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伤寒middot第五mi

唐代的这个进行医官考试,就是我们今天要进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唐代要进行医官考试,《伤寒论》考试占的分数很高。《唐会要·卷八十二·医术》,它记载了这样一段话,说:“自今以后(至公元年后),各试医经方术,测十道(要考医学理论,要考方术,有十道题),《本草》二道,《脉经》二道,《素问》十道,张仲景《伤寒论》十道。诸杂经方医二道,通七以上留,以下放。”看起来古代的考试的及格分数比我们今天要高十分。我们今天六十分就算合格,你看,唐代七十分才算合格。既然在唐代医官考试制度中就有《伤寒论》的话,所以唐代《伤寒论》本子流传得很多,但是人们都是抄的,你看,今天我们在日本看到的手抄本,唐代的一些手抄本,都是那个时候医官考试的时候,你看,现在在日本看到的那个康治本吧,他那个《伤寒论》,就是一个摘录,有65条,那就是《伤寒论》非常重要的条文。那是唐代人抄的书,那显然是为了应付当时的考试。所以在唐代,既然考试有《伤寒论》的话,所以在唐代的《伤寒论》的这种流传是非常广的。所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没有收入《伤寒论》,大抵是因为在晚年他才看到了《伤寒论》,之后就在他的《千金翼方》里收入了《伤寒论》的全部内容。

唐代还有一个大的医家叫王焘,他著有《外台秘要》,我们在这里简称《外台》,《外台》呢也收入了《伤寒论》的内容。但是除了《伤寒论》的内容,还有许多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匮要略》中的内容。因此我们觉得王焘所看到的本子不是来自于王叔和,可能是《伤寒杂病论》的另外一个传本。如果说《千金》本《伤寒论》是和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10卷22篇有关的话,王焘《外台秘要》里所收录的《伤寒论》的内容,它也有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匮要略》里的内容,它很可能是《伤寒杂病论》的另外一个传本。所以在唐代的两部著作,一部是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一部是王焘的《外台秘要》,都是我们今天校订《伤寒论》的非常重要的参考书。而且我刚才说了,在唐代的医官考试制度中,就有十道题是出自《伤寒论》,所以《伤寒论》在唐代流传是非常广泛的。

但是,《伤寒论》真正有固定的本子,而且又刻板运行的,那应该是在宋代。在宋代成立了校正医书局。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主要有林亿、孙奇、高保衡这些官员,他们认为百病之急,这些病,哪个最急呢?伤寒。所以最先校订《伤寒论》10卷22篇,从此《伤寒论》才有了定本,固定的本子。你看以前《脉经》收集的也罢,那是收集在《脉经》里,他不是个单独的本子。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它也是收集在他的书这个里面,也不是个单独的本子。只有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林亿、孙奇、高保衡他们校订,刻印了《伤寒论》,开始刻的是大字本,纸张也比较贵,造价也比较高,老百姓买不起,过了几年以后,他们又给皇帝上书,印成了小字本,卖的时候只收工本费,不要赚钱,这样让老百姓能够买得起。你看宋朝皇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他是做过许多许多的工作的。而在宋代的时候,不仅在医学上成立了校正医书局,而且在各个经、史、子、集,各个门类都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宋代皇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宋版书纸张精良、校刊精细、字体漂亮、价值连城,所以今天哪位家里要是有一本宋版书的话,你别在家里放着,拿到故宫博物院,或者拿到国家图书馆去。那是非常非常珍贵的东西。

原来郝万山教授在他的课里说过两个故事,山东有个小学老师有一天到邻居家串门,发现邻居老太太拿着抄写的本子,在那里剪鞋样,说:“大妈,你这是什么东西啊?”“我在这剪鞋样啊!”他拿过来一看,他大吃一惊,居然是《永乐大典》。他说“大妈,大妈,你这东西怎么来的啊?”她说:“我们祖上流传下来的,我们世世代代拿着剪鞋样啊!”他说:“你们祖上干什么的啊?”她说:“我们祖上义和团的啊!”大概义和团进北京的时候,在北京圆明园不是藏着《永乐大典》吗?进北京的时候,八国联军也抢,义和团也抢,义和团他抢完他不知道干什么,回家后给他媳妇剪鞋样,所以祖祖辈辈留着这个书,那纸也很好啊,剪鞋样用。所以这个小学老师说:“大妈,你可别拿着它剪鞋样,我想看看这本书。你要多少纸,要什么样的纸,我给你剪鞋样用,把这本书给我吧”她就把这本书给他啦。她不知道它干什么用啊。所以像《永乐大典》这种官修大典都不免遇难,《伤寒论》能够流传至今,真是非常的不容易了。

