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基本常识 > 冬季要注意鸭流感和沙门氏菌病的防控 >
冬季要注意鸭流感和沙门氏菌病的防控
入冬以后,天气逐渐变冷,温差增大,畜禽也逐渐进入发病期。下面就介绍一下冬季危害鸭最为常见的两种疾病:
一、鸭流感介绍及预防措施
鸭流感,即鸭流行性感冒,病原是具有致病力的A型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成员,
流行特点:
各种日龄鸭对鸭流感均易感。此外,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气候变化剧烈的冬春季发生较多。
疫病并发或继发情况:
患该病的鸭群有的并发或继发鸭传染性浆膜炎、鸭大肠杆菌病等。凡有并发或继发其他疾病的,其病死率明显高于该病的单一感染。
传播途径:
禽流感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禽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饲料、水、垫草、种蛋等,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车辆,空气,鸟类传播。水禽对本病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临床症状:
病鸭表现精神萎顿、流泪、神经症状,扭颈呈“S”状或类似于角弓反张或侧卧、仰翻或呈划水样或横冲直撞,呼吸困难,排白色或青绿色稀粪。
剖检检查:患鸭皮下脂肪有散在性出血点。肝脏肿大、有坏死点或出血点。脾脏肿大,表面有针头大灰白色坏死点。心肌有灰白色条状坏死灶。胰腺有灰白色坏死点。部分病例腺胃乳头出血。肠道粘膜充血、出血,在空肠、回肠粘膜有间段性环状带出血,脑膜充血。
图1:肝脏出血、肿大、坏死点图2:心肌出血、白色条纹状坏死图3:胰脏表面针尖大小的白色坏死点
图4:心包积液图5:腺胃肌胃溃疡、坏死。图6:肠道环状带出血
鸭流感的预防措施:
除加强饲养管理,同时根据天气变化,在饲养管理上及时做好保温工作,防止昼夜温差造成的感冒,从而引发鸭流感。日常可以添加感康或肝脾健可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该病的发生。
二、鸭沙门氏菌病介绍及预防措施
鸭沙门氏菌病又称鸭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引起鸭的传染病。
鸭沙门氏菌病流行特点:
各品种鸭均可感染发病。雏鸭特别易感,而成年鸭多呈慢性或隐性感染成为带菌者。1~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呈流行性发生,死亡率10%~20%,严重时达80%以上。病鸭、带菌鸭和带菌种蛋是主要的传染源。该菌既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等直接感染等。鸭舍的卫生状况和饲养管理不良时会增加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图1:育雏室垫料潮湿图2:育雏室潮湿
鸭沙门氏菌病临床症状
雏鸭常呈败血症经过,不表现症状即迅速死亡。雏鸭水平感染后常呈亚急性经过,病鸭呆立,精神不振、昏睡打堆,两翼下垂、羽毛松乱,排绿色或黄色水样粪便,病程长的病鸭消瘦、衰竭而死。
视频:患伤寒病的鸭子
鸭沙门氏菌病剖检检查:
雏鸭可见肝脏肿大、充血并有条纹状和点状出血或坏死灶,卵黄吸收不良并凝固,肠道有出血性炎症。肝肿大呈土黄色;肠黏膜充血或出血并坏死;肾脏肿大等。
图3:病鸭肠道肿大、变黑图4:病鸭肝肿大呈土黄色
图5:病鸭直肠肿大出血图6:病鸭卵黄吸收不良并凝固
鸭沙门氏菌病防治方法
本病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首先应加强和改善养鸭场的环境卫生,防止场地和器具污染沙门氏菌;其次是要加强鸭群的饲养管理,提高鸭群的抵抗力;
鸭群一旦发生沙门氏菌病,应及时选用氟苯尼考、喹喏酮类或新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总结
除了鸭流感、沙门氏菌之外,鸭传染性浆膜炎,呼吸道疾病等也是该季节的多发病,近年来,随着养鸭规模的发展,鸭病有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如黄病毒病、副粘病毒病、短喙病等的出现也给养鸭业带来不小的损失,无论疾病怎样变化,做好消毒、提高鸭子的抵抗力等都是根本,也是防病、治病的关键。
养鸭助手只做实用文章
服务养鸭朋友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