一个眼界,病有战汗作解的,也有通过下利把邪气排出体外的。脾家实腐秽当自去,.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也是这个意思,就是肠胃之邪从下利这个途径排泄出去。这就给我们增加了知识,邪气作解,要是偏于外的,甚至是半表半里,往往是汗解,战汗而解;如果邪到肠胃,胃里的津液恢复,热邪退却,它也会有振慄、下利作解。这是好的,一下利病就好了,.此为欲解也.。不要认为人家下利,还给用什么补药啊,还有什么治肚子的药,用不着了。这意思,还没完,所以下面又另起一段。
.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在没有作解的时候,还没振慄、大便自下利,只是上身有汗,下身没有汗,所以.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为什么?因为火迫劫之,阳热之势力偏于上,正气、真正的阳气不能够下达,就成了一个隔绝的病态。所以出汗在上边,头上也可能出点儿汗,脖子上头也能出点儿汗,阳气不能下达了,所以.从腰以下就不得汗.,惟独腰以下不能得汗。阳气不能下达,而被火邪郁积于上,阳气上逆,所以.反呕.。阳气不能下达,在下边就出现.失溲.。失溲,包括大便、小便,我们现在说解大溲、解小溲都是这个溲;失溲,控制不住大便、欲小便,或者足下恶风,脚底下还怕冷。这是指的阳气来说的。
然后就说津液。阳郁于上,津液也不能下达,所以大便要硬结,不言而喻,会有躁烦、谵语;而.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要是硬了就意味着津液不能还于胃中,当小便偏渗,小便多,胃肠燥热得厉害了。阳明病燥热,要逼迫阴液往外出,要丢失津液。丢失津液,一个是叫外渗,.阳明病,法多汗.。就是浑身出汗,或者是腋窝出汗,汗越多,津液就越燥;还有一个是偏渗,就是小便多,小便越多,津液不能还于肠胃,大便又干燥;再一个是下渗,就是大便下利清水,大便拉一些清水,就是不拉屎,燥屎在里出不来。这一系列都是液体向外排泄。如果这时候,.而反不数及不多.,小便也不频数,小便也不多,这种情况就是说津液能够还于胃中,调和肠胃之燥的,这样他就能够下来大便。
.大便已.,能够下来大便一方面意味着津液能够下达,另一个方面是阳气也能够下达,津液和阳气是并行不离的。津液下达,阳气下达,胃气就下达,这个都是统一的。.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大便下来以后,津液阳气也下达了,阳气也下达了。阳气下达以后,他有一个不适应的问题,以前阳气郁于上,现在阳气往下这一来,头为诸阳之会,阳气往下一来,这时候头.卓然.,卓然就是不平凡的、不普通的、比较显著的,.头卓然而痛.,头疼一下子。这时候.其人足心必热.,足不恶风了,以前是怕冷怕风,现在足心也变热了,小便不得,或者反呕,或者欲失溲,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为什么?.谷气下流故也.,阳明的谷气能够下流了,不是像以上的那个样子,阳气郁结于上,谷气不能够下流。这里面有很多可以指导现在的临床。
我看过一个放羊的病人,是个彪形大汉,那个时候已经很暖和了,他穿着棉袄棉裤。大家看着很怪,个子很高,天这么暖和怎么还穿着一身棉衣?他就叙述他的病情,就是身上总怕冷,到了夏天也得穿着棉衣。医生一看就说虚,虚就补啊,越补身体越虚,不能干体力劳动了,所以后来让他休息了,挺大一个个子叫他放几个小羊。原来方子用附子用到一两,都解决不了问题,我一看这个人二目炯炯有神,三十多岁,面色黑黑的,也不像虚弱的样子,脉沉而弦,按之有力,小便黄,大便也有点儿不痛快,舌苔是黄苔,心烦起急脾气大。根据这个就判断是个阳郁于内,就开了个大柴胡汤。等到两付药吃完再来,上面的棉袄就脱了,棉裤还穿着。大家说你怎么棉袄脱了,他说我没那么冷了。后来又吃了两三付,棉裤也脱了。这时候阳气通达了出来。所以阳气阻于上、阻于内的现象临床上都是有的。如果只根据现象是怕冷畏寒就用附子,那是不行的。这一条在病理上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需多少钱白癜风医院合肥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