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预防保健 > 如何理解金匮要略中的中暍病 >
如何理解金匮要略中的中暍病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说的“暍”证,“中暍”究竟是什么病呢?其实很明了,就是中暑了。只不过中暍是汗出热盛津伤,而中暑是无汗身热。到了夏天,中暑的病证相当常见,中医一般所谓的暑症,其所包括范围甚广,广义言之,凡属夏季的一切热性病,均可以包括在暑症范围之中,《素问·热病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景岳全书》说:“暑本夏月之热病,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李东垣说:“暑热者,夏之令也,火行于天地之间,人或劳动,或饥饿,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天令亢极,于是受伤而为病,名曰中暑,亦名中热”。
《金匮要略》说:“太阳中热者,暍是也”。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正常生理活动,主要在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协调。在夏月炎热气候之中,由于热的影响,人体各种器官的作用,常由于过度紧张亢进而处于衰惫状态。人体中各种生理必需物质,亦常由于消耗过多而处于供应失调的状态。人体的阳气因汗出而外泄,由于汗出而津液消耗过多,这就是所谓的暑热伤元气,由于热而伤气,气泄则汗出,气虚则恶寒,热蒸肌腠则身热,热伤津液则作暍。
《金匮要略》说:“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中暍之证本身是有汗出现象的,脉象见弦细芤迟,就说明不是伤寒,上面我们说了,中暍之证就是热伤津液,津液受损而阴阳两虚,因虚而脉见弦细芤迟,芤为失血的脉象,中医讲究汗血同源,血中的津液随汗而排出,必见血量少的情况,所以会见芤脉。身上的津液少,则小便有淋涩的现象。暑伤气,气不能通达四肢,故手足逆冷。这个逆冷可不是寒,也可以理解为假象。由于身体虚,虚则不胜劳,劳则必发热。因津液亏虚,则口开而齿燥。当然,本身津液已亏,若再发汗,津液更伤,阳气更损,故恶寒更甚,本为热,若再用温针,更不行了,热上加热,可想而知。若用下法,津液亏损更甚,则小便淋涩的感觉更厉害。
《金匮要略》说:“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汗出而恶寒为表虚,身体中的内热外蒸,津液受损严重,故而饮水自救。以前我们讲过,津液是气的载体,气蕴于津液之中,故津液旺则气旺,津液消耗则气必伤,可出现“气随津脱”的危重病证,若不能及时治疗则会有生命的危险。故张仲景用白虎加人参汤以益气生津为主,清暑热次之。
《金匮要略》说:“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这个也是中暍在表的证候,但相比较上面的病情要缓和的多,只是夏月贪凉,过饮冷水,水气输布于皮中,不得汗泄所致。书中注释说到,若这种情况,用香薷饮或大顺散以发汗,可立愈。若治疗不及时,水气不得外泄,势必会内攻而作喘肿胀,瓜蒂可治疗身面四肢浮肿,散皮肤中的水气。故张仲景用一味瓜蒂汤,不是用来催吐,而是用来祛湿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