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名解填空选择整理20

白癜风患者能治好吗 http://m.39.net/pf/a_4793212.html

相关阅读:

UJS医学微生物学(导论)名词解释小知识点整理

选择题在第二部分

参考教材一: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微生物学(第2版)》

参考教材二: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第5版)》

名解/填空

1、细菌(bacterium):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的、DNA裸露的原始单细胞微生物。

广义概念——所有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

共性:有细胞壁、原始核质、二分裂、对抗生素敏感

狭义概念——专指其中的细菌

2、支原体:是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膜含固醇,能通过0.45mm滤菌器。二分裂繁殖,含DNA与RNA。是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支原体的菌落呈荷包蛋样,另外细菌L型的菌落也呈荷包蛋样。

3、立克次体:是严格细胞内寄生,感染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有细胞壁,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4、衣原体:是一类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胞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染色为革兰阴性,圆形或椭圆形体;具有细胞壁,组成与革兰阴性菌相似;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有核糖体和较复杂的酶类,但缺乏供代谢所需的能量来源。

5、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基本结构与细菌相似,例如有细胞壁、原始核质,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对人体致病的螺旋体(4种):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

6、放线菌:是一类丝状分枝生长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革兰染色为阳性,无芽孢,形态不规则。

7、诺卡菌:是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的专性需氧性放线菌,细胞壁含分枝菌酸,有51个种,多为腐生菌。

按照对分子氧的需要,细菌可分为:

1、专性需氧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

2、微需氧菌:在低氧压(5%-6%)生长最好。

3、兼性厌氧菌:兼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在有氧、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

4、专性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进行无氧发酵,必须在无氧环境中生长。

细菌的生化反应:利用不同细菌代谢产物的差异来鉴别不同细菌的生物化学方法,称为~

简单概括:细菌种类不同→细菌酶不同→分解物质能力不同→代谢产物不同→鉴别作用.

包括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枸橼酸盐利用(citrateutilization)试验;吲哚试验

①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

本实验,鉴定大肠杆菌的结果是:++--;鉴定产气杆菌的结果是:--++

②MIU:动力-吲哚-脲酶试验

1、毒力(virulence):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是细菌致病性量的概念。细菌的毒力因子包括:侵袭力和毒素。

2、侵袭力:是指病原菌具有突破防御、侵入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包括荚膜、黏附素和侵袭性物质。

(一)抗菌药物种类:

①β-内酰胺类。②氨基糖苷类。③四环素类。④氯霉素类。⑤喹诺酮类。⑥大环内酯类。⑦磺胺类。⑧多肽类。⑨其它。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①干扰/抑制细胞壁合成。②影响/破坏细胞膜功能。③干扰/抑制蛋白质合成。④抑制核酸合成。⑤干扰细胞能量代谢和电子传递体系。

(二)细菌耐药性

1、耐药性分类:天然耐药、获得性耐药

2、耐药机制:①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②产生水解酶、修饰酶(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③细菌膜通透性降低。④细菌外膜上主动外排泵的作用。⑤生物膜的形成

药敏试验:测定抗菌药物在体外对病原微生物有无抑菌或杀菌作用的方法称为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AST)。

常用的方法有:K-B纸片扩散法、稀释法、E-Test法。

最低抑菌浓度(MIC):在与微生物生长速率有关的特定时间间隔内,通常是18~24小时,能够抑制被测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一)药敏试验结果的判定

1、敏感(Susceptible,S):是指所分离菌株能被测试药物使用推荐剂量时在感染部位通常可达到的药物浓度所抑制。

即用常规用量治疗有效,常规用药时达到的平均血药浓度超过细菌的MIC5倍以上。

2、耐药(Resistance,R):是指所分离菌株不能被测试药物常规剂量可达到的药物浓度所抑制。

即用常规用量治疗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MIC高于药物在血、体液中可能达到的浓度

3、中介(Intermediate,I):包括两方面:①药物在生理浓集的部位具有临床效力,②还包括一个缓冲区,以防止微小的、不能控制得技术因素造成重大结果的判定错误

即MIC接近血、体液中药物的浓度,治疗反应率低于敏感株,药物生理浓集部位有效(尿-FQ),加大用药剂量可能有效,以及一个缓冲区。

(二)药敏试验的常用方法

1、K-B纸片法: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收琼脂中水分溶解后不断向纸片周围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无菌生长的透明圈即为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MIC呈负相关。

2、稀释法:稀释法是定量测定抗菌药物抑制细菌生长作用的体外方法,以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与含有被试菌株的培养基进行一系列不同倍数稀释(通常为双倍稀释),经培养后观察其最低抑菌浓度。分为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稀释法所测的某抗菌药物能抑制检测菌肉眼可见生长最低浓度即最低(或最小)抑菌浓度(MIC)。

3、E试验(E-test)是一种结合稀释法和扩散法原理测定微生物对药物敏感试验的定量技术。

E试条是一条5mm×50mm的无孔试剂载体,一面固定有一系列预先制备的,浓度呈连续指数增长稀释抗生素,另一面有读数和判别的刻度。抗生素的梯度可覆盖有20个MIC对倍稀释浓度的宽度范围。

结果判断:将E试条放在接种过细菌的琼脂平板上,经孵育过夜,围绕试条明显可见椭圆形抑菌圈,边缘与试条交点的刻度浓度即为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特定浓度,又称抑制浓度(IC)

培养基: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pH一般为7.2~7.6。

1、按物理性状分为:液体培养基(多用于增菌)、固体培养基(多用于分离纯化鉴定细菌)、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动力、短期保存)

2、按营养组成和用途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特殊培养基

①基础培养基(basicmedium):含有多数细菌生长繁殖时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如营养肉汤和营养琼脂等。

②营养培养基(enrichmentmedium):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高营养成分如血液、血清、生长因子或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的~

③选择培养基(selectivemedium):在基础配眼镜中添加某些化学物质,使之能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利于其他细菌生长的~

④鉴别培养基(differentialmedium):添加特殊成分及指示剂,以区分不同种类的细菌的~

⑤特殊培养基:增菌培养基,用于细菌分离前的扩增;

厌氧培养基(anaerobicmedium):是添加了还原剂及其他有利于厌氧菌生长的特殊成分的培养基。

采用分离划线接种法将临床标本或污染的培养物接种于固体培养基,因划线的分散作用使混杂的细菌在培养基表面上分离,称为分离培养。

菌落:经过分离培养后,互相分离的单个细菌分裂繁殖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称为~。大多数病原菌为S型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

1、正常菌群(normalflora):自然界中,土壤、空气、水及各种物体广泛存在着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人及动植物的体表及其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存在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

2、机会感染: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被打破,原来在正常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条件致病菌(机会性致病菌)而引起宿主发病。

常见的情况有:寄居部位的改变;宿主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如: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

3、医院感染/院内感染(Noso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zz/13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