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以前伤寒论考一书择要

仔细思考从可不可分篇到到三阴三阳分篇:张再良:“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伤寒论》的重心从治法的可不可变到了病态的三阴三阳?为什么可不可篇到后来不被重视了?还有为什么阳明病从胃中寒变成了胃家实?这些变化背后的动因究竟是什么?是否可以这么说,可不可给的是规矩,更加靠近临床最初的实践。三阴三阳给的是规律,属于后人从客观实际中的抽象。是否可以说,宋之前的《伤寒论》更加接近于临床实际,反映真实的情况,而宋之后包括宋的《伤寒论》更加趋向于规律总结,提供治疗的规范。如果说这是伤寒从狭义到广义的变化,我认为也并不难理解。其实,当我们对于事物最初的实际情况不甚了了时,我们更加感兴趣的是规律性的东西,但是一旦我们清楚了事情的原委,是否反过来会有助于我们对规律的理解和把握?考虑宋之前后《伤寒论》的变化,给人提供的是一个历史的宏大视野。在历史过程中能够变成文字书籍流传下来的,是浮在表面或沉在底下的东西。据此我们必须努力思考,从整个外感热病的角度,从伤寒、金匮、温病的相关性,来探索和阐明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来认真整理好这笔丰富的历史遗产。”仔细思考方证、方名、药物的演变:郭子光:“该书提出《宋版伤寒论》(以下简称“宋版”)是对仲景《伤寒论》大幅修订而成的论断,其提供的证据表明,宋版的修订是仲景伤寒学术水平的大大提高与发展。如该书指出,阳明病“胃家实”是从宋版开始的,此前如《圣惠方》、《千金方》等,都是提的“胃家寒”,一字之别,却是病机理论的提升。再如“心下痞鞕”,以“鞕”代“坚”也是从宋版开始的,改动一字,却更准确地描述了临床症状。尤其是在方证的药物组成和脉证指标以及应用选择等方面,做了大量而严谨的规范工作,使方证应用更符合临床实际。如“仲景伤寒论,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方:柴胡半斤,栝楼根四两,桂心三两,黄芩三两,牡蛎三两,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此方宋版定名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对其脉证修订为“伤寒四五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是针对少阳病未解,又引起水饮与热邪错杂于三焦之域形成的证候。而小柴胡汤的组成,宋版规范为: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其主症则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并有七个加减法,以适应各种变化情况。与此同时,对每个汤方的使用选择,包括“主”(最适宜即首选方)、“宜”(较为适宜的方)、“与”(可试与治疗的方)、“属”(属某方治疗范围)等层次,加以严格规范。诸如此类修订,绝不是简单的药味增减和文字改动,而是众多医家临证经验与智慧的凝聚与判定。所以宋版是一部以王叔和整理编次的仲景《伤寒论》为基础的众多医家的集体创作。于是,针对狭义伤寒的仲景《伤寒论》,便发展成为针对广义伤寒的《宋版伤寒论》了。”

六经方证系列讲座(以经带方,以方验经),即将开讲,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zz/145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