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症状表现 > 再談梅花本經典醫籍源流小議 >
再談梅花本經典醫籍源流小議
小引
癸巳春,余以問業堂主之名,錄《梅花本經典醫籍源流小議》一文於新浪博客。刊發後網友或點讚,或指點線索助我釋迷。九年過去,閱讀過萬,而轉引者則不可計,流佈不可謂不廣。今舊文重覽,以當年所獲資料未廣,持論行文有失參佐,頗覺未妥,誠感惶恐。又時過境遷,如文中呼籲重刊劉渡舟先生《傷寒論校註》等“十一部重點中醫古籍”的希望,業已實現,而劉衡如先生校勘之《靈樞經》一種,出版社更以重新修訂,並延請劉衡如先生之子劉山永先生整理了在原書出版後,劉先生據太素闕卷等新文獻補入的校記,較原著更趨完備,且定價低廉,爲後學提供了莫大的便利。今春避疫燕居,將舊文稍作整飭,董理前文欠妥(原附下載鏈接既已全部失效,而其書現多已重版再印,學者不難置辦,本文將其悉數刪去),兼以梅花本爲引,補入近年讀書偶獲之新知陋見並總結經驗得失,擬冠再談之名,正訛訂誤,正體重刊於兼居新號(原博客登錄碼丟失難以找回),以志同儕以明初心,並賀虎年新春云。辛丑臘月廿六日兼居主人識。再談梅花本經典醫籍源流小議(兼居按,原文於年2月刊發於問業堂新浪博客)“梅花本”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古醫經經典整理版本(時間大致在年前後)。由於封面有折枝梅裝飾,故一般以“梅花本”代稱(有資料顯示,這枝梅花實爲近現代中醫巨擘秦伯未先生於年所繪)。圖,梅花本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初版一印本書影“梅花本”陪伴幾代中醫人,成爲其手邊枕邊的必讀書。因其選本得當、整理規範且發行量巨大,也成爲當代經典古醫籍流傳最廣的通行版本。據兼居查證,當年共有四本書,即:《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註解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論》以梅花爲封面,這與人衛社年新版所收入的六本之數不符。一建國以來,古醫籍的集中整理前後有過三次:一是在年,以商務印書館校訂重印舊版《叢書集成》所收繁體直排本醫書爲標誌(部分品種民國版叢書集成存目而未出,係此次補印),開始了第一次出版。此時人民衛生出版社剛成立三年(人衛社年6月建社)。該社在成立初期,精選舊刻善本,影印出版了一系列舊刻醫書。這批影印本均以現代書籍裝訂樣式印裝,根據原書內容情況,其開本並不統一,除早期的部分25開本外,一般以16開或32開本最爲常見,且均爲縮印。此外,尚有部分單面影印者。圖,人衛社影印正度16開(年四印)及八十年代重印大度32開兩版《黃帝內經素問》封面其選本多注重舊刻本刊刻質量,尤以刻印精美、品相完整清晰者收入,極便學者使用,而這批影印本隨即成爲當代眾多整理校勘者的底本依據。如其影印之明顧從德覆宋刊本《黃帝內經素問》,雖與民國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所用底本相同,但並非直接翻印。該本在第二十四卷末筒後半葉右起第五行有“明脩職郎直聖濟殿太醫院御醫上海顧定芳校”跋記一條(兼居按,顧定芳係顧從德父,年上海打浦橋發掘的七基明墓,即顧定芳夫妻合葬。其校勘緣由俱載顧從德刊跋中)。據日本學者真柳誠先生考證,帶有此種跋記的顧刻《素問》乃顧氏補刻本。這與網上流傳極廣的哈佛大學所藏顧刻《素問》初刷本不同。初刷無此條刊跋,係顧氏在初刷行世後,爲防止書賈作偽(該本覆刻水平很高,刻印俱精,撤去其刊跋後極易偽充宋刻),於原版木上挖改補嵌以正名者。這種補刻本目前影印可知見的,還有臺灣中央圖書館所藏、臺灣中國醫藥研究所影印一種。