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真中医,必读一本书窥见张仲景伤

中医学苑

xyzych

作为真中医,必读一本书

学习中医,应该读什么书?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经典,有人认为是本草,有人认为是医案,种种理解,各有不同。中医典籍千千万万,纵一人毕生之力,也难以读完,如果我们从这千千万万的典籍中只选择一本,最经典、最实用、最应该读的,大部分中医人推荐的可能就这一本——《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版本众多比较有名的就有唐本、敦煌本、宋本、

张仲景

张仲景,《后汉书》无传,其事迹始见于《宋校伤寒论序》。据此,他为南阳人,师事张伯祖,曾经出任过长沙太守,因此被后世称为张长沙。但关于仲景任长沙太守之事是否属实,后世尚有争议,因为《名医录》为唐人著作,南北朝人的著作都未提及此事,考诸史书上也没有相关的记载。清孙鼎宜认为,张机应为“张羡”之误,章太炎也持此说,然而张羡并不以医术闻名,这个说法仍然是有问题的。东汉末年,动乱频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引发了他发愤学习医学的决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但在此外,我们对他所知不多。在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记载了张仲景为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虽然事近传奇,但也可以显示当时人对张仲景医术的敬服。

伤寒杂病论读本

东汉张仲景原著,黄维翰(竹斋)校订。黄氏认为仲景之着论,自晋迄唐,卷数、篇次分合不一,后获桂林罗哲初珍藏其师左修之所授《伤寒杂病论》稿本(据称系张仲景46世孙张绍祖相传),与湖南刘昆湘等所藏《伤寒杂病论》古本相校,除多《金匮要略》各杂病方论外,复检出古本伪谬之处颇多,但罗本有“辨妇人病脉证并治”,而无“杂疗方”以下3篇。有鉴于此,黄氏取宋本《伤寒论》和《医统正脉》本之《金匮要略》二书为主,卷1以论集(即张仲景之自序)、论脉:卷2~7为辨六经病及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治,卷8~16基本上是《金匮要略》25篇内容。其校订原文部分,并参考《伤寒论》、《金匮要略》之中外注本30余种,编成《伤寒杂病论读本》。本书为古籍影印本,底本为黄竹斋先生在年(民国二十五年)整理印行的《伤寒杂病论读本》。该书由章炳麟题签,书前书后有黄竹斋先生的印章。书宽16厘米,长28.5厘米,共分4册,为大字铅活字印刷,繁体竖排,内文白纸,封皮棕色纸(类牛皮纸),线装,印刷精美,装帧古朴。黄氏自年前即搜罗众论为“一以贯之”之《伤寒杂病论集注》(首刊于年),后经增删修订,于年再版时“适获湖南刘仲迈古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将其脉证佚方,及订误各条,依次附列,以资考证”。(《集注?凡例》)由于仲景之书,“虽经历代医家整理,增删订正,仍未能窥知全貌”。自获古本之后,千古存疑,得以冰释,乃殚精竭虑,孜孜研求,复因坊间缺乏《伤寒》《金匮》善本,遂以宋本《伤寒论》、《医统正脉》本《金匮要略》为底本,参考诸书,以及当时新发现的湘古本,白云阁本等予以考核校订,正讹补脱,编成《伤寒杂病论读本》。

作者介绍

黄竹斋先生

黄竹斋(—),字维翰,原名谦,字吉,晚号中南山人、诚中子。陕西西安人,原籍临潼。幼家贫,随父以打铁为生,长面发奋攻读经史、天文、历算、医学等。曾参加辛亥革命,年辞军医官职返陕行医。曾任中央国医馆常务理事,组织医界人士重建南阳医圣祠。建国后历任西北医学院(现西安医科大学)中医科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科主任、卫生部针灸学术委员会委员。撰有《医圣张仲景传》《伤寒杂病论集注》十八卷(年)《伤寒杂病论汇通》十六卷(年)《针灸经穴图考》八卷及其它著作五十余种。学术思想推崇仲景,擅针药并用,以强刺激手法治疗中风偏瘫等有独到之处。整理者:黄小龙,男,生于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已校注出版《慎柔五书》《医家秘奥》《周易悬象道德悬解》《黄元御著作十三种》《火神之祖——槐轩医学全书》《吉益东洞古方医学全集》《火神派医书十一种》等中医古籍。

情暖中医

学苑小书屋

伤寒杂病论读本

黄竹斋校订

伤寒杂病论读本

张仲景著

学苑出版社

▇扫码购买图书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hl/119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