还有我们清代的陆心源,他是一个藏书大家,他的藏书楼称号称“皕宋楼”,你看这个皕字是两个百,那就他为什么取这么一个藏书楼的名字啊?说明他自称藏了部宋版书。一本宋版书就价值连程,那部宋版书,那相当相当地贵啊。陆心源在临终的时候给他儿子说“这次可是咱们中国文化的瑰宝,你舍得身家性命也要保护好。”其实人各有志,不能强勉,他儿子喜欢钱,不喜欢书。在陆心源去世不多久,他就以一定的钱卖给了日本人。现在陆心源皕宋楼的藏书全在日本的一个寺院的藏经楼上,所好的是目前保全完好。所以有人说陆心源的儿子是个卖国贼,可是从我们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呢,他没准为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一点成绩。或者说,为保存这些书,你说咱们中国后来经常战争,而且人们对传统文化又不怎么重视,没准拿到日本,到现在还保存得很好,是吧。不过咱们中国的学者要求要看这些书的时候要花钱啦。现在据说看这些书的时候花的钱比当年陆心源的儿子得到的钱要多得多啦。所以有时候散落在民间的一些古典的东西就不要太轻视它。

非常遗憾的是,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大陆,还是台湾的故宫博物院。都没有宋版《伤寒论》啦。没有宋版《伤寒论》我们怎么知道在宋代有一本宋版书呢?这就仰赖于明代的赵开美。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校勘刻印的《伤寒论》的时间在宋治平二年,也就是公元年,到现在是近一千年,一千年这书就找不到了。所以我们在版本史上把它叫做什么呢?把它叫做宋版,宋版《伤寒论》,或者叫做治平本《伤寒论》。宋版也罢,治平版也罢,找不到。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是明代的赵开美在万历27年,也就是公元年。你看从年到年也不就是年左右的历史吗?

到赵开美的时候这个宋版《伤寒论》已经几乎找不到了,所以赵开美他才刻,他是一个刻书家,又是一个医学家,又是一个出版商。他最先刻的是什么呢?刻的是《注解伤寒论》,《注解伤寒论》是成无己的,一会会谈到,成无己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了注解,给他叫《注解伤寒论》。然后又刻了宋英公的《伤寒类证》,《伤寒类证》是宋英公这个人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把《伤寒论》以证候进行了归类,便于人们学习。又刻了《金匮要略》。刻完这三本书以后,有一个朋友拿来一本书,给他看,说赵先生啊,你看我这是什么东西呀?他一看是宋版的《伤寒论》。我刚才说了,宋朝皇帝为了让老百姓能够买得起《伤寒论》这本书,刻了大字,又刻了小字,大量的刻印发行,他看到的是小字本《伤寒论》,总而言之是宋版《伤寒论》。一看这《伤寒论》,他知道成无己的注解,不是宋版《伤寒论》的原貌,而是他有些内容给删节了。才知道成无己的注解不是全的。于是乎他又刻了宋版《伤寒论》。他叫什么呢,叫《翻刻宋版伤寒论》。

这四部书刻好了以后,一、二、三、四,他给他父亲看,说老爸你看,我把张仲景的这四部书刻好啦,您给取个书名吧,叫个什么书名好呀?他爸爸说叫《仲景全书》吧。这个儿子很孝顺,说:“好好好,您取的名字太好啦”。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是赵开美在万历27年,也就是公元年所刻的《仲景全书》中的《翻刻宋版伤寒论》。但是哪个时候没有照相技术,也没有复印,他是临摹着宋版《伤寒论》来刻的,每一页有多少行,每一行有多少字,他都摹仿下来。甚至字的笔画的走向,他都在摹仿宋版,所以他逼真于宋版。正由于赵开美所刻的《仲景全书》的第一部著作《翻刻宋版伤寒论》能够流传到今天,才使我们能够大体了解宋版《伤寒论》的原貌。所以这样的话,赵开美也是《伤寒论》的流传过程中功不可没的一位医家。

今天在世的,保存着的,我们知道的赵开美所刻的《仲景全书》还有几部呢?只有五部,北京图书馆有一部,这是善本书,已经封存起来了,你只能看作为胶卷的。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有一部,后来,范行准先生家藏一部《仲景全书》,他也捐献给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了。范行准先生捐给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的那本书和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原来藏的那本书是同版刊本,就是同一个版的刊本,中医科学院就有两部了。还有一部是在沈阳,再有一部是在南方,是在广州还是什么地方。

我们国家在年,国务院成立了古籍整理领导小组,由方毅副总理做领导小组组长,所以对中国的各个行业的古代的书籍都进行了整理,医书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整理《伤寒论》的任务就交给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那个时候任应秋在世,刘渡舟也在世。没想到这个工作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任应秋老师就生病了,很快就去世了。主要由刘渡舟老师来主持这件事情,前面说的郝万山老师也参加了。后来呢,又把钱超尘老师也吸收进来。他们就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汉语、校勘、注释,在年6月出版了《伤寒论校注》。如果说我们的一版教材、二版教材、四版教材、五版教材,底本用的是赵开美的《翻刻宋版伤寒论》的话,我们现在的六版教材,都是用刘渡舟老师主编的《伤寒论校注》。现在我们的五版教材,因为他们看不到赵开美的《翻刻宋版伤寒论》原貌,用什么底本呢,是现在国家认可的《伤寒论校注》,是当代《伤寒论》的最好的底本,它是年出版的,是最好的底本。

