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
北京中医医院荨麻疹 http://pf.39.net/bdfyy/bdflx/210625/9104810.html医案,又称诊籍、脉案、方案、病案,是中医诊疗活动的记录,现称病历(例)。成为历代医家临床经验及专长的真实记录,亦为中医学经典之补充,更是理论联系实际之桥梁,作为一名中医人要学习前人之经验,医案则不可不读。中医医案,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形式,它不仅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录,而且还反应了医家的临床经验及思维活动。近贤章太炎曾曰:“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夫医案皆根据病理,而治疗之成绩,亦中医价值之真凭实据也。”由于医家所处时代不同,学识、爱好、修养等各异,因此历代医案的数量、形式、体裁、风格亦不尽相同。医案即病案。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汉代名医淳于意创造性地记载了自己治疗的二十五例医案,当时称为《诊籍》。包括有患者姓名、地址、职业、病理、辨证、治疗、预后等。后世医家有将自己所治疗的病案记录整理而为个人医案者。也有专门选取古今名家医案汇编成册者,如《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等。
医案源流
中医医案起源很早,其萌芽可追溯到周代。据《周礼》记载,当时的医生已有关于疾病名称及治疗结果的记录,但其作用主要是用于评定医生的疗效,从而确定其等级,以发薪俸。此外,《左传》及先秦诸子著作中,也有散在的关于医家诊治疾病的记载,均可视为医案之雏形。现今所见最早有实际内容的医案,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载扁鹊治赵简子、虢太子、齐桓侯三案及淳于意的诊籍。尤其后者,被视为后世医家之滥觞。淳于意诊籍共25则,每则载有患者姓氏、住址、职务、病名、脉象、治法及预后等内容,涉及内、外、伤、妇、儿各科病证。诊法以脉为主,兼有病机分析。治法有药物、针刺、熏洗等,用药或汤或丸或酒。更可贵的是,除治愈者外,诊籍还记录了10个死亡病例,这种事实求是的态度,反映了早期医案朴实无华的风格特点。秦汉以降,医学崇尚方书,直至隋唐五代,医案未能取得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医案散见于医籍和文史书中,数量少,内容简。如《千金要方》所载数案,多为孙思邈自治案,目的主要是用以证明某方、某药的疗效,缺乏对病证的详细描述及分析。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医案,仍有其朴实典雅、医文融会等可取之处,从中亦可得到启迪。宋金元时期为医案空前发展的阶段。医案专著开始出现、医籍附案逐渐增多、医家立案蔚然成风、医案风格异彩纷呈,是这一时期医案发展的主要特点。宋·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专著。该书将常见的伤寒病证方分为90种,每证一案。立案严谨,内容全面完整,且以《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为依据,对医案加以剖析,颇有启发。清代医家余震称赞本书:“所存医案数十条,皆有发明,可为后学楷模。”医籍附案虽起源很早,但较为零散,比较集中的医籍附案,实始于宋。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中,载儿科医案23则,涉及病证十几种,或分析病因病机,或阐明方药运用,充分体现了钱氏的儿科学术特点。此书不仅以论附案为其特点,而且也是最早的专科医案。此外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以及这一时期众多医家的医著,也大都附有医案。如杨介、孙兆、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陈自明、王好古、罗天益、滑寿等,均有医案传世。随着医案的增加,其形式、风格及叙案方式亦有所变化。如有的以论附案,有的夹论夹案,有的边论边案,但目的均在于以案证理。如张子和医案,见于《儒门事亲》,约余则,其案记述病因、辩证、治法、立方较详,用药多主寒凉,擅用汗、吐、下三法,体现了张子和以攻邪为主的学术特点。李东垣医案,散见于《脾胃论》、《兰室秘藏》二书,述案周详,辩证确切,处方药多量轻,擅用升阳益气之法,反映了李东垣善于扶正祛邪、顾护正气的风格。朱丹溪医案,流传较多,多以夹叙夹议的写法,阐明其滋阴降火的学术特点。上述医案,不仅充分反映了各医家不同的学术观点、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为后世医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医案发展至明代,各方面均渐趋成熟。个人医案专著大量增加,医案类书出现,以及对医案开始进行研究,是这一时期医案成熟的重要标志。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明代个人医案专著约有30余种。较有代表性的如《石山医案》、《周慎斋医案》、《孙文垣医案》、《王肯堂医案》《奇效医述》、《易氏医案》、《李中梓医案》等。此外医籍附案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大超过前代,如《景岳全书》、《滇南本草》、《医宗必读》、《本草纲目》、《针灸大成》、《医学正传》、《外科正宗》、《一草亭目科》、《济阴纲目》等书,所附医案数量可观,涉及临床各科。在医案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①内容完整、客观;②格式多样、规范;③说理透彻、详明;④文笔秀美、流畅。更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医案类书--《名医类案》。该书为江瓘编著,12卷,荟集明代以前历代医家医案及经史百家中所载医案近例,以病证分为门。所载医案以内科为主,兼及外、妇、五官各科。每案记医者姓名及患者年龄,体质、症状、诊断、治法、方药等,而且许多医案附有夹注或按语,以“宣明往范,昭示来学,既不诡于圣经,复易通乎平俗”。该书不仅开我国医案类书之先河,而且也是第一部研究古代医案的专著。所载诸案,不仅反映了所辑前贤的精湛医术及临证经验,而且为研究这些医家的学术思想留下了宝贵资料。此期除了对医案的广泛性研究外,一些医家还开始对医案的书写格式与规范进行了专门研究。首先是《韩氏医通》提出医案要“望、闻、问、切、论、治六法必书”,并示以格式。其后吴昆在《脉语》中对此又作了修改和补充,提出了“七书一引”的书写方法,对医案的书写内容和格式做了更为详细的说明。这些观点的提出,起到了促进医案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作用,对后世医案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清代是医案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不仅有大量的医案问世,而且书写和编纂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理论与临床的结合更加紧密,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概括本时期医案的特点,约有以下几个方面:⑴医案大量涌现,形式种类多样。经初步统计,清代医家撰写的医案专著达余种。就著作的形式而言,门类俱全,风格多样,既有个人医案、医案类书、医案丛书,又有专科医案、专题医案、会诊医案、医案评注及宫廷医案等。就编写形式而言,匠心独运,各具特色,如有的叙证简要,寓意深刻;有的详说细解,记叙明畅;有的善引经典,重在说理;有的强调治法,示人规矩;有的脉因证治,井然有序。⑵医家重视医案,立案已成风尚。清代医案之所以有所成就,在于医家们对医案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