圖,臺灣中國醫藥研究所影印本書影而商務印書館影印《四部叢刊》系列及據之翻印的各本,不知是其底本即裁去或影印時做過加工,均將此條刊跋略去,致使此筒末頁僅存九行而不足十行之數。而人衛社影印本此跋俱存,可知當年選本另有所據,並非直接翻印《叢刊》。圖,人衛社及臺灣影印本均存有顧氏覆宋本末卷刊跋圖,上海書店和日本經絡學會兩種重印《四部叢刊》系統版本的末卷刊跋情況(其中,日本經絡學會本係據臺北藝文印書館《四庫善本叢書》線裝本翻印,屬於《叢刊》本的第三次翻印本)人衛社本字口犀利、印製較精,可見其底本雖爲修版後刷,時間當不會太晚。但美中不足的是影印時將底本避宋諱炅、恆、玄、弦、匡、徵、敬、殷等缺筆處盡數補描,致失原貌。圖,顧氏覆宋本避諱示例可參考兼居公號推文《素问樣張及刊跋》人衛社縮印的底本,多選自日本侵華時搜集、未能帶走而滯留東北的一批中醫古籍,因資料闕失,這批舊刻本的現存情況尚不能確定。兼居所僅見,唯其影印之《金匱要略》一種,係使用今存中國中醫科學院(原中研院)之明趙開美校刻《仲景全書》中者。人衛社在縮印這批舊刻本時,曾對原底本進行過技術加工,除前述之對避諱缺筆的修描潤改外,尚有對原版的各種剪裁處理,如削去原書板框版心,或據多本拼湊,或據他本改換以充原本者,下一一舉例以證其實。一、新定版式,剪裁原書版心板框以規整劃一。以人衛社縮印顧氏覆宋本《黃帝內經素問》及清刻問心堂本《溫病條辨》爲例。舊刻本在現代複製時,除原樣複製筒葉作線裝本或拆爲單面影印外,經常使用拼版樣式,即將筒葉展開,原書葉一筒的前後兩頁並作一頁。若新書一頁拼兩筒,即原書兩筒四頁拼作一頁,分作上下兩欄,如此極方便改作洋裝插架使用。圖,線裝本筒頁示例(舊刻本一筒葉即今書之兩頁,顧刻素問哈佛大學藏本)圖,日本經絡學會重印《四部叢刊》本四拼一版式示例
人衛社影印時,除使用四拼一樣式外,還將原書版心板框悉數裁去,統一添加從商務《四部叢刊》縮印本開始使用的一種上下二欄新框版式。圖,裁剪新版式示例此種新版式整齊劃一,視覺美觀,但也有缺陷。保留天頭眉批,勢必以縮小字體大小爲代價。如《溫病條辨》一書即因版面所限,刪去原刻天頭眉註,致使原著部分內容闕失。圖,問心堂《溫病條辨》原刻天頭眉批及人衛影印本刪除後的對比除避諱描潤外,影印本對部分內容也有修改。如《溫病條辨》原書卷一上焦篇第五十條後註文“溫邪先伏,因感而發”句,人衛影印本改作“陰氣先傷,陽氣獨發”與原刻不同。圖,描潤修改異於原刻示例兼居按,人衛社縮印問心堂《溫病條辨》一種,二印前其內封面均係沿用原刻。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明清名醫全書大成系列之《吳鞠通醫學全書》於書後所附之《吳鞠通醫著的版本考證》一文第70條,在著錄人衛社影印本時說此本“未見影印扉頁,也未說明原書爲何年刊行。”係未見人衛早印本所誤記。圖,原刻內封(左)與人衛影印兩版對比示例二、取多部舊刻,拼湊成書。以人衛社縮印明刻醫統本《針灸甲乙經》爲例。今傳《甲乙經》均以明萬曆吳勉學所刻《醫學六經》本爲祖本。據黃龍祥先生《針灸典籍考》,吳氏初刷之師古齋本《醫學六經》今尚未見到,該系列後收入吳氏匯印之《醫統正脈全書》中。《醫統》板片在吳氏後歸屬金陵蘊古堂五車樓,除刷印之單行本外,全書在明清兩代各又刷印過一次,這兩種刷本今俱存。原板片迭經轉手,後又轉歸映旭齋,此時版木已殘損嚴重,遂由步月樓修版補刻重刷,今所見《醫統》各本,多數即此種遞修後刷本。其中《甲乙經》斷板嚴重,並可見整行脫字,特別是後半部分,有大量補板重刻。人衛社影印時據不同刷次的多本拼合,並裁去板框版心,原書的補板或描補遂難以分辨。圖,對比示例(闕)三、所題底本與實際影印者不符。以人衛社縮印清刻本《內經知要》爲例。人衛社影印本前有薛雪校序,但據兼居校核,除該序外,正文上下卷內容實際係使用道光五年存心堂趙道南刊本,但道光本之譚昌言序文已被撤換爲薛氏序,且將正文首頁勘校者款識進行了挖改,以充薛氏校刊本。圖,道光五年存心堂趙道南刊本,其卷尾“刻字刷印稷邑葛志安刊”款識與人衛影印本同。