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症状表现 > 要想仔猪长得好,就用有为猪仔宝 >
要想仔猪长得好,就用有为猪仔宝
仔猪生命力弱,常常会犯腹泻,这让不少养殖户头疼,下面小编就跟大家分析一下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以便各位养殖户对症用药。
一、发病原因
仔猪腹泻是一种症状,引起该病的原因很多,有饲养管理方面引起的消化不良类腹泻,也有因为各种传染病引起传染性腹泻,还有中毒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等。
1.饲养管理不良。
(1)母猪饲养管理不当。母猪饲养管理不当导致使母乳缺乏使仔猪处于饥饿状态、或乳汁过浓仔猪食后消化不良、未及时饲喂初乳或初乳不足、圈舍或产仔母猪乳房消毒不严、保温措施不力、未按要求补充铁硒等微量元素、补料不及时或饲料质量差、没有足够的清洁饮水、断奶措施不当造成应激等;
(2)仔猪饲养管理不善。没有吃足初乳、冬季保温及夏季防暑措施不力、圈舍空气污浊、消毒不良、圈舍潮湿、饲料品质过差、饲料不能定时定量等。
2.免疫不力,传染病侵袭。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有大肠杆菌病(仔猪黄痢、仔猪白痢)、魏氏梭菌病(仔猪红痢)、仔猪副伤寒病、猪瘟、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等。一般来说,不论何种原因引发的仔猪腹泻,都会伴随或继发病原生物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治疗,都受饲养管理、环境因素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影响。
3.饲料霉菌毒素引起仔猪腹泻。
还有感染肠道球虫引起仔猪腹泻。还有温度应激等等因素引起腹泻。
二、防治措施
因病施治,对症治疗,针对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不同,要采取不同方法施治。
1.加强饲养管理。
(1)抓好仔猪饲养管理。在仔猪养育过程中,有三个腹泻高峰期,即:产后1~7d、14~21d、断奶后7d。重要的是抓好“出生关”的养护;(2)确保仔猪及时吃上初乳。初乳是指仔猪出生后一周内母猪分泌的乳液,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其他任何物质都难以替代的抗体,因此,仔猪出生后应及时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擦净口腔粘液,尽快固定乳头,让其吃上充足的初乳;(3)保证圈舍干净卫生。圈舍要通风良好,卫生条件优良;(4)高度重视保温防暑。仔猪对温度的要求较高,15~30日龄的仔猪冬夏季要保证圈舍在25℃~30℃;(5)保证饮水清洁充足;(6)严格控制外进生猪。引进的仔猪要严格检疫,确保健康无病,(7)实行全进全出制度。为预防交叉感染,必须执行全进全出制度,对圈舍严格消毒;(8)发病病猪及时隔离;(9)保证仔猪补饲的时间和饲料质量。
2.抓好母猪饲养管理。
母猪进产仔栏前,产床用2%的烧碱等消毒;母猪临产和产后,用温热的0.1%高锰酸钾水擦洗母猪乳房、腹部和外阴;仔猪吃初乳前,挤掉乳头前2~3滴奶水;母猪产前7d减料,每天减0.5kg,产仔当前不喂料,产后限制喂料,逐渐加至产后7d正常给料;给予哺乳母猪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易消化吸收、能促进泌乳的优质饲料,并保证清洁的饮水;有条件的饲喂优质青绿饲料对母猪生产有良好作用;及时有效的防治母猪产后发热、不食、无乳、乳房发炎等疾病。
3.强化消毒与驱虫措施。
仔猪对环境卫生的敏感性极强,因此在仔猪生长过程中,应对母猪产房、仔猪圈舍、母猪乳头,饲槽、出入行人车辆等进行严格消毒,圈舍大门一般用1%的烧碱溶液消毒,圈舍及环境也需要消毒,母猪腹部及0.1%的高锰酸钾消毒。定期驱虫:仔猪在断奶和转群前各进行一次驱虫、驱虫的同时应经常行的消除苍蝇、老鼠等害虫。
4.建立科学免疫制度。
由于传染引起的腹泻类型较多,而传染病的根本措施在于预防,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免疫制度非常重要。(1)母猪免疫。可根据养殖户或者养猪场的具体条件和特点,母猪每年集中免疫猪瘟、猪口蹄疫2~3次,怀孕母猪产前45d注射猪伪狂犬疫苗,产前35d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疫苗,产前25d注射大肠杆菌多价苗,产前20d注射圆环病毒疫苗;(2)仔猪免疫。仔猪在15日龄注射圆环病毒疫苗,25日龄注射猪瘟疫苗,35日龄注射仔猪副伤寒苗。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母猪在产前曾经注射过几种疫苗,因此在仔猪注射疫苗时应考虑“母源抗体”的干扰现象,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三、药物治疗
使用有为动保猪仔宝,补充仔猪营养,养护仔猪肠道,平衡免疫力,抗应激,防治仔猪应激性腹泻。每吨饲料添加维多多1kg,糖多多1kg,联立健1kg。
保存并扫描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