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求古训连载中伤寒论内容概述一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m.39.net/pf/bdfyy/

从书名开始看伤寒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伤寒"的含义是什么。

"伤寒"的含义在古代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伤寒"的含义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感病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乃至包括疫疠之气等。外来的邪气伤人以后所发生的疾病统称叫做外感病。外感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发热,所以我们常常要把这个概念写成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这个"热"字不是指邪气的性质,而是指这类病证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一切由于外来邪气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在古代都叫做"伤寒"。大家说了,"寒"不就是寒冷吗?为什么"寒"可以代替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之气等所有的邪气呢?因为"寒"字在古代有一个广义的含义就是泛指邪气。

日本-医生-中西惟忠-《伤寒之研究》

"谓邪而为寒,盖古义也",

也就是说:"邪"字叫做"寒"这是古代原有的意思。

所以"伤寒"之所以有广义的含义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是因为"寒"字本身就可以泛指邪气。

不仅在医学上是这样,在文学上也是这样。

读过《孟子》的朋友可能有印象,《孟子告子》篇有一段话,说现在的皇上执行的政策不怎么英明,大家就给孟子说,你能够经常见到皇上,你见到皇上就给他提一些合理的建议,让他执行宽厚的政策,利国利民。孟子就说了一段话:吾见也罕矣(我见皇上的这种机会和时间也是很少),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这里所说的"寒之者"是指,我走了,这些献异端邪说的,给他出坏主意、馊主意的那些人就都去了。所以这个"寒"就是泛指异端邪说、馊主意、不良主意的这些人。所以这个"寒"字决不是说别人拿着冰块去冻皇上。所以在汉代,在古代这个"寒"字泛指"邪气"。因此"伤寒"它自然就可以代表人体感受一切邪气所造成的疾病的这样一个广义的概念。

大家琢磨琢磨这个伤寒在下列古语中是什么概念?

问:《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大家琢磨琢磨这个伤寒是什么概念?

答:是广义的概念。

问:《难经》里说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答:在这段话里头,它既有广义的含义又有狭义的含义。

"伤寒有五"的"伤寒"是广义的。

其中"有中风,有伤寒"的这个"伤寒"是狭义的。

所以古代关于伤寒的广义和狭义的概念经常在书里用得到。

在《千金要方》引《小品方》里的一句话说:"伤寒,雅士之词,云天行、瘟疫,乃田舍间号耳"。

《肘后方》里说:"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

这些病,知识分子、医学家把它叫做"伤寒",可是田舍间,那些种地的百姓们把它叫做天行病、瘟疫病、时行。

"天行"也罢,"瘟疫"也罢,"时行"也罢,这都是指的外感病,都是指的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一类疾病。由此可见,伤寒的广义概念和伤寒的狭义概念,在古代的医学著作中广泛存在的。

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后,要把西医的术语翻译成中文,翻译的时候自然就要寻找汉语中固有的一些词汇来翻译西医的术语。

由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那种肠伤寒和副伤寒,在翻译的过程中怎么办呢?

找来找去,这些伤寒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肠伤寒和副伤寒,就从中医的术语里选了一个词,就选了"伤寒"。

应当说,西医所说的那个"伤寒"是专指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劣性传染病,它和中医所说的有广义含义和狭义含义的"伤寒"含义是不一样的。

当然中医用治疗伤寒病的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去治疗西医所说的那个伤寒病,那个伤寒病在一定的阶段用中医中药的手段去治疗,还是有一定的疗效的。所以说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

《伤寒杂病论》的"杂病"

是指除了外感病之外的其他的一切疾病。

那么"论"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可以引用刘勰《文心雕龙》的一句话:"论也者,弥伦群言,而研一理者也。"

"弥"就是广泛的意思,"论"是收集的意思,"群"就是众,

广泛的收集众多的医家的观点,去研究、去探讨一个问题。

因此《伤寒论》应当是众多医家治疗伤寒病经验的一个综述、总结。由此可知《伤寒论》是公元2世纪前中国医药学成就的总结。

为什么说它是总结啊?因为它的体裁,"论"的体裁就是一种综述,收集了众多医家探讨治疗外感病和治疗杂病的这种经验的一个集合。

伤寒论的内容

内容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从:10卷22篇各篇都大体是什么内容来谈

一是从:理、法、方、药的角度来谈

篇幅有限,本章先写第一个角度,从内容上来谈

第一篇:辨脉篇,第二篇:平脉篇。

辨脉:主要是辨别病脉

平脉:"平",正常的意思,平脉有一大部分内容是讲正常人的脉象。当然,"平"也有辨的意思,在平脉篇里头也有一部分内容是讲病脉的。这两篇内容属于仲景脉学的精华。

在中医脉学的发展史:

