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学

一份可以考让你考90+的微免资料:历年考试真题(包括补考,重修,极限考),两大学院,四大年级,倾情奉献!!

HaoQ;etal

08~09学年07级临床1-8班、影像、病理、儿科、技术、生殖、心理、预防、七年制口腔、五年制口腔1-2班微生物与免疫学试卷

(A卷)(.6)

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阅卷人

复核人

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小题1分)

(E)1.免疫的功能是指:

A.自身稳定功能B.免疫防御功能C.免疫监视功能

D.免疫调节功能E.以上都是

(D)2.抗原特异性取决于:

A.抗原分子的物理性状B.抗原分子量的大小C.抗原分子表明结构

D.抗原分子的表位E.抗原分子内部结构

()3.对人而言HLA抗原属于:

A.同种抗原B.异种抗原C.同种异体抗原

D.改变的自身抗原E.隐蔽抗原

(B)4.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

A.IgMB.IgGC.IgAD.IgEE.IgD

(C)5.具有补体C1q结合的Ig是:

A.IgE和IgDB.IgA和IgGC.IgG和IgM

D.IgM和IgEE.IgA和IgM

()6.强制性脊柱炎病人中,90%以上具有:

A.HLA-CW6B.HLA-B8C.HLA-B27D.HLA-B7E.HLA-DR2

(C)7.攻击肿瘤细胞最有效的活性物质是:

A.补体B.乙型溶血素C.细胞因子D.IgGE.溶菌酶

()8.父母与子女HLA的关系是:

A.%相同B.25%相同C.50%相同D.30%相同E.60%相同

()9.细胞间相互作用不受MHC限制的是:

A.Tc细胞与肿瘤细胞B.巨噬细胞与Th细胞C.Th细胞与B细胞

D.NK细胞与肿瘤细胞E.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

()10.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A.速发型超敏反应B.细胞毒超敏反应C.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D.迟发型超敏反应E.以上都不是

(C)11.新生儿从母乳初乳获得IgA,这种免疫方式是:

A.自然主动免疫B.先天性免疫C.自然被动免疫

D.人工主动免疫E.人工被动免疫

()12.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的科学家是:

A.EdwardJennerB.RobertKochC.ElieMetchnikoff

D.JulerBordetE.PaulEhrlich

(A)13.青霉素的作用机制是:

A.抑制侧链末端的丙氨酸与五肽桥之间的连接

B.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C.切断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支架

D.影响细菌核酸复制

E.阻断N-乙酰胞壁酸与四肽侧链的连接

(B)14.猩红热的病原体是:

A.葡萄球菌B.链球菌C.产气荚膜梭菌

D.艰难梭菌E.出血热病毒

(B)15.分离培养真菌常用的培养基是:

A.罗氏培养基B.沙保培养基C.SS平板

D.ELEK平板E.亚碲酸盐血琼脂

(B)16.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主要依据是:

A.是否发酵葡萄糖B.是否分解乳糖C.是否分解蔗糖

D.是否具有鞭毛E.是否具有菌毛

(A)17.胆汁溶菌试验可用于区别:A.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B.脑膜炎球菌与淋球菌C.肺炎链球菌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D.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丙型链球菌E.脑膜炎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

()18.引起“脐带风”的病原体是:

A.产气荚膜梭菌B.破伤风梭菌C.艰难梭菌

D.链球菌E.肉毒梭菌

(A)19.下列何种微生物感染可引起非淋病性尿道炎:

A.沙眼衣原体B.立克次体C.淋球菌

D.梅毒螺旋体E.白假丝酵母菌

()20.HCMV潜伏部位:

A.脊髓后根神经节、颅神经感觉神经节B.颈上神经节

C.唾液腺、乳腺、肾脏等D.三叉神经节E.骶神经节

(A)21.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

A.支原体B.衣原体C.立克次体

D.细菌E.螺旋体

(E)22.SSPE可由以下哪种病原体感染引起:

A.呼吸道合胞病毒B.朊病毒C.腮腺炎病毒

D.副流感病毒E.麻疹病毒

()23.HIV-1感染是通过其包膜上的何种分子与宿主细胞膜上CD4分子结合:

A.Tat   B.P24C.gp41

D.gp   E.P17 

(D)24.观察结核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是:

A.革兰染色B.Giemsa染色C.墨汁负染

D.抗酸染色E.镀银染色

()25.可以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是:

