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一、 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能引起各种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

传染病学是一门临床医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它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 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一)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主要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1. 患者患者的传染性主要取决于病原体排出的数量及频率,患者体内有大量的病原体,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主要的传染源。大多数传染病在临床症状期传染性较强,但有的传染病在潜伏期就有较大的传染性,例如流感。不同的传染病、同一传染病不同病程,其传染性也不同。

2. 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在某些传染病中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是主要的传染源。

3. 病原携带者在某些传染病中,慢性病原携带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长期排出病原体,如细菌性痢疾、伤寒等,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4. 受感染动物某些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也可以传染给人类,引起严重疾病。如鼠疫可以在鼠类之间传播流行,当人类接触病鼠所排出的鼠疫杆菌,就可以传染给人类引起鼠疫。还有一些传染病如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等,受感染的动物、昆虫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二) 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可有以下5种传播途径。

1. 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借助于飞沫、飞沫核、尘埃3种类型的微粒飘浮在空气中,易感者吸入时获得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肺结核等。

2. 消化道传播易感者饮用或食用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物时而获得感染,病原体污染食具,易感者进食时也可获得感染,如伤寒、霍乱、细菌性痢疾等。

3. 接触传播易感者与被病原体污染的水域或土壤接触时获得感染,如血吸虫病、钩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破伤风等。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也可能获得感染,如乙型病毒性肝炎。

4. 虫媒传播易感者被病原体感染的吸血节肢动物如蚊虫、鼠蚤、白蛉、人虱、螨等叮咬,可分别引起疟疾、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等。

5. 体液、血液传播病原体存在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或体液中,通过血制品、分娩、性交等传播,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三) 人群易感性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人群中有免疫力的人数多,则人群易感性就低;反之,有免疫力的人数少,则人群的易感性就高。

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 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如伤寒只由伤寒杆菌引起。结核病只能由结核杆菌引起,不能由其他病原体引起。

2. 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耳源性脑膜炎,前者有传染性,必须隔离,而后者无传染性,不需要隔离。传染病患者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传染期长短是决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的主要依据。

3. 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必须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传染病的发病可分为散发性发病、流行、大流行、暴发流行。传染病的发病率呈地区分布、季节分布。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容易引起流行的传染病也各不相同。如流行性腮腺炎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

4. 有感染后免疫力属于主动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通过隐性或显性感染某种病原体从而获得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感染后免疫力维持时间不同,有些传染病感染后免疫力维持时间短,如细菌性痢疾、流行性感冒;有些传染病感染后免疫力可维持终身,如麻疹。

四、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传染病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传染病必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针对导致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措施,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一) 控制传染源

1.对患者的措施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医务人员一旦发现传染病患者应立即报告,对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可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防止传播及交叉感染,并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隔离的方式有家庭隔离、住院隔离和临时性集中就地隔离等几种。

2.对接触者的措施对潜伏期长的传染病的接触者应采取应急预防接种,进行人工自动免疫、被动免疫。对某些传染病的接触者可采用药物预防,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霍乱、猩红热等。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不限制接触者活动,但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在医学观察的同时限制其活动,收留在检疫机关指定的场所进行诊察与检验。

3.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病原携带者临床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定期对从事饮食业人员进行检查,发现带菌者进行治疗,消除带菌状态,对于不易根除的带菌状态的慢性病原携带者,应调离服务岗位。

(二)、 切断传播途径由于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1.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

(1) 教室、宿舍要加强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 患者住的寝室进行空气消毒。

(3) 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大型集会,尽量减少外出,提倡戴口罩。

2. 经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

(1) 预防消化道传染病,应该抓好“三管一灭”(饮水、食物、粪便的管理及灭蝇)。

(2) 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做好饮水消毒,坚持不喝生水。

(3) 患者的粪便要消毒,以防止污染水源。

(4) 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食物要熟食。

(5) 消灭蟑螂、苍蝇,以防止污染食物。

3. 经血液、体液传播的传染病

(1) 对于献血人员要严格筛选,保证血液质量。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血液或血制品不得使用。

(2) 接触血液、体液污染物,要做好防护措施。

(3) 医疗机构应用的医疗器械必须严格消毒后方可使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械。

(4) 服务行业的餐具、茶具要进行消毒后使用。

(5) 刮脸、修脚等用具应进行消毒。

(三) 保护易感人群在传染病的防治过程中,提高人群的免疫力,降低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从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提高人群免疫力的措施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提高特异性免疫力主要是通过免疫预防接种,即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包括改善营养、锻炼身体和提高生活水平。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免疫预防接种。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工自动免疫是指给人体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等免疫原后,使机体自动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即给人体接种的是抗原,使机体自己产生相应抗体,从而产生对该传染病的免疫力。一般在接种后1~4周出现免疫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周、数年,有的甚至终身。

2. 人工被动免疫是指给人体接种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淋巴因子,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的方法。人工被动免疫给人体直接注射抗体,不需要机体自动产生抗体,因此免疫力维持时间短,仅2~3周,常用于被接种者紧急预防。

3. 计划免疫在我国有计划地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的联合制剂以及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和卡介苗的初种和复种,从而使所有接种儿童获得此6种传染病的免疫。正是由于我国在儿童中坚持实行计划免疫,全面推广脊髓灰质炎疫苗,目前我国已极少出现脊髓灰质炎病例。

附:国家法定管理的传染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作了修订。修订后的法律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和帮助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这三类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疫情控制,医疗救治,监督管理,保障措施,法律责任作了严格的规定,并于年12月1日起实行。









































白癜风介绍
北京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ys/1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