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中兽医系列讲座第十三讲防重于治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把预防疾病称做“治未病”。《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是谓此而言。这种未雨绸缪“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是中兽医预防学的优势和特长,也是中兽医预防学区别于其它预防医学的关键所在,在指导后世中兽医医疗实践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防重于治理论体系的形成

防重于治理论体系的形成离不开中兽医学的发展,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都是起源于远古时代,在殷周、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初步发展,到了汉代以后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在近代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11形成于《黄帝内经》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治未病”的概念,始见于《黄帝内经》。其防重于治的精髓贯穿在整个理论体系的始终,并从医学的角度总结了汉之前的各种预防思想和理论,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治未病”理论体系,为后世防重于治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兽医学防重于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1.2发展于《伤寒论》,丰富于《温病》及历代医家的著作

《黄帝内经》提出了防重于治的理论,东汉名医张仲景着重于防重于治的临床实践,将《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予以发展,其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之中,明确提出了无病先防,欲病防作,己病防变。

清代名医叶天士将治未病运用于温病的治疗中,进一步阐明了“治未病”的另一层涵义,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要主动预防,并防止疾病传变,控制疾病发展,正如《温热论》中指出:“先安未受邪之地”。此外,诸多历代医家,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治未病”理论,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孙思邈倡导养生应以食疗为先、用药宜慎为原则,主张治未病的关键是“智者察微,以时早治”;朱丹溪《丹溪心法·不治己病治未病》专论“治未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阐述了“病从浅治”的“治未病”思想;华佗所创“五禽戏”,强调运用健身之法,提高抗病能力,也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之一。

1.3提高于现代

年以后中兽医得到了提倡和高度重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近年来,现代化畜牧业向集约化、工厂化密集发展,动物疫病很容易传播流行,中兽医医药在提高动物免疫功能、预防疾病,提高产品质量上的应用研究,早已受到国内外的高度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权威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cs/9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