圖,人衛社《內經知要》影印本書影圖,薛雪掃葉莊(山房)刻本書影四、剪除原刻部分內容而成新版本。以人衛社縮印清刻本《傷寒類方》爲例。人衛社使用16開大本影印,並採用九拼一版式。從影印本看,原版似近方形,較爲奇特。核查原刻,其係將清光緒九年江西書局重刻潘霨韡園醫書《增輯傷寒類方》本裁去二欄版式中上欄所增輯的陳修園長沙方等內容,加工而成的一種新版本。圖,人衛社影印九拼一本示例圖,光緒九年江西書局重刻潘氏韡園醫書本《增輯傷寒類方》書影這些做法,在當年追求簡廉實用的時代背景下或未嘗不可,但以今天的古籍影印標準看,處理欠妥。經過處理的影印本已闕失底本原貌,無異新本,這類版本不宜再作爲整理底本使用。遺憾的是,上述問題在人衛社年據舊版翻印的部分四拼影印本中依然延續,而在年其社出版的《中醫經典影印叢書》中,更將四拼本拆回單頁、補加新框後改印單面大本,這就純屬選題策劃的失當了。兼居因不滿此類影印本的作法,在借鑒和吸收其經驗教訓下,確定了“既能傳本又便宜閱讀”的自印宗旨,“傳本”即精選舊刻再造,以傳善本之舊;“便宜閱讀”則是從實際使用出發,在參考古代紙張操造及舊刻本普遍使用大小的基礎上,將開本限定在適宜閱讀手感和攜帶的26×16CM(開本過大徒增讀者購置成本,大而無當不可取),以去除底色、白紙黑字形式(彩印雖可資鑒賞,但彩印或灰度影印均極不便於學者批註)精造影印,既便於自用,又能在如今舊刻本日益損耗消亡、或被大規模收歸公藏,流通稀少的情況下,爲後來者提供能夠使用到的再造原版,延續其作爲書籍首先就該具備的閱讀功能,而非僅僅是作爲館藏文物陳列。二年,以人民衛生出版社開始校排出版古醫籍爲標誌,進入了第二次集中出版。這次出版,成就了人衛版”梅花本”中醫古籍經典。其《素問》使用人衛社影印明顧從德仿宋本爲底本,並吸收清代錢熙祚守山閣刻本校勘成果,由劉衡如先生整理(值得指出的是,該書歷次印刷出版,都未標明整理者姓名,知者不多),簡體橫排(其實是簡繁混用,這是在《通用規範漢字表》未頒布之前的普遍情況)。本書最有價值的,莫過於采用頁下註的排版樣式,即將原文與註文在同一頁面上分開排版。這種版式對閱讀者來說,使用起來十分便利,原文註解眉目清晰,既可直接閱讀原文,又不失參考其註。但該版式一般要求註不過頁,這對於製版者的操作技術要求較高,故而很少爲後來者所使用,僅《黃帝內經太素校註》(李克光人衛社版)使用過。人衛社修訂劉衡如先生校勘《靈樞經》時,也沿用了這一版式,值得點讚。圖,頁下注版式示例《靈樞》則依據人衛社影印明代趙府居敬堂刊本整理。其中,年出版者爲排印白文本,僅作斷句照排。而年又出版了劉衡如先生的校勘精裝本。靈樞經校勘本亦采用頁下註版式,將靈樞原文與劉氏校文依上下兩欄分開排版,眉目清晰,極便閱讀使用。圖,新舊兩版靈樞經校勘本北宋校正醫書局校勘醫籍時,《靈樞》已在中土失傳,後由高麗回流,故此書失宋校。劉氏校本共出校兩千餘條,係自南宋(年)史崧獻出家藏本後,整理《靈樞》的一部力作。人衛社在新修訂劉氏校勘本“內容提要”一文中說,“本書出版後,備受專家學者推崇,特別是一位知名的中醫文獻學家評價本書作者時,認爲‘劉衡如是20世紀中醫界熟悉上古音韻學,並運用上古音韻學校勘整理《靈樞》取得重大成就的第一人’”。兼居按,此處所說的“知名的中醫文獻學家”,即錢超塵先生,這段評語見其《趙府居敬堂本靈樞經校勘回眸》一文。兼居按,此段舊文敘述顛倒有誤,今將其刪去。舊文在新浪博客刊載後,網友ffengttao(按此網名拼音,或即後文作者馮濤)於文後留言,“關於本文中的一些疑問,讀者可以參考《郭靄春與中醫古典著作整理》一文。見《中華醫史雜誌》。”余按圖索驥,找到了河北贊皇縣中醫院馮濤先生發表於《中華醫史雜誌》年3月第44卷第2期第-頁上的《郭靄春與中醫古典著作整理》一文。圖,馮濤《郭靄春與中醫古典著作整理》全文該文以郭靄春先生整理醫籍爲線索,透漏古醫籍第三次集中出版,其史實源流較爲詳細,兼居不揣固陋,將其要點引出如下:年3月26日,衛生部門爲落實《-年科學技術規劃綱要》第36項“整理語譯中醫古典著作”規定的任務,在南京中醫學院召開會議,決定對《素問》、《靈樞》、《難經》、《針灸甲乙經》、《脈經》、《諸病源候論》、《針灸大成》等7部古典醫著,按校勘、訓詁、注釋、語譯、按語等項進行整理研究。