在《伤寒论》的流传过程中,有哪些医家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呢?首先是作者,张仲景,在公元年前后,他写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随后,他的学生王叔和在他去世以后,也就是二三十年之后,把他老师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十六卷遗留下来的残卷收集、整理、编次,由于内容不全,把它改名为《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尽管在唐代国家考试医官的时候,已经广泛的考试《伤寒论》,但是在唐代没有一个单独的《伤寒论》的本子,不过我们很高兴的是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都收入了《伤寒论》的内容。最重要的是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林亿、孙奇、高保衡他们在宋治平二年,也就是公元年,正式刻、校勘、发行、刊印了《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从此《伤寒论》才有了定本,使宋版能够流传到今天的,仰仗于明代赵开美在万历27年,也就是公元年,在他刻《仲景全书》的时候,第一部著作就是《翻刻宋版伤寒论》。而当代又有以刘渡舟教授为首的所写成的《伤寒论校注》,可能就是后世的《伤寒论》所依据的底本。

在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工作期间,他还刻印了几部书,这几本书和我们《伤寒论》的版本有密切的关系,一部是《金匮玉函经》,一共有八卷,如果光看这个书名,很容易把它误认为是《金匮要略》里的内容,事实上它的内容和《伤寒论》是一样的,它的内容和《伤寒论》同体而别名。什么叫同体呢?内容一样,只不过名字不同。《金匮玉函经》和《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它的特点是“条论于前,会方于后”。就是《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这个本子,比方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下面就是桂枝汤的药物组成。这是我们看到的十卷二十二篇《伤寒论》的原貌。但是在《金匮玉函经》说,原文完了之后,说桂枝汤主之,底下并没有桂枝汤的组成,方药组成在什么地方呢?在后两卷,后两卷全是方子,前面六卷就是原文,所以它叫“条论于前,会方于后”,所以,它作为《伤寒论》的一个别本。这本书清代的陈世杰翻刻以后,得以流传到现在。

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既然刻了《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为什么又要刻《金匮玉函经》呢?这是因为他们在整理古书的时候发现有许多书在史书上有书名的记载,而实际这个书丢了,他们感到非常的可惜。所以他们只要见到有价值的书,宁可多刻,宁可重复,也不让它轻易丢掉,说今后万一《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丢掉的话,我还有《金匮玉函经》八卷,仍然是《伤寒论》的内容,不过,由于《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后来在广泛的流传,所以知道《金匮玉函经》或者读《金匮玉函经》的人,逐渐就少了。但是流传到今天,我们拿它作为校勘《伤寒论》的一部著作,有它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在工作期间还做了一件和《伤寒论》有关的工作,就是有一个翰林学士叫汪洙,他在国家图书馆收集、整理这些古书的时候发现一堆蠹简,就是虫子吃过的、残破的竹简,竹简上写着《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他拿来一看,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什么人抄的,上卷是论伤寒病、外感病的,和已经出版的《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相比较,它的上卷是一个《伤寒论》的摘录,由此可以推测中卷下卷是杂病部分的摘录和妇人病方面的摘录。汪洙就把这个残简给了林亿、孙奇、高保衡,国家校正医书局,他们看完了之后,把上卷的伤寒内容摘录的这部分删掉了,把中卷、下卷这两部分内容重新分上中下三卷,也就是包括了杂病的部分和治疗妇人病的部分,也包括了它的方剂,仍然把它叫做《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刻板发行,流传到今天就是《金匮要略》。所以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在《伤寒杂病论》流传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工作以后,《伤寒杂病论》才被真正分成了《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和《金匮要略》三卷。

这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大概沿革,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版本,比如说桂林古本,日本的康治本,康平本等等。那么,作为了解和闲聊,我觉得这些东西就已经够了。也许你对这些东西并不感兴趣,但是研究这些东西并非说我是个腐儒,这也是一个对于真理的追求,毕竟我个人的观点是现在刊行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不是不能再修改的,但是学问这个东西并非说真的要那个东西十全十美地展现在你的面前,而是通过前辈们的辑复和讨论,去逐渐地形成自己对于这本书的看法。中医难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标准并不是说可以整齐划一的。人类可能我想作为自体本身,只是寻求的身心健康和有质量的生活罢了,不能说现代医学很冰冷,只是作为人文关怀来说,中国医学毕竟在它的后面是三教文化,更加的符合中国人对于生命的认识吧。当然哈,医生是白衣天使,有时候天使啊,这东西吧,我开个玩笑啊,在咱们中国是不是翻译的大概的意思有牛头马面的味道呢?这个说法肯定要被骂的。但是从现代医学和相关的电视剧普及以来,仿佛中国人越来越恐惧死亡,都说要尊重生命,那么我们尊重生命的本身规律了吗?那我们恐惧的是死亡,还是恐惧的本身呢?这些都是闲话。最后说一点最重要的,天气冷了,大家把秋裤穿上。和李辉喝酒是今年收官的一个念想,那我们慢慢地,就下一期开始,就要进入《伤寒论》的正式部分了。唉,我还在考虑要不要写《伤寒论序》,哈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下期见。

知困中医

zhikunzy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hl/119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