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需要治疗吗
西医和中医对于感冒的认知其实是有很大分歧的。
西医认为感冒分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是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流行性感冒是有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临床常见的症状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疾病。也就是说不需要治疗,感冒也会自己消退,所以通常的治疗手段也是对症处理即可,比如说高热了就退热,身痛了就止痛,咳嗽了就止咳。
而中医则认为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外感疾病。感受的外邪为风、暑、寒、湿、燥、火六气致病。病情轻者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时行感冒。如非典、甲流等传染病,也属于此类。
《伤寒论》条,方,仲景在书中把感冒病的表现分为两大类,机体强健的证型与机体衰弱的证型。把发病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其中强健型有三个层次,太阳、阳明、少阳。衰弱型有三个层次,太阴、少阴、厥阴。
感冒最初在皮毛,体表,即上呼吸道。但因着身体的状况和感邪的轻重,疾病会由表及里的传播,可以内传肺脏、心脏、肝胆、肾脏、脾胃,疾病可以演变为肺炎、心肌炎、肝炎、肾炎等等,可以转为难治的急症、死症。
也可以因身体极差而直接入里而表现为重症、死症。
所以对于感冒,中医认为是要高度重视的,感冒是会有死症的。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自序写到:我的家族中人口众多,有二百多人,可是不到十年,就有三分之二死亡,其中因感冒大流行死的就有一百多人。
张仲景家族染上的伤寒病就是与非典、甲流类似的传染病。
他亲眼目睹众多亲人死于伤寒,自已却无力回天施救,自然悲伤欲绝,发奋研究方术,终而大成,写下了流传至今,中医学上的第一本方剂之书《伤寒论》,该书为中医学治疗上的圭皋,张仲景也被尊为圣人。
伤寒一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体质好的病人,感冒不往严重的方向发展,七天是可以自愈的。也有七天不好,到十二天才好的。
但更多的情况是如果不积极治疗,疾病会向严重的方向发展,甚至有了积极的治疗,由于身体的原因,疾病也仍然往严重发展的。
伤寒论里治疗感冒的基本方子有个方,也就是说一个感冒发烧的病人,《伤寒论》里根据病人的全身症状、自我感觉、出汗有无、饮食多少、大便小便状况、脉象、舌象等,制定了个基本方,临床上再根据个体差异,重新进行排列组合的退烧药方数不胜数,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医对退烧的治疗是严谨和细致入微的,也可以看出中医对生命的认识水平成熟而完备的。
讳疾忌医的故事大家上初中的时候应该都学习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就是讲哪怕对于轻微的病症也一定要认真对待。
咽痛,疼着疼着可能会发展为慢性咽炎;
鼻涕,流着流着就可能会演变成鼻炎;
咳嗽,咳着咳着就可能转变成慢性气管炎。
感冒最轻微的症状就是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怕疾病会入里加重,等到感冒发展到骨髓,即人体的最深层五脏及骨髓,那大夫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儿童患者的许多重症包括白血病,其实有很多是从感冒而来。
何况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其中会生病感冒的人,更是体质虚弱,已经需要及时调理了,要是真的等到成为大病重病,亡羊补牢,真的为时晚矣!
所以爱护身体,从感冒治起。
·END·
药香小屋清新、温暖的小屋
赞赏
人赞赏
策划祛除白癜风黄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