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症状表现 > 划重点这些防疫之ldquo法rd >
划重点这些防疫之ldquo法rd
当前,国内防范疫情反弹任务艰巨,我市已出现因到外地游玩而引发的输入性新冠肺炎疫情无症状感染者。面对这样的疫情防控形势,深入了解疫情防控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对更加充分地了解疫情、应对疫情,保障职工生命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那么疫情期间有哪些需要了解掌握的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件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疫情防控中的三个核心法律问题(一)新冠肺炎应归类于何种传染病类别?
新冠肺炎属于乙类传染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年第1号公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二)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单位和个人负有哪些法律义务?
配合疫情防控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如实报告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信息忠实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紧急自救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营救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并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同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对因本单位的问题引发的或者主体是本单位人员的社会安全事件,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上报情况,并迅速派出负责人赶赴现场开展劝解、疏导工作。
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其他单位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做好本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所在地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服从指挥、积极防疫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公民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属单位的指挥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者拒绝强制隔离的,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若患者明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拒绝强制隔离,故意传播新冠状病毒,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按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拒绝接受检疫、强制隔离或者治疗,过失造成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情节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按照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二、法律红线不容侵犯——典型案例(一)散布疫情谣言年7月31日,网民发布“吴江有从张家界回来的且核酸检测阳性人员17名、吴江明天将开展全员核算检测”等涉疫情信息,引发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