A.新型肠道病毒71型B.脊髓灰质炎病毒C.轮状病毒

D.腺病毒E.埃可病毒

()26.干扰素的抗病毒机理是:

A.干扰病毒吸附到细胞膜上B.干扰病毒的穿入

C.直接干扰病毒mRNA的转录D.干扰病毒的包装

E.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

(A)27.朊病毒的本质是:

A.传染性蛋白粒子B.传染性核酸C.核酸和蛋白

D.变性核酸E.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

(C)28.肥达反应,若O凝集价高而H低于正常值,分析:

A.肠热证可能性小B.肠热证可能性大C.预防接种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D.感染早期或交叉反应E.感染晚期

()29.锡克试验阳性表明:

A.受试者对白喉有免疫力B.受试者对白喉易感

C.机体对白喉毒素过敏D.机体对白喉毒素不过敏E.以上都不是

(D)30.夏季,一病人急性呕吐、腹泻,均呈米泔水样。脱水征明显,血压下降。对粪便或呕吐物进行细菌学检查时要着重检查:

A.痢疾杆菌B.产气荚膜梭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

D.霍乱弧菌E.伤寒杆菌

三、名词解释(30分,每小题3分)

1.ADCC

2.类毒素

3.APC

4.BCR

5.败血症

6.EHEC

7.LPS

8.外斐反应

9.转导

10.灭菌

三、简答题(10分,每小题5分)

1.试述细胞因子分为哪几类。

2.列表说明死疫苗和活疫苗的主要区别

四、问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

1.试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2.HBV所致主要疾病、传播途径并填写下表:

HBV抗原与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结果分析

+

+

+

+

+

+

+

+

+

+

+

+

+

+

3.阐述流感病毒的结构,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流感的防治原则有哪些?

选择题

1.E2.D3.C4.B5.C

6.C7.D8.C9.D10.D

11.C12.A

13A22E

14B23D

15B24D

16B25A

17A26E

18B27A

19A28D

20C29B

21A30D

名词解释

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抗原与抗体结合,抗体的Fc段与NK细胞的FcR结合,从而使得NK细胞直接向抗原释放颗粒酶和穿孔素,杀伤抗原。

类毒素:细菌的外毒素通过0.01-0.03%的甲醛脱毒处理,使其失去毒性而保留抗原性,即为类毒素。

APC:抗原递呈细胞,是获取抗原并能够加工处理,递呈给相应免疫细胞识别的细胞。

BCR: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化学性质是膜表面免疫球蛋白IgM,表达在B细胞表面识别并结合B细胞抗原表位。

5败血症:致病菌(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毒素),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出现全身性中毒症状(引起严重中毒症状)

6EH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主要引起出血性结肠炎,主要症状是痉挛性腹痛、初期水样便进而转为鲜血样粪便,5岁以下儿童较易感染,主要血清型为O:H7,主要毒力因子有质粒编码的菌毛和噬菌体编码的志贺样毒素

7LPS: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它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8外斐反应:变形杆菌某些特殊菌株的O抗原与立克次体有共同的多糖抗原组分,因此可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立克次体疾病患者血清做非特异性凝集反应,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9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

传性状。

10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简答题

列表说明死疫苗和活疫苗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死疫苗

活疫苗

制剂特点

理化方法灭活的死病原体

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体

接种剂量与次数

较大,2次或多次

较小,多为1次

接种方式

多为皮下注射

可模拟自然感染途径

免疫效果

较差,维持数月到1年

较好,维持3~5年或更长

保存及有效期

稳定易保存,约1年

稳定性差不易保存,4度数周

副作用

较大,但无毒力回复突变危险

较小,但有毒力回复突变可能,但此可能实践中非常少见

2.细胞因子的分类:

(1)白细胞介素:如IL-2、IL-10等

(2)干扰素:IFN-α、β和γ

(3)集落刺激因子: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4)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β

(5)生长因子

(6)趋化因子

问答题

1.结构:含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根据氨基酸变化程度又分为可变区和恒定区。

功能:(1)特异性结合抗原

(2)激活补体

(3)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如ADCC、免疫调理作用

(4)选择性传递:IgG可穿过胎盘,发挥被动免疫功效

(5)具有免疫原

2HBV引起急慢性乙型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

传播途径A血液、血制品医源型传播、接触传播

B母婴传播主要是围生期感染:产道、哺乳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结果分析

+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

+

急性或慢性乙肝,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急性或慢性乙肝(大三阳)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

+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3流感病毒的结构,由内向外分为三层:

(1)核心:由核酸、核蛋白和RNA聚合酶构成,核酸RNA和核蛋白NP合称为核糖核蛋白RNP即核衣壳,核酸类型为SS(-)RNA,分7~8个片段

(2)内膜蛋白(M蛋白):也称基质蛋白,分为M1和M2,M1蛋白包裹病毒核心,稳定病毒核心与包膜

(3)包膜:脂质双层膜,包膜上嵌有血凝索HA和神经氨酸酶NA刺突

甲型流感病毒易引起大流行的原因: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易变异,主要是HA和NA发生变异,尤其HA变得更快。产生变异的原因是由于甲型流感病毒的基因分节段,在复制时易发生基因重组和连续的点突变,基因改变导致构成HA和NA多肽的氨基酸改变而形成新抗原,产生新亚型,人群普遍对其缺乏免疫力而易感,造成流感大流行(抗原转换),若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则引起局部中小流行(抗原漂移)

防治原则:

(1)隔离传染源,服用金刚烷胺、奥司他韦(达菲)、干扰素滴鼻、中草药板蓝根、大青叶、金莲花等

(2)接种疫苗:成人减毒活疫苗皮下接种、老人和小孩灭活疫苗鼻腔喷雾接种。

(3)讲卫生,肥皂流水洗手;流行期间避免去人多的地方,纸巾或手帕捂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监控和管理禽类、物品空气消毒、通风、避免滥用药物、带口罩、锻炼身体、营养丰富等

南京医科大学~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级本科微生物与免疫学试卷B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计30分)

1.E2.A3.E4.B5.D6.B7.E8.D9.D10.A

11.A12.B13.A14.D15.A16.A17.B18.C19.C20.C

21.E22.B23.D24.A25.C26.B27.C28.E29.D30.E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0题,计30分)

1.抗体的调理作用:指抗体如IgG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1分),从而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2分)。

2.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1分)。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辅助(1分)。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均属此类抗原(1分)。

3.免疫耐受:这种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细胞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1分),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或特异性抗体(1分),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称为免疫耐受(1分)。

4.BCR:即B细胞抗原受体(1分)。BCR由mIg和Igα/Igβ组成复合物(1分)。其中mIg负责识别和结合抗原,Igα/Igβ负责传递抗原刺激信号(1分)。

5.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1分),指细菌受到一些理化因素的影响而部分或完全失去细胞壁但仍能存活和致病(2分)。

6.高压蒸汽灭菌法:是一种最有效的灭菌方法(1分)。将大气压提高到.4kPa,温度可提升到度(1分),能够有效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1分)。

7.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裂解宿主菌(1分),而是将核酸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之中,变成前噬菌体(1分),随宿主的染色体复制而复制,可长期稳定传代(1分)。

8.接合: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1分),通过细菌的性菌毛(1分),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使细菌发生遗传变异(1分)。

9.病毒体:是指完整的(1分)、成熟的(1分)、具有感染性病毒颗粒(1分)。

10.隐蔽期:病毒吸附、穿入宿主细胞后,开始脱衣壳进行生物合成(2分),此时在病人体液中不能检测到病毒颗粒(1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题,计10分)

1.简述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答:(1)调节固有免疫应答(1分)(2)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1分)(3)刺激造血(1分)(4)促进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1分)(5)促进创伤的修复(1分)。

2.简述细菌的生长曲线及其意义。

答:细菌在培养基的生长可分为四个阶段:

(1)迟缓期:细菌缓慢适应生长环境,没有增加(1分)。

(2)对数期:细菌以指数级的速度大量生长繁殖,此时细菌形态典型,对生化环境敏感,是观察形态、药敏试验及细菌研究等的最佳时机(2分)。

(3)稳定期:细菌增加和死亡数量相平衡(1分)。

(4)衰退期:细菌代谢产物堆积,营养缺乏,死亡数超过增加数(1分)。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根据功能的不同,T细胞可以分为哪些亚群?试述这些T细胞亚群的主要功能。

答:根据功能的不同,T细胞可以分为Th细胞、CTL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1分)。

Th细胞的功能为分泌各种细胞因子,根据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可以分为Th1细胞和Th2细胞。其中Th1细胞主要分泌IL-2、IFN-γ和TNF,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免疫,特别是抗胞内病原体的感染。Th2细胞主要分泌IL-4、5、6和10,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抗体的生成(3分)。