這就是常說的7本古書的整理工作。其中天津中醫學院郭靄春承擔《素問》、《靈樞》2本書的整理任務。……年6月他就寫出了《黃帝內經素問校註語譯》的初稿。……《黃帝內經素問校註語譯》最終於年3月定稿。之後,又於年2月完成了《黃帝內經靈樞校註語譯》。就這樣,只有郭靄春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年科學技術規劃綱要》交給的任務。又,衛生部爲落實《-年科學技術規劃綱要》第36項“整理語譯中醫古典著作”規定的任務,年9月26日,轉發了《素問》、《靈樞》等七本中醫古書校釋工作執行計劃,重啟7本中醫古書校釋工作。該計劃要求《素問》、《靈樞》在年上半年交稿。時間緊迫,但是由於時過境遷,爲按時完成任務,對之前的分工進行了調整:《黃帝內經素問校釋》的任務交給了山東中醫學院,由河北醫學院配合完成;只有《靈樞經校釋》的任務由河北醫學院郭靄春承擔(年11月至年6月天津中醫學院與河北醫學院合併)。《靈樞經校釋》還獲得了年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又,隨後,國務院於年恢復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年3月制定了《-年古籍整理出版的九年規劃》。年6月,衛生部中醫司制定了《-年中醫古籍整理出版規劃》,擬在9年內整理出版中醫古籍種。其中,重點有12種。這12種古籍的承擔任務的單位負責人、整理者分別是:《素問》爲天津中醫學院郭靄春;《靈樞經》爲遼寧省中醫研究院史常永;……《內經知要》暫缺。該規劃完成後以“中醫古籍整理叢書”爲總名,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其中《黃帝內經素問校註》曾獲年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一等獎、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迄今爲止中醫古籍整理研究所獲得的最高獎項。但是該規劃中的《內經知要》于年被取消;史常永承擔的《靈樞經》至今未見出版,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兼居按,郭靄春先生除領銜整理人民衛生出版社年版《靈樞經校釋》及年版《黃帝內經素問校註》外,尚獨自或指導學生完成了《黃帝內經素問校註語譯》(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年1版、年修訂2版)、《黃帝內經靈樞校註語譯》(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年版)、《八十一難經集解》(與高文鑄合著,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年版)、《內經知要補註語譯》(與郭洪圖合著,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年版)、《傷寒論校註語譯》(與張海玲合著,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年版)、《金匱要略方論校註語譯》(與王玉興合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年版)等書,選目均爲學醫者必讀之醫經品種,底本多選用常見之人衛版老梅花排印本,並取舊刻善本校對,既保證了通行文本的統一,又吸收了諸本異文,體例自成體系。