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阳明五十一条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1023/5784193.html

阳明虚证

1 上篇为阳明阳实,下篇为阳明阳虚。化气之燥究不敌主令之湿,湿居其九,燥不得一,此也就是阳明之燥永不敌太阴之湿,火神派经典之论。足阳明胃腑从手阳明大肠化燥,手太阴肺气化足太阴之湿也。湿盛之极,则胃从湿化,大肠也从湿化。

2 胃家之阳实,非风寒外感郁为内热,则不病也。惟伤寒外感有胃家之实证,阳腑病实,唯风寒内郁有之,重点。胃家病实,惟外感有之,余下皆病虚,。

3 厥阴之经,阴极阳生,从少阳之始生,至阳明则阳最旺,太阳则为三阳之终。此顺序到厥阴经时能用到。阳明为阳之最旺之经,犹且虚实之相半,况呼太少之二经。此阳盛方长之时,则动入三阴也。

提纲

1 肾家之寒,移于土位,则病中寒。(开始又有伤内寒,内寒里虚,内寒中虚,外感与里虚)

2 黄师最后一段有一个“凡”字,此为重点。

阳明五十一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 阳明篇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阳明之阳实,下篇为阳明是阳虚,虚者太阴之初气,也就是太阴病之初始。

2 若能食,名中风也;此发于表阳,营郁血热,阳明阳旺,表郁腑实,外感中风之来路。

不能食,名中寒也;此发于里阴,里虚内寒,寒移土位,阳明阳虚,里虚内寒之来路。

中皆读四声,非中气之中。《金匮》卷十七腹满中寒,也为四声。

3 名中风伤寒者,是知病之来路,中外感之风与中本气之寒,区别病之来路;

能食不能食者,是知阳明阳实与阳明阳虚之别。故下篇胃中虚冷与上篇胃家阳实,阳明病虚实相对也。故中风者外寒,中寒者本气。

中风者,为阳明腑热,腑中阳旺,故为能食;中寒者,为阳明阳虚,胃腑虚寒,胃气不降,故不能食。此不能食者,不是不能吃,是吃的不多,包括纳呆,食欲不振,恶心,食少无胃口,也并非一口不能食之义。

4 太阳经论中风伤寒者,发于阳为中风,发于阴为伤寒。中风能传阳明,伤寒也能传阳明。但在阳明经论阳明病中风中寒者,是中于外感之风,中于里虚之寒。太阳论风寒与阳明论风寒,当知理论区别与定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zz/162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