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饮食调理 > 伤寒杂病论对黄帝内经方药理论的发 >
伤寒杂病论对黄帝内经方药理论的发
在方剂加减方面,张仲景更是对《内经》理论加以发挥。在《内经》一书中,共记载方十三首,其中一首已佚药物,其余十二首计有汤液醪醴、生铁落饮、左角发酒、泽泻饮、鸡矢醴、治口甘方、乌铡骨丸、豕膏、半夏汤、(草陵)翘饮、马膏膏法、棉布熨法等,而无方剂加减应用之例,但是在《内经》中已经具备了用药加减的理论基础。《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病之变化,不可胜数”。《素问·灵兰秘典论》也说:“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强调疾病的千变万化;同时《内经》又强调因人、因时、因地之不同,疾病也有所不同,因体质有强弱,对药物之使用亦应有所变化,故用药处方应适应病情,正如《至真要大论》所云:“气有多少,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适其至所”,即适应疾病的发展变化,故用药时既有规矩,又有变通。仲景发挥这一思想,在其临证处方时,既有经验之方,又有加减变化之法,为后世处方加减树立了典范。在主证无太大改变的情况下,当症状有所不同,则在主病之方中加减少数药味,或调整某些药物用量,以使药病相得,即《伤寒论》三百一十七条下所谓“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以小青龙汤为例,其治疗外寒内饮之证,但因主证中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其加减法:若渴者,去半夏,加瓜蒌根,半夏辛而燥津液,瓜蒌根苦而生津液,故加减以更适应证情;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盖下利则不宜攻其表,麻黄发散阳气,芫花利水而止利,故加减以适病情;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附子温散水寒,以治水寒上逆之噎,去麻黄者,盖发汗则胃中冷,必吐蛔;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盖水蓄下焦而不行,故小便不利而少腹满,麻黄发表非所宜,茯苓渗下故当加;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金匮要略》有云:苓甘五味姜辛汤服后,“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必厥,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盖本证兼喘,恐麻黄发散阳气,更伤肺气,故减麻黄而加杏仁。再以小柴胡汤为例,小柴胡汤为治少阳病之主方,但少阳病多有兼证,仲景亦立加减之法:“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三两;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等。在《伤寒论》中有加减法之方剂共九首,计有小青龙汤、小柴胡汤、白散、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散、理中汤、枳实栀子豉汤。另在《金匮要略》中又有十一首方剂记载加减用药之法,计有防己黄芪汤、升麻鳖甲汤、黄芪建中汤、厚朴七物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己椒苈黄丸、苓桂五味甘草汤、越婢汤、白术散、竹叶汤、竹皮大丸。这二十首方剂的加减用药,共涉及病症多种,其中加减用药亦有其规律。如腹痛者加减用药共有八处,其中五处加用养血柔月于、缓急止痛之芍药;呕吐者加减用药共七处,其中加用辛开疏泄止呕的半夏、生姜各三处。另,小便不利者加减用药虽仅四见,但三处加用茯苓,一处加用桂枝,再结合在加减用药中有二处见小便利,一处减桂枝,一处减茯苓,结合五苓散以治小便不利。可以明显看出,仲景用通阳之桂枝、淡渗之茯苓以利小便,甚合《素问·灵兰秘典论》之“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的认识。咳的加减用药在仲景方中仅四见,但四处加用于姜,其中三处又加五味子,一处加细辛,其用药法度不仅与《素问·脏气法时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相合,而且对后世“肺喜温恶寒”的认识具有启发意义。
总之,张仲景虽为治伤寒与杂病之大家,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虽未见有更多的《黄帝内经》原文,但深入分析其学术思想,从伤寒杂病之病因、病机、诊法、治则治法,到方药配伍诸方面,无一不在发挥《内经》的理论,多方面以《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后世学习之楷模;其六经辨证的创立、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遣药用方的严谨,无不对后人以影响与启迪。故可以说,张仲景是通过伤寒杂病的研究发挥《内经》理论的代表医家之一。
白癜风治的好吗四川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