CTL细胞的主要功能是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主要有两种机制:一是分泌穿孔素、颗粒酶等物质直接杀伤靶细胞;二是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3分)。

调节性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对免疫反应进行负调节。其可能机制有:一是与靶细胞直接接触;二是分泌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如TGF-β、IL-10等(3分)。

2.请描述霍乱弧菌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关键。

答:致病机制:霍乱毒素以B亚单位结合肠壁细胞的神经节苷脂受体,A亚单位进入细胞,活化AC,促使ATP转变为cAMP(3分),进而使得细胞主动分泌钠、钾离子,使得肠腔渗透压迅速上升,大量体液进入肠腔以平衡渗透压(2分)。

临床表现:吐泻期:肠腔内瞬时涌积大量渗液,病人剧烈腹泻和呕吐(1分)。

脱水期:大量体液从肠腔丢失,病人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少尿以及酸碱离子紊乱(1分)。

反应期和恢复期:病人有低热等,逐渐恢复(1分)。

治疗关键: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2分)。

3.请描述HIV感染所致的免疫损害及其损伤CD4+T细胞的机制

答:免疫损害:

(1)主要导致CD4+T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缺陷,引起以细胞免疫为主的免疫功能严重障碍(3分)。

(2)B细胞的损害(1分)。

(3)HIV对其它免疫细胞与神经细胞的损害:Mf、DC、小胶质细胞、LC等;可随Mf播散到全身,常造成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HIV脑病、脊髓病变、HIV痴呆综合征等(2分)。

损伤CD4+T细胞的机制:

(1)病毒复制的直接杀伤作用(1分);(2)病毒感染所致的间接损伤(1分);(3)抑制CD4+T淋巴细胞的产生(1分);(4)HIV感染可诱导细胞凋亡(1分)。

南京医科大学~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级本科微生物与免疫学试卷(B卷)

专业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题型

选择题(30分)

名词解释

(30分)

简答题

(10分)

问答题

(30分)

总分

(分)

复核人

得分

阅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计30分)

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

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是:

A.使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分布更为合理

B.淋巴组织可不断地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

C.带有各种特异性抗原受体的免疫细胞可不断接触抗原,从而产生初次或再次免疫应答

D.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将免疫信息传递至全身

E.以上描述均对

()2.不表达HLAⅠ类分子的细胞是:

A.成熟红细胞B.B淋巴细胞C.T淋巴细胞

D.上皮细胞E.血管内皮细胞

()3.补体激活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效应产物是指:

A.C3bB.C5bC.C3bBbD.C4b2bE.C5b-9

()4.关于CD28分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其配体是CTLA-4B.其配体是B7,传递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C.表达在B细胞表面D.表达在APC表面

E.是B细胞活化的必要的协同刺激分子

()5.给刚出生的婴儿注射卡介苗,这种免疫方式是:

A.自然主动免疫B.先天性免疫C.自然被动免疫

D.人工主动免疫E.人工被动免疫

()6.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典型代表是:

A.真菌B.细菌C.支原体D.病毒E.螺旋体

()7.根据柯赫法则,下面判断错误的是:

A.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到

B.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到纯种

C.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

D.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该病原菌纯培养

E.在健康人中一定不会存在该病菌

()8.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质中的成分是:

A.LPSB.磷壁酸C.肽聚糖D.异染颗粒E.荚膜

()9.革兰染色的物质基础是:

A.细菌的外膜B.菌毛C.芽胞D.细菌的细胞壁E.磷壁酸

()10.对溶菌酶敏感的微生物是:

A.G+细菌B.G-细菌C.病毒D.真菌E.朊粒

()11.检测细菌是否能够分解含硫氨基酸的实验是:

A.硫化氢试验B.吲哚试验C.尿素酶试验D.糖发酵试验E.VP试验

()12.下列哪种情况不能用紫外线消毒灭菌:

A.手术室B.血清C.超净工作台D.不耐热物品表面E.传染病房

()13.感染后会使脓液粘稠的细菌是:

A.金葡菌B.链球菌C.肺炎链球菌D.淋球菌E.脑膜炎奈瑟菌

()14.O:H7是哪种肠道感染大肠杆菌的主要血清型:

A.ETECB.EPECC.EIECD.EHECE.EAEC

()15.肠热症患者发病1-2周时,微生物学检查的标本应取自:

A.血液B.尿液C.粪便D.呕吐物E.可疑食物

A2型题(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

每一道考题是以一个小案例出现的,其下面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6.某孕妇为Rh-,第一