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笔记27
宋本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石膏如鸡子黄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出,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宋本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解读:
对于这两条“太阳中风”“伤寒”脉证不一致的情况,方有执有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同病大青龙的三纲鼎立学说,被诸多医家遵从。刘渡舟刘老结合临床实际认为:不要去纠缠它是中风还是伤寒了,看成是互词就可以了。互词,中风是伤寒,伤寒是中风,这就是互词。重点是看它的症状表现。
(1.太阳中风证我们说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而为汗,汗出伤营,怎么能说风阳之邪只伤卫而不伤营呢?说它是卫强营弱,营怎么弱的啊,风邪伤营阴造成的,汗出伤营造成的,所以太阳中风证不仅仅是风伤卫,风邪也不单纯是伤卫,也伤营。)
2.太阳伤寒证我们说寒为阴邪,最容易伤阳气,怎么能不伤卫阳呢?寒为阴邪,寒邪闭表,卫闭营郁,外闭卫阳,内郁营血,外闭卫阳导致了无汗、发热,内郁营血,寒主凝滞,寒主收引,使气血涩滞,经脉拘挛,而出现了全身的疼痛,所以寒既伤卫阳,也伤营阴。)
38条,“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临床特征。所不同者,麻黄汤证一般无烦躁,此证却有烦躁。“不汗出而烦躁者,”烦躁之产生多由内热引致.临床中结合如下辨析理解:
1)不汗出是寒邪闭表的特征,烦躁是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所以“不汗出而烦躁”的,这个“而”是表因果的,和麻黄汤证的那个“无汗而喘”的而意思是一样的,因为不汗出才导致了阳气内郁,阳郁的结果,郁而化热,郁热扰心,才出现了烦躁。临床上多见于体质强壮,正气抗邪有力而邪气又盛的患者。寒邪闭于表而不能入里,阳气郁于内而不能外泄,俗话所说的“让汗憋得烦躁不宁”,就是这种情况。
2)此证肌表闭塞,阳气不得散越,固然可以积郁成热,但若外无热邪相加,则单纯表闭阳郁是不至于初病便生烦躁的,第46条证延至八九日尚未生烦便知(宋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故知此证之烦除阳郁之因外,必是感受了风阳之邪的缘故。此即本条亦名为中风的理由。故不可执“中风”即为“表虚”之定见,而把“表虚”与“中风”,“表实”与“伤寒”视为同义语。
3)烦躁产生的原因也可以是胸中原有蕴热,影响肺气的宣发和胸阳运转,汗不得出,邪热内扰。
烦躁的鉴别:
“烦躁”是本方的主证之一,必须与下述各证鉴别。
1)是五苓散证的心烦,五苓散证也是表证未解而兼见心烦的,心烦是因水停下焦,津液不能上承,致使上焦虚燥而引起的,除心烦外,尚有口渴、小便不利的症状,而大青龙汤证并没有喝水要求,亦无小便不利,自可鉴别。尤其关键的是,五苓散证的表证属表虚自汗出,不是表实无汗。
2)是栀子豉汤证的心烦,心烦虽然也是由胸中之邪热引起,但心烦的出现是表证已解之后,或在其他疾病将愈之时。热郁胸中的原因是胃的津气不化,故有时可见嘈杂似饥,舌有微黄腻苔,脉滑而不浮紧。
3)是阳明病的白虎汤证。疾病的性质不同,一是里热证,一是表寒证。白虎汤证的烦躁是因胃热炽盛、津液受灼、心神受扰所引起的。病已化热入里,故无恶寒。里热炽盛,不断迫津外泄,故见汗出不止而大渴欲饮水。白虎汤证如果津气受伤过甚,也可以出现身体重着的症状。由于邪热过盛,往往波及少阳的经脉——致使分布在两胁的经络气机不通,影响身体的转侧。
4)是少阴病的烦躁,须加以特别注意。少阴有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证,乃阴虚内热。有昼日烦躁夜而安静的干姜附子汤证,乃阳气内虚。少阴病的烦躁,是心肾受伤严重,虚阳被迫外亡时的病理反映。烦躁以躁为主,即手足频频作非意识的动作,乃精神失养,形神不能自主所致。恶寒因阳气虚。发热是虚阳被迫外亡。无汗是阳虚液缺。此外,尚伴有下利清谷,四肢厥冷,内真寒的症状。大青龙汤证的身重,是阳热郁聚胸中,影响阳气的流通所引起,时轻时重为身重的特点。少阴身重的症状,是阳虚无力运行所致,身重无减轻之时,自可鉴别。