《黄帝内经》是奠基,

仲景脉学是过渡阶段,

王叔和的《脉经》~李时珍的《濒湖脉学》,

使脉诊走向完善。

我们今天学《诊断学》的时候,用的主要是:王叔和的《脉经》;李时珍的《濒湖脉学》

而从《黄帝内经》到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之间的过渡就是张仲景的辨脉篇和平脉篇。因此许多它的脉象主病和我们今天所学的有不一样的地方。

比如:迟脉,我们今天都说是主阳虚,气血运行迟滞才导致了迟脉。可是在《伤寒论》中,脉迟,既可以主阳虚,也常常主"阴血不足",阴血不足,气血运行迟滞,因此出现了迟脉。

我们以后讲迟脉的时候,"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之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讲的却是迟脉主营血虚。

再比如:浮脉,我们今天都说是主邪在表,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所以脉轻取即得。但是主表的这种浮脉是"轻取即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但是在《伤寒论》中,浮脉可以主表,也可以主热。

像白虎汤适应证,"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那个浮脉就主热。

像"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那个浮脉也主热。像"心下痞,按之软,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那个浮脉还主热。

为什么浮可以主热?

主热的浮脉是一个什么样的特征?

实际上主热的浮脉是指"里热盛,鼓动气血,气盛血涌,血管扩张",既然血管扩张的话,脉轻取即得,仲景就把这种脉象叫做"浮脉"。

但是主热的这种浮脉,轻取即得,重按滑数有力,这是和轻取即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的这种主表的浮脉是不同的。

所以,当我们学习仲景的脉学的时候,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到仲景的脉学和后世的脉学,和当今所学的脉学是不一样的。

第三篇是《伤寒例》

《伤寒例》这篇内容可以看成是张仲景对外感热病的认识的总论。它引用了大量已经遗失的《阴阳大论》的内容,也引用了《黄帝内经》的一些内容。

它讲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正常气候的变化,

自然界异常气候的变化,

讲了外感病的成因和分类,

讲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护理原则、预防原则,

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仲景对外感热病的一个总的论述,关于伏气温病的问题在《伤寒例》中都可以见到。

第四篇是《痉湿暍》。

痉病是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牙关紧急的抽风一类病;

湿病是感受外来的湿邪所导致的病;

暍病就是中暑。

显然它是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

由于《伤寒论》中的"六经病证篇"主要描述的是狭义伤寒和狭义伤寒发生以后,在它的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病证的辨证论治。所以《痉湿暍》放在这里主要是和后面的狭义的伤寒、中风相鉴别、相比较的。

在《金匮要略》里有"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有证候、有方药,在《伤寒论》里湿暍病只有证候,没有谈到治疗方药。所以在《伤寒论》里放这样一些内容主要是和狭义伤寒鉴别、比较的。

这四篇内容我们的教材里是没有的,我们把它叫做前四篇。如果大家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学者,像一个温病学的研究学者,他一定要研究《伤寒论》中的《伤寒例》。要专门作为一个诊断教师、诊断教授,要研究脉学发展历史的话,一定要研究《伤寒论》中的"辨脉"、"平脉"。

中间有10篇内容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太阳病篇分了上中下三篇,

然后就是:08.辨阳明病09.辨少阳病10.辨太阴病11.辨少阴病12.辨厥阴病

然后:"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从第五开始,到第十四中间有10篇内容。这10篇内容我们把它叫做"六经病证篇"。尽管其中有一些内容,比方说"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和"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它不属于六经病的内容,但是它放在后面,一个是和伤寒病相鉴别的,一个是对于六经病病后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比方说劳复的问题、食复的问题、痰饮水湿等等这些问题,怎么进行治疗,怎么进行护理。这10篇内容一共条,涉及到的方剂是方。有的书上说是方,那是因为有一个方子叫禹余粮丸,只有方名而没有药物,所以我们通常说它方。当然这个统计也不是特别精确的,因为有的加减方他统计了,有的没有统计,当然我们习惯这么说,大家也就这么认可。所谓条,方并不是《伤寒论》的全部内容,只是中间这10篇的内容。而医科大学里的《伤寒论》五版教材的原文就选自于这条之中,大概选了多条。而在本科阶段要求大家特别熟悉、特别掌握,甚至要求大家能够背会的条文也就是多条,郝万山老师给大家选了条。

前4篇加上中间10篇才14篇,还有8篇我们把它叫做后8篇。后8篇是什么内容呢?