其著述現已收入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年版《郭靄春全集》。老梅花本《註解傷寒論》及《金匱要略方論》則直接使用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繁體直排本整理(《叢書集成》部分品種民國未出,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補印,如此種《註解傷寒論》即年初版),但改橫排簡體。圖,商務印書館年繁體直排本傷寒金匱書影《註解傷寒論》爲金宋成無己所註解,是《傷寒論》的首個全註本及重要傳本。因其帶有注釋,常常成爲學者首選,在流傳中甚至取代宋臣林億等校勘的白文本《傷寒論》而成爲主流。圖,清同治九年雙白燕堂刊本《註解傷寒論》書影宋校白文本《傷寒論》在明代由趙開美所翻刻,收入其所輯之《仲景全書》中。但因成註的廣泛使用,白文本的傳播日漸式微,至民國方得以重現,並由海上名醫惲鐵樵委託商務印書館影印行世,但惲鐵樵影印所據底本,實爲日本堀川濟安政三年重刻本,影印時將日文反點符號刪去,並非趙氏原刻。圖,民國二十年上海中醫書局影印日本安政三年堀川濟重刻趙氏本但在很長一個時期,安政本一直被認爲是趙氏原刻而使用,由重慶市中醫學會編註(實際由任應秋先生負責整理)的斷目《新輯宋本傷寒論》一書,即使用其作爲整理底本。堀川濟所依據的校勘底本,係日本內閣文庫所藏者,錢超塵先生研究,其亦爲趙氏本的翻刻。圖、重慶市中醫學會編註《新輯宋本傷寒論》初版及修訂本書影(該書單獨輯印白文本的斷目條文,並逐條編號,稱引學習十分方便,後來整理者大多延續了這一做法。修訂時又增加了索引。)圖,《新輯宋本傷寒論》底本來源一證(左,影印安政本,中,影印趙開美本,右,新輯宋本。)這種情況一直到年人衛社出版劉渡舟《傷寒論校註》時才得以正本清源。該書副主編、負責版本校勘的錢超塵先生經多年研究,最終釐清了趙氏《仲景全書》原刊本存世情況。據他講,原刻現傳世僅五部,其中又因刷印先後,存在部分內容的差異(有三部早刷和兩部修訂後刷)。圖,台灣所藏《仲景全書》書影圖,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所藏《仲景全書》早刷影印本與臺灣所藏修訂後刷本校改示例如今,五部原刻之一的中研院藏本,已由中醫古籍出版社等公私出版機構,以多種形式數次影印行世,學者不難覓得。善本再造,的確是一種將珍秘藏本化身千萬的好方法。人衛老梅花本依商務本整理,商務原以《四部叢刊》影印之明嘉靖間汪濟川刊本爲底本,對校趙開美仿宋白文本,並吸收民國熊譯元影元本《註解傷寒論》校記成果。該書將仿宋白文本異文及熊校以夾註形式附排於有關原文之後,使其兼俱了《傷寒論》兩大傳本的文本面貌。人衛老梅花本年重印此書時不再使用原梅花封面,並刪去了注刻序文兩篇、宋本敕文及卷首圖解運氣圖等內容。年二版重印,全面恢復了年版原貌。年,人衛社以“梅花”之名再版此書,或可稱爲“新梅花”本。圖,人衛老梅花本年初版及年刪節版書影老梅花本《金匱要略》與《註解傷寒論》情況類似。該書商務原版之《叢書集成初編》本初印於年,年重印時做了覆校,另據兩種明刻本核校,書後附有校記。圖,商務年重印本校勘後記示例圖,人衛老梅花本年初版及年版書影商務排印底本係選自其《四部叢刊》影印者。《叢刊》影印之金匱分前後兩種,最早影印的是明代俞橋刊本。據校核,俞橋本錯訛之多爲金匱傳世諸本之冠,然商務所藏俞橋本原書早已毀於戰火,該版本僅靠叢刊影印本流傳。商務印書館在叢刊重版時及時撤換掉這個錯訛較多的底本,改用明代徐镕校本,該本收吳勉學《古今醫統正脈全書》中,故叢刊後印者也可稱爲醫統本。商務《叢書集成》排印本即俞橋所校勘之醫統本《金匱要略》。《金匱要略》一書的舊刻本流傳較《傷寒論》少,善本亦少。