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预防保健 > 刘渡舟六经经络学说之我见 >
刘渡舟六经经络学说之我见
中医书友会第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这是刘渡舟老很久以前,为了中医理论和伤寒学的健康发展,抱着争鸣精神,提出的见解。今天读来,仍有实际意义。(编辑/瓦力)
六经经络学说之我见
作者/刘渡舟
在研究《伤寒论》的六经实质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和意见。一种认识,他们承认《伤寒论》继承了《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方法,以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辨证的根据。另一种认识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伤寒论》六经,已非《热论》之旧,乃是张仲景别出机杼,另辟新义,已与经络六经丝毫无关。以上两种意见进行激烈的辩论。我认为对待古典医著研究,应当坚定的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运用辨证法的思想方法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才能避免形而上学、主观片面、唯心主义的错误。凡是主张“非经”说的,他们坚决不承认《伤寒论》与《热论》两书在历史上的渊源。因此,他们挖空心思用种种说法来诽谤经络的六经。殊不知如果经络的六经格局被破坏,则《伤寒论》全局皆非。对发病时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客观规律,则全然不解。我们认为《伤寒论》的问世,乃是我国中医学发展的总结。所以,它的来龙去脉都有秦汉时期的医学痕迹,也都有它的继承内容,例如仲景提的“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明朝人吕复说过《伤寒论》十卷,乃后汉张仲景用《素问?热论》之说,广伊尹《汤液》而为之。”日人丹波元胤也说:“阴阳五行,汉儒好谈之。五脏六腑,经络流注,《史记?扁仓传》间及于此,《汉志》亦多载其书目,仲景生于汉末,何独摒去?”我认为吕复的话,讲出了《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一脉相承之旨;丹波氏则说出两书历史很近,焉有不继承经络之理。他们的认识,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辨证法的光辉思想。非经论者,废除了经络以后,换上了很多概念性的东西,什么“六病”、“症候群”、“阶段”、“地面”、“控制论”、“系统论”等等。这样,他们把经络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踢出了大门之外。他们根本不知道邪气客入人体,经络先受方能逐次入里。所以,《素问?皮部论》指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起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由此可见,经是受邪之体,也是传入的道路。经言皇皇,为何不见?由于“非经”之说渐深,有的老师讲《伤寒论》课不敢提传经,把经络的存在,当做了反科学的东西,岂不咄咄怪事。经络学意义深远,有他的独特理论,决非诸家纷纷为了经络一线而聚讼不休。实际上经络在人体起到了联系、沟通、交流、转化、促进等种种作用。凡是认为中医理论具有整体观和辨证法的,离开经络学说则寸步难行。《素问?热论》说:“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风府穴在脑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为督脉阳维之会,能有总督诸阳之权势,故为"诸阳主气"。所以太阳能"总六经”、“统荣卫”、“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与它的经脉大有关系。我们认为太阳经脉是主表的物质根据,因此,太阳受邪则经脉先病,《伤寒例》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说明了太阳的生理病理变化,无不与其经脉相关。“医之始,本岐黄”。我们讲经络,明气血,乃宗岐黄之旨,有论点、论据为证。而企图从《伤寒论》中取消经络,岂不令人大吃一惊!太阳经不但主表而且表现在脏腑连系上更为突出,因为太阳之经脉内系膀胱,如果太阳在经之邪不解,而邪气随经入里,则可出现膀胱腑证。例如:第条的“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鞭满。小便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吴又可注曰:“案伤寒太阳病不解,从经传腑,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血结不行者,宜抵当汤。”第71条的"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此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系水邪结于膀胱,而使太阳气化不及,上不能润,下不能化,所以渴而小便不利。太阳经证,有伤荣伤卫之分;太阳腑证,则有病血、病气之异。充分反映了太阳经腑的内在连系;以及本经发病的系统性和规律性。然而足太阳经脉又络肾属膀胱;足少阴经脉贯脊属肾络膀胱两经互相连系,故太阳与少阴成为阴阳表里关系,构成阴阳互通与“实则太阳,虚则少阴”的转化之机。例如:第条的“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钱璜注曰:“一身手足尽热者,盖以足少阴肾邪,传归足太阳膀胱也。肾与膀胱,一表一里,乃脏邪传腑、为自阴还阳,以太阳主表,故一身手足尽热也。热邪在膀胱,迫血妄行,故必便血也。”而第条说的更为精辟,“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证察其发热,则寒邪在表,诊其脉沉,则阴寒在里。表者,足太阳膀胱也;里者,足少阴肾也。肾与膀胱,一表一里,而为一合,表里兼治。”由此可见,六经经络学说的连系关系,在辨证中能够分析出太阳病的经证;随经入里的腑证;由太阳内犯少阴,或由少阴外出太阳的阴阳寒热转化等证,体现了张仲景说的“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的病理变化奥旨。“非经”说者,否定了六经经络的存在,自以为甩掉了经络羁绊,但是适得其反,无论病理上,经络脏腑连系上,辨证论治上,必然是心无主见,手忙脚乱,不能掌握阴阳表里辨证论治的内涵和客观规律。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又说:“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经络学说如此地重要,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使中医药学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了中医理论和伤寒学的健康发展,抱着争鸣精神,提出自己的见解,请大家指教!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伤寒论临证指要》,学苑出版社出版。作者/刘渡舟。编辑/瓦力,一校/闫奇峰。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tg
ling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