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症状表现 > 伤寒杂病论的三层两面观成书渊源及学 >
伤寒杂病论的三层两面观成书渊源及学
shang
伤
han
寒
za
杂
bing
病
lun
论
成书渊源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而成。可能是战乱的影响,这部论集多有散佚。直到晋代,太医令王叔和对张仲景的著作进行搜集和整理,才使“伤寒杂病论”流传下来。王叔和及弟子对此书加以注解和增补,后一分为二(《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但在流传过程中,这些内容逐渐混在一起,难以区分。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不仅包含了张仲景的原论,还有王叔和及后人的注解与增补,再加上一些传抄错误。
三层两面观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一个整体,论述了病证的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二者共同构建了张仲景的经方理论体系。
《伤寒论》把人体分为三层。外层,通常称之为“表”,包括皮肤、肌肉、筋骨这些层面的东西;内层,包含食管、胃、大小肠,这些消化和吸收饮食的通道,我们称之为“里”;剩下的胸腹腔内,既不在表,也不在里的区域,称为“表里之间”,也叫“半表半里”。
血液和津液表里贯通,无处不在,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把人体三个层面紧密连接到了一起。津液和血液充足,机体的功能就强盛,生了病也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这种状态称之为“阳”;津液和血液亏虚,机体表现出虚衰的状态,生病后一蹶不振,甚者机能持续衰退,我们称之为“阴”。这就是阴阳两面。
左为《伤寒论》目录
右为《金匮要略》目录
《金匮要略》更多的是论述病证与治法,对“三层两面“的规律论述较少,因为《伤寒论》中已经论述了呀,《金匮要略》不必赘述。
学习方法
学习原文: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互相参考,前后对照,在原文中琢磨,在实践中学习。请勿参考“黄帝内经”,因为“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不是一个体系,相互参考只会越来越糊涂。
注解版本:对于初学者只推荐《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和《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胡希恕先生是当代临床大家,离我们的时代更近,讲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对“伤寒杂病论”的解释也很客观,没有掺杂玄虚的内容。学了理论,就要努力寻找实践机会,临床实践必不可少,学以致用才是正途。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