第十五篇:"辨可发汗证脉证并治篇"

哪些病可以发汗,也就是说哪些病适合发汗,所有可以发汗的病证都在这一篇。

第十六篇:"不可汗篇"

所有禁用发汗的条文都在这里头。第十七是:"汗后"

所有发汗以后造成的各种坏病,造成的各种变证,怎么样进行救治,都在第十七篇。这些原文绝大多数出自中间的"六经病证篇"的条文,也有一部分条文不见于"六经病证篇"。

所以从总体来看,后面的内容是前面的"六经病证篇"按照治法重新进行归类和编排的一种东西。但是有一些很重要的条文,并不见于"六经病证篇"。我们作为《伤寒论》的研究者,后面这8篇内容也一定要去了解。

你比方说,在桂枝汤方后关于发汗的要求,要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遍身漐漐,漐漐就是小汗出的样子。

遍身,什么叫遍身?是不是说心口窝、后背见到汗就叫遍身,在前面都没有交代。

在"辨可发汗证脉证并治篇"里说得很清楚,

说"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

什么叫遍身呢?就要手脚都见到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是对"周遍"的注释。

漐漐然就是小汗出的样子,就像细雨蒙蒙一样。

出多长时间呢?"令一时间许",要出一个时辰的汗出两个小时。

在古代,把昼夜分成十二个时段,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时辰。现在我们和国际接轨,把一昼夜划分为二十四个时段,为了和中国传统的计时能够区别开,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小时"。它说"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漐漐然,令一时间许",你只有持续盖被子保温两个小时,这样才能达到汗出透了,才能够达到汗出邪退,脉静身凉的效果。

所以"辨可发汗证脉证并治篇"等后面八篇还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另外我们在文字校勘上,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如太阳病篇有一条原文说,这个病,病程已经很长了,说其人不呕,是除了少阳病,邪没有传少阳,说"清便欲自可"。

清:是指便、排、拉,清便就是拉的大便,为什么这样解释,我后面会说。拉的大便,"欲自可","可"犹宜也,就是正常,大便是正常的。这个"欲"自可,如果当作"欲"字讲的话,那肯定是现在还不正常。

实际上我们在后面的"清便欲自可"作"清便续自可",由此我们知道,在太阳病篇的"清便欲自可",这个"欲"字应当是"续"字的通假。

为什么可以是通假呢?因为"欲"和"续"在古代是同一个韵部的字,同一个韵部的字就可以通假。但是同一个韵部的字的字有很多,你必须有证据才能够说是通假。

而这个证据:"同本以互见";"别本以见例";"同本以互证"。

就是有两本书,这本书是"清便欲自可",那本书是"清便续自可"。像王叔和的《脉经》所收集的《伤寒论》里,就作"清便续自可"。这就是"别本以见例"

在太阳病篇是"清便欲自可",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篇"是"清便续自可",这就是"同本以互证",由此就证实"欲"通"续"。

所以我们在读仲景的书的时候,"可下"篇是"清便续自可",在太阳病篇的"清便欲自可",于是我们就知道了这个"欲"通"续"。他排的大便持续是正常的,那就提示病没有传入阳明。

我们接着讲后8篇。后8篇无论在文字的校勘上,还是对前面的内容补充上,我们要深入研究《伤寒论》的话,都应该有所了解。

第十八篇是"可吐"第十九篇是"不可吐"第二十篇是"可下"第二十一是"不可下"第二十二是"汗吐下后"

《伤寒论》10卷22篇的内容就是这么多。

后面这8篇,可发汗、不可发汗、汗后、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汗吐下后,我们把它叫作"可与不可"诸篇。

这就是《伤寒论》10卷22篇的全部内容。我们既然要学《伤寒》,不能光看一看讲义,起码应当知道《伤寒论》原书10卷22篇,每篇大体是什么东西。

(未完待续)

图片|百度

内容|郝万山老师的公开课讲稿

排版 七七小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zz/142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