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经典南怀瑾讲道德经老子他说

知名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pf/a_5941786.html

每日学经典·大医习业

肖刚高少才

近现代名中医成功之路已经刊发了三期,这些名老中医的成功之道无不从经典谈起,这说明经典的力量是永恒的。中医经典著作常遵四大经典之说,即《黄帝内经》(含《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金匮要略》),实际上也应该把《易经》、《道德经》算上,唐代药王孙思邈有言曰“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孙氏在其《大医习业》中就明确提出了大医成功的路径和标准。“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老》《庄》,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鉴于中医进学特殊,现在每日与大家分享经典义理,期望中医界同仁能够学好经典,做好临床;也期待社会大众能够深化中医认识,促进百姓健康,让健康长寿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南怀瑾讲道德经——《老子他说》以德报怨的问题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这句话很有意思,我们不谈老子“道”的哲学,以老子的文学思想来讲,只有两个对子:“大对小”,“多对少”,他已经对好了。“大小、多少”这四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不是说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多事也好,少事也好,这是说研究中国文化要先认识“字”。我曾再三提到,现在又再说一次,古代一个字代表了好几个观念,那个时候没有印刷,是用刀刻在竹片上,所以尽量的简化。现在我们好多的观念凑拢来代表了一个观念,这是语言文字应用的范围、工具、方法、技巧的演变,几千年相隔下来,产生的现象不同。所以,古来一个字就是一件事情。数量多与少,都说明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也有互为因果的作用。大从哪里大起呢?是从很多的小累积起来的;多是哪里来?是很多的少累积起来叫做多。

不管大小多少,一切都有必然的因果律,与自然科学因果律原则相同。自然科学的因果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宇宙间人事与精神,因果原则是一样的。但是,过程中的变化错综复杂,并不尽然相同。

老子始终是主张道德的,与人有仇,对人怨恨,不是采取报复的态度,也不是容忍,是更高一点的大慈悲的态度,就是“报怨以德”,以道德来报怨。

讲到这句话,还记起来过去的一桩事。十几年前,我在空军做巡回演讲,最后讲到这里时,那时的“总统”蒋公发表一篇“复兴中国文化的文告”。实际上,早在一两个月前,我就拼命鼓吹中国文化的复兴,曾经在台中的空军基地讲过,到今天为止,起码有十年了。我在《禅与道概论》这本书中也提到。说到中国文化有一股很难描述的味道,因为从白话文教育入手的人,打不开固有文化仓库的库门,进入不了。中国文化都记载在古书中,而古书都是用古文写的。从白话文入手,教育“老师早,老师好,老师不得了”,那是没有用的;只有从“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那种“六书”之学的古文教育入手才行。所以,我只好很抱歉地说,复兴中华文化,恐怕六十岁以下的人都成了问题。我当时讲这些话的时候,蒋先生也正在那个地方。

我们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对日本的决策就是“以德报怨”的老子思想。孔子是主张“以直报怨”的直道而行,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腿总可以吧!你打我一个耳光,我原谅你吐一口唾沫还你总可以吧!你打我,我当然不痛快,我当然还你一个颜色,这是孔孟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不然,是“报怨以德”。用西方基督教《圣经》上的话来说,你打我右边的脸,我再把左边的脸向过去。这只是容忍的态度而已。老子与佛家的思想是大慈悲,以仁慈去感化对方。

不过,“报怨以德”是不是真的能够做得到呢?那就要看个人的修养了。所以,上面这句话非常灵活,它并不是规定你非“报怨以德”不可,这中间有大小、多少之别,还有这个事情的因果、重点,要先看清楚。

《道德经》与老子简介

  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就是管理“藏室”的史官。老子一向只注意研究学问,不在意个人得失荣辱,虽然学识渊博,却一直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公元前年,在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争斗中,贵族王子朝失败,带着所有典籍逃走。老子再无“藏室”可管,于是骑着青牛,离开东周来到函谷关,在镇守函谷关的周大夫尹喜的盛情邀请下,写成了共有字的《老子》上、下两篇。写完书后,老子骑上青牛,出函谷关,从此不知去向。《老子》以“道可道,非常道”开篇,提出了一个最高的哲学概念“道”,老子哲学就是由“道”推演出来的,他也因此成为道家的始祖。老子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贯成为一个整体,突破了古代哲学以政治和伦理为轴心的局限。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生成的,是天地万物之源,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在内都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最西汉帛书《老子》残页早的一种“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庄子所继承和发展。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对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中最大的闪光点是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世间万物有阴阳、刚柔、强弱、兴废等分别。他还发现对立的事物能够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为了防止物极必反,导致衰落,老子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就是要去掉那此极端的、过分的举动,始终保持着像“道”那样冲虚而不盈满的状态。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表现在军事战略方面就是“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同时还要注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他还提出了以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比如,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以水来攻坚,没有攻不了的,以此来说明柔弱能战胜刚强。   