大青龙汤即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由于本证的特点是烦躁,所以要散其壅滞而除烦,麻黄汤不仅力不能及,反而有鼓荡邪热之弊端。所以仲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石膏之凉透。对此,淸代程应旄说得极好:“烦躁须汗出而解,汗剂无如麻黄汤,然而辛热之性,散寒虽有余,而壮热则愈甚,一用之,则斑黄、狂闷之症随汗势而燎原,奈何?故加石膏于麻黄汤中名曰大青龙汤,使辛热之剂变为辛凉,则寒得麻黄汤之辛热而外出,热得石膏之甘寒而内解,龙升雨降,郁热顿除矣。”大青龙汤是发汗之峻剂。倍用麻黄,佐桂枝、生姜,辛温发汗,散寒以启表闭;石膏辛寒,既可配麻黄解肌以开阳郁,又可清热以除烦躁;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在使用本方时,对是否有汗要特别注意。即肌肤有湿润之感也不能使用
自“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以下是仲景自注文。文中告诫,虚证不可服用大青龙汤,如果脉不浮紧而见微弱之象,又有汗出恶风等证,说明是荣卫俱虚或卫强荣弱,而不是荣卫皆实。如果误投峻汗的大青龙汤,则可因过汗亡阳,阳气不能充达四肢,出现四肢厥逆;过汗脱液,阴液不能营养筋肉,出现筋惕肉瞤。因治疗错误而导致病情变坏,所以说.此为逆也.。筋惕肉目闰。筋惕,筋肉抽搐,可引伸为四肢挛急。肉润,肌肉跳动。本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如此,太阳病,发汗太过,尚可致痉,所以“脉微弱,汗出恶风”之阳虚者,若误汗,引发筋脉挛急,则是在所必然。“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脉浮微弱,那是真正的中风证,咱们头前讲的中风,阳浮而阴弱嘛,脉浮于外而弱于内,汗出。那真正的中风病用这个可不行啊,他在这就把这个补充一些,他怕你真认为是中风证,你也用大青龙汤那就不对了,千万不能给吃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一吃呀大汗亡阳,津液不达于四末,手脚就要凉了,而且“筋惕肉瞤“,这个肉也跳,咱们方才不讲了吗,津液丧失,肌肉发痉挛,这个肉瞤筋惕也是这种情形,它不是拘挛,它是肉跳,也是肌肉当时营养失调(按:胡老此解,后学感同身受,非拘挛,确为肉跳之症)。“此为逆也”,这是治疗的错误啊。
方后注有.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句,说明本方发汗力很强,不易控制。当汗出太多时,防治之法就是以温粉扑于身上。温粉即炒米粉。用炒米粉扑身是汉时流行的一种止汗方法。尽管如此,仍会因汗出多而伤阳气,造成阳虚恶风,或阳虚阴盛,烦躁不得眠等多种变逆的发生。因此,如果使用大青龙汤,要特别注意在服药后控制发汗的多少。如果汗出虚脱可用西药急救。
大青龙汤是一个强发汗方剂,对于虚弱的病人和已经发过汗的病人,不应当再次服用,如果误用,可能引起四肢厥冷,恶风烦躁、不得眠(交感神经兴奋,休克代偿期;中医称为表阳虚);肌肉跳动(低血钠症);甚至亡阳(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
筋惕肉闰(肌肉跳动)、脐下悸(腹直肌跳动)、脚挛急、两胫拘急(腓肠肌痉挛)中医称为阳虚动风,西医称为肌肉的不自主运动,中医认为阳虚脱液,不能温煦濡养筋肉;西医认为是低血钠、低血钙、低血钾引起的肌肉痉挛。
胡老:在临床上要是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无汗,那么在葛根汤与大青龙汤这两个方剂,你要好好辨。如果这个人没有烦躁,它(大青龙汤)有石膏,不但烦躁,还口舌干啊,那你就用葛根汤(按:无烦,无渴用葛根汤;烦,渴者用大青龙)。如果他有烦躁,口舌再干,那就是大青龙汤。这两个方剂啊,都恶寒特别厉害。有一年,我得肺炎,那么就是恶寒特别轻,我那个时候给自己开的(方子),我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错了,但是也好,不是不好,好了它还回来,我吃了这个烧退了,第二天还有,这么两三天,我自己也是最后吃这个大青龙汤好的。大青龙汤这个麻黄非多搁不可,其实我要是开始吃大青龙汤啊,我不会后来得那么重,我住院住了二十来天。这个对于肺炎,急性肺炎的时候,真正恶寒特别厉害,有用大青龙汤的机会。那么治浮肿,尤其肾炎的浮肿,也有用的机会,但是都得这样子,特别地恶寒,没有汗,烦躁。