目前所見該書諸本均以元代鄧珍刊本爲祖本,現僅存孤本殘卷一部,由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最早由日本燎原書店影印出版,真柳誠先生解題。圖,日本燎原書店年影印本該書後收入《中華再造善本》叢書金元編,唯其價高且印量極其稀少。梁永宣先生在其整理的《元鄧珍本新編金匱方論校註》一書解題(代序)中透露,經詢問出版機構,再造影印鄧珍本“成套和單獨加印的鄧珍本《金匱》數目僅爲部,定價元。原書早已售罄,從事醫學研究和臨床研究的一般人員難見其蹤。”兼居按,教育部曾將套再造叢書贈送所大學,而該叢書又爲各地主要圖書館及研究機構爭相收藏,故此書若實僅印本,能入市流通者可想而知。圖,《中華再造善本》影印鄧珍本書影明趙開美匯印《仲景全書》時所收金匱一書,即以鄧珍本爲底本。在人衛社年縮印了趙刊本後,此版本一直爲中醫院校各版教材所使用,文本最爲通行。何任先生整理《金匱要略校註》,實際也是使用趙刊本爲工作底本(後由馬繼興先生提議,通過改寫校記,將底本換爲鄧珍本)。圖,人衛影印趙氏刊本及何任校註本書影元刊鄧珍本一直被視爲源出宋校大字本,但缺少直接佐證。因鄧珍在刊序中僅交代其所據之本“乃獲於盱之丘氏”,其底本情況則不詳。7年,日本學者真柳誠先生在上海圖書館訪見一種明洪武年間吳遷鈔本。該本卷末有北宋紹聖年間國子監詔令開雕小字本醫書牒文,與史載相符,是明確標誌吳鈔底本源出宋校小字本無疑。該本係用小楷鈔就,書法精美工整,無一筆懈怠,且吳氏在鈔寫中還將底本與鄧珍本核對,校記散入書中。在《金匱要略》一書傳世本有限的情況下,該鈔本的發見對金匱文本的校正有重大意義。圖,明洪武二十八年吳遷鈔宋小字本金匱要略書影圖,明洪武二十八年吳遷鈔宋小字本金匱要略之北宋紹聖間國子監牒文及吳遷鈔跋吳遷鈔本後由中日兩國學者分別出版:在日本出版者,收入日本東洋醫學會主編的《善本翻刻傷寒論金匱要略》,該書將仲景《傷寒雜病論》在後世流傳中的形成的傷寒金匱兩大傳本的存世善本匯集,《傷寒論》影印收藏於臺灣的趙開美《仲景全書》原刻中的《翻刻宋板傷寒論》部分,係趙氏翻刻宋校小字白文傷寒論、修訂後刷本的唯一影印本。《金匱要略》收入鄧珍本及吳遷鈔本兩種,三書均採用上欄影印下欄排印的方式排版,金匱由真柳誠作解題。在中國出版者有二,其一即由段逸山、鄒西禮整理,與鄧珍本對校後排印,並將鈔本原件灰度影印附後;另一則全彩影印收入《中華再造善本續編》。圖,段逸山、鄒西禮整理明洪武吳遷鈔本書影(其影印件正文首頁天頭批註出現修版失誤)人民衛生出版社“老梅花”各本的情況已基本如上所述。該系列於年前後相繼出版,《素問》晚至年二印,兩版印數冊,至年8印時,印數已達冊。原版於年及2兩次重印,總印數約在三十餘萬冊以上;而《靈樞》在年7印時,印數已達冊(劉衡如校勘精裝本原版印數較少,似僅印過兩次)。兩書均沿用梅花封面。《傷寒》《金匱》也多次重印,印量也都很大,極其易得,伴隨著幾代中醫學人,成爲其手邊枕邊的必讀書。張元濟先生曾說:書籍貴在流通,流通之機在於廉價,其言不虛。三隨著“梅花本”之名的走俏,坊間舊版書價與日俱漲,人衛社在年3月適時推出新版。這次再版,全部重排(惟《素問》正文采用幼圓字體加粗,與其餘幾種迥異)。除原版的四種,還增加了《溫病條辯》和《時病論》,但其出版說明中講梅花原版爲六本,不符史實。圖,年初版一印《溫病條辯》和年初版一印《時病論》書影“梅花本”只是眾多醫籍整理中的一個典型,對“梅花”形式的追捧雖未爲可取的,但對“梅花本”的追求,其實質是讀者對善本的渴望。反倒是以劉渡舟《傷寒論校註》爲代表的「十一部重點中醫古籍」等整理善本,絕跡坊間多年,書市黑價驚人,未見重印,甚爲企盼之。在如今各大圖書館館藏相繼公佈書影的當下,獲取舊時深藏大庫的諸多善本已較前人不知容易許多,必將會有更多“新善本”問世,這是讀者所期盼、也是兼居所踐行的。問業堂主壬辰臘廿七識(舊文原款)壬寅立春日兼居主人再識於半山居時疫厲久行,宅居改畢舊文鏈接請點擊“閱讀原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