  老子的道的本性是自然的,他提出了天道自然的观念。他认为天地的运行是自然而然,不假外力的。人也应该和万物一样,是自然的,人生必须消除主观和外在的干涉,使其自然发展。 

  在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论。老子把人民的饥荒、贫困看作是多欲的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结果。人民起来为“盗”,轻生冒死,其责任完全在于统治者。老子主张用“天之道”来取代“人之道”,这样就能解决社会所存在的一切弊端。 

  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是对统治阶级的“有为”进行的揭露和抨击。老子提倡这种“无为”之治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也就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望,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千百年来,老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哲学、伦理道德、政治、文化甚至是中国人的思维,他的思想为战国时代的庄子等人所继承,形成了道家学派。老子也被奉为道教的三大经典之一,尊称《道德经》。老子还受到西方的推崇,《老子》的英译本达40多种。老子的影响极为深远,可以说没有老子,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将是不完整的。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中国思想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每个朝代在其鼎盛时期,无一例外地采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理念,即内在的、起领导作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理想。      

《老子》的影响不仅时间久,历史长,而且领域广、方面多。在宗教上,它是道教的开山之作;在修身方面,“功成身退”是文人入世的信条:在军事方面,“以柔克刚”成为军事家奉行的准则;在管理方面,老子的“以人为本”是日本企业最基本的信条;在艺术方面,“道法自然”成为书法家、绘画家、诗人遵循的理念;在文学方面,《老子》精警凝练,处处闪烁着哲人的智慧,妙语巧喻、格言警句比比皆是,蕴含人生哲理。

《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

  《老子》一书共81章,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为《德经》,总称《道德经》。无论在中国的哲学、政治、军事、管理、宗教、文学、伦理等诸多领域,此书都可称得上经典名作,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宇宙。《老子》在第一章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心目中的宇宙就是“道”,道无所不在,周行不止;道是万物的根本;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无形物。他的这一思想,冲破天帝造众生的神论观点,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首创。   

  第二人生。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贵身自养,摄生修行;二是柔弱不争,致虚守静。前者在第十三章有精彩的论述:“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既然身体能与天下并重,那么怎样贵身爱身呢?老子认为,首先应摈除五色、五音、五味这些物欲享乐,然后注意摄生,见朴抱素,加强个人修养。后者是老子反复强调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体现了一种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的人生哲学 

  第三政治。老子最著名的政治主张就是“无为”,这是他认为的治理天下的最高原则。他们导顺应民心,符合天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治大国,若烹小鲜”,消除一己之心,使民众安居乐业,实现无为而治,达到“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道德经》和生命

  老子的《道德经》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道德经》涉及生命的内容主要有: 

  1.顺应自然,祛病延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第二十五章)。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顺乎自然,适应自然变化规律,才能祛病延年。   

  2.见素抱朴,清心寡欲 

  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出自第十九章)。

  素:事物本色,朴:天然。老子要求人要质朴无华,少私心,去贪欲。否则,有绝顶的学问也要招灾惹祸,伤身损寿。只有“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保持恬淡愉悦的心境,对心身非常有益,祛病延年、长命百岁。 

  3.虚无寂静,静气致柔

  老子云:“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人后天的七情六欲会干扰体内气血的运行,当我们的心灵达到虚无的极致,坚守住清静的境界时,情定欲清,气血才会恢复自然的运行。对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及延缓衰老均相当有利。   

  老子云:“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出自第十章)

  中医学家求证说:“呼吸频率频越慢,寿命越长。”呼吸节奏要像婴儿一样柔和缓慢,意味着新陈代谢、血流速度减慢,心脏负荷减轻,能量消耗减少。   

  老子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最富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是有利于人体的真元之气。被后世医家称为元气,指导着养生理论,演化成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道家气功基础。 

  4.寻觅善地,风水养生   

  老子云:“居善地,心善渊”(出自第八章)“善,吉也”。 

  居住在一块善地上,心就好像一片清澈而深的水。善地即吉祥地,就是指风水宝地。在一块风水宝地上生活,自然身心舒畅,容易健康长寿。 

  5.粗茶淡饭,饮食养生   

  老子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出自第六十三章)。 

  以无为的心态去作为,以无事的心态去从事,以恬淡的滋味为滋味。老子主张饮食宜粗茶淡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古人总结的经验非常精辟。 

  老子对生命的观点。两千多年来不仅一直成为道家养生的指导思想,而且被我国传统医学所接受,后经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不断补充、提高,逐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道家及中医养生之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zz/146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