石膏之用量,固视热势之轻重。一般的用法,常为麻黄之三倍,就是用3克麻黄10克石膏。如热势盛者,石膏用量,还可以递加。
石膏一般四到五钱,杏仁一般二钱多到五钱都没关系。标准的黄金比例是,麻黄用六钱,石膏用四钱,杏仁用二钱,那么杏仁加石膏等于麻黄的六钱,这样子就不会伤到津液。当然临床上要看病人的症状作加减,如果病人高烧与烦躁明显的时候,我们石膏可以用到一两,如果咳嗽频繁或痰多,就多加杏仁。
感冒的时候,身体会痛的,马上要想到麻黄汤,而多了生姜、大枣、石膏就是为了「烦躁」,烦躁的症状就是代表「邪」已经化热了,如果刚开始是麻黄汤证,病人不会烦躁,病人会很冷发抖,等到得了「麻黄汤」一两星期,他可能证就变掉了,变到比「麻黄汤」还要深的地方,肺的津液丧失,肺太热了,已经转成肺炎了,所以用石膏,石膏性甘寒清凉润肺,能去肺热、降逆,把肺热往下导,因为病人本身体能已经很虚,加生姜、大枣把肠胃的津液补一下。
「麻黄汤」里面,麻黄用三钱,「大青龙汤」的时候、肺热高的时候,麻黄用到六钱,因为有石膏在里面,所以麻黄可以用到六钱,六钱,因为是分三次服用,每次只用到两钱。麻黄和石膏组在一起的时候,石膏会收敛麻黄,不让麻黄发汗,会把热往下导。为什么吃麻黄,有的流汗,有的小便出来?张仲景的意思,「大青龙汤」里面一半的麻黄和杏仁走表,如果没有增加麻黄的重量,麻黄和石膏走里,杏仁不能发表,表就解不掉了,所以麻黄一半和石膏往下走,一半和杏仁走表,脑里面的病毒从小便排出去。
像「越婢汤」,里面用麻黄石膏,不用杏仁,吃了「越婢汤」小便一大堆,不是发汗,所以「桂枝二越婢一汤」的时候,取小便,因此「越婢汤」是伤寒论里面第一个水肿的方子,所以最初的水肿,用的是「桂枝二越婢一汤」。而「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时候,是要让病人微微发汗,而不要发太多,所以病人平常一定有身痒。
凡是看到病人表寒里热的时候,就用「大青龙汤」,病人曰喉咙痒痒的,问病人有没有咳嗽?有咳嗽,问口有没有渴?答有渴,问有没有痰,答有痰且痰黄黄浓浓的,黄浓就代表病人里面热,问会不会怕冷?答有,且有鼻塞的现象,所以这病人表是寒的里是热的,这热是肺热,所以用「大青龙汤」。
为什么喉咙会痒痒的,因为水喝到胃里面,正常的管道是水从胃的津液发散到肺,再到皮肤毛孔流汗流出去,有一天皮肤毛孔被寒束到了,这个水要回头,可是水不会回到胃中,水顺着三焦淋巴系统到胃的下方,这水气已经离开汗腺,但又不在胃中,也不在消化系统中,水在横膈膜中,一呼吸水气就往上冲,就痒痒的。肺里面太热了,舌苔会黄的,所以开石膏,把水往下导,小便排出去。「麻杏甘石汤」和「大青龙汤」的分辨,如果咳嗽,胃口好不好?如果胃口很好,开「麻杏甘石汤」,咳嗽咳得都没胃口了,开「大青龙汤」,所以大青龙汤就是病人的肠胃已经伤到了。
所以平常肠胃很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时候,「麻杏甘石汤证」。平常肠胃不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时候,「大青龙汤证」。
有一种状况不可以吃「大青龙汤」,就是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先不管什么症状,如果他的脉很微弱就是里虚了,「汗出」就是津液不够了,风吹得很难过,表示这人里面已经很冷了,石膏一下去,就更冷,本来津液就已经不够了,麻黄杏仁一发汗,这样津液就会伤的更多,这时会造成病人贫血,因为血水同源,结果病人的手脚会冰冷掉,所以如果很虚的人绝不可给「大青龙汤」,这病人脉微弱,汗出,恶风者,是桂枝汤证,又因表虚里寒,所以应是「桂枝汤加附子」。
如果喝完「大青龙汤」,汗出太多,药开太过了或运动流汗太多,用「温粉」擦擦。如何预防发汗太过,就是慢慢喝大青龙汤,喝第一碗的时候,可以让病人先喝两口,看看如果没有什么感觉,再继续喝两口,慢慢地把第一碗喝完,感觉到快要发汗,就不要再喝,然后保暖帮助发汗。
温粉:牡蛎、龙骨(马骨)、糯米,三味磨粉等量。
临床上,气喘的病人,冬天喘夏天不喘,就是「小青龙汤」证,也就是寒喘;天气热才开始喘,天气冷就不喘,就是「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里热想出去出不去,外面的热进不来,被寒束到了,就是热喘。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白癜风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