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读透太阳病提纲证了学伤寒论要重视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伤寒论》太阳病提纲证,大家耳熟能详。但十四个字你真的读透了吗?

单志华老师说,学仲景文,切忌顺口滑过,否则便不能领会其神韵。本文单老师将逐字分析太阳病提纲证,十四个字,无一虚字,演示《伤寒论》文法读法,帮助大家领会仲景妙笔神韵。

《伤寒论》要重视文法读法

文/单志华

以第1条太阳病提纲证为例:“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它首先确立了“辨病脉证”的思维模式。

01

学仲景文切忌顺口滑过,否则便不能领会其神韵。《伤寒论》这部书,其弦外之音丰富到没有第二部医学典籍可比。

六经名篇言“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其病→脉→证的顺序有用意,即首先要辨的是什么‘病”(六经病提纲),以“脉”判断病位(表里)病性(阴阳),继而凭借脉来辨“证”(病之下的证)。

病是给出范围,脉是最能反映疾病的动态变化,故仲景尤其注重脉诊,包括对病程转变演化的不同病理阶段(证)的辨识,即通过脉落实到证。

通过六经名篇每经开篇都有个病的“提纲”,表明仲景首先以辨病驾驭辨证,方法是因具体脉、症识病,用胡希恕先生的话讲就是“先辨六经”,即先辨六经为“病”,这个起点不能错!

02

起首曰“太阳之为病”而不直曰“太阳病”,是《伤寒论》起首以六经名篇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太阳之为病”即“太阳为病”,亦即太阳本身自生自成的病。

“之”,语气助词,放在这里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目的在于强调动词“为”后面的宾语“病”;“为”,动词,有“初起形成”之义;

此五字语气一贯到底。

同时,曰“太阳之为病”而不曰“寒之为病”,强调的是受病之体和受病之经。

从文法语境看,提纲用“之为”引出病的内容,十分明显用意在病的下文,卷首开宗明义赫然立出“太阳之为病”五字,如大将建旗鼓,特定气势己跃然纸上,张力非常饱满!

03

从医者诊脉到病者自觉症状,语气由上摄下,一直贯穿到“恶寒”,此提纲完全是在讲太阳病特征,突出脉诊和恶寒。

试析此一脉两症:

“脉浮”,先声夺人,病太阳则脉浮;

“头项强”三字当细玩,“头”为诸阳(手足三阳与督脉)汇聚之所,“项”指后颈部,为太阳之专位,太阳经受病无疑;“强”者,僵直不柔和貌,“强痛”是病者自觉症状,言外有“强加”之意。

如此纯阳之高位竟强加其痛,原因何在?答曰“恶寒”——从受病之体的角度给出答案,唯有寒邪所伤凌犯太阳之高位方能如此。作为太阳病提纲证,说明太阳表证与太阳经的循行有直接关系。事实即如此。

“而”,连接词,放在自觉症状“头项强痛”与“恶寒”之间,在于加重恶寒的语气,言外有揭示病因之意。

04

仲景用一脉两症作为太阳病提纲已明示,而这一脉两症,无一虚字,“浮”乃病势向外向上,“头项”乃人身阳气之至高点,“强”乃受病之体自觉僵直不柔,“痛”乃致病之邪闭阻经气而涩滞不通(寒主收引之故),“恶寒”属自觉症,点出病性。用“而”连接,属递进连词,强调“恶寒”必定出现,亦暗合“痛”的所以然。

同时,此一脉两症,脉在先,一锤定音,概括太阳为病在表不容置疑,后两症用“而”连接一气呵成,气脉相应,则太阳本经(头项)本气(恶寒)为病昭然。

此两症写法上收放结合,先收后放,一张一弛,由头项贯穿至全身,收是突出太阳病位特异性征象,放是强调太阳为病范围之大之广,属太阳病之一般特点。语义十分完整。

05

太阳开篇提纲证这十四个字,从病势、病位、病情、病性几个方面高度概括出太阳本身自生自成之病,亦可认为是太阳本经本气为病。

因“太阳之上,寒气治之”,足太阳膀胱为寒水之府,水中化气上行外达以卫外,是为太阳标阳(含太阳经气)。邪闭太阳经表,阳气不得敷畅,则表必恶寒。

起首五字曰“太阳之为病”,关键词是“太阳”,煞尾曰“恶寒”,标阳而本阴,则太阳本经本气为病甚明。

I版权声明

本文摘录自《跟张仲景说上话:单志华四十年临证读伤寒》(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单志华,版权归权利人所有。编辑/百会。

建木医社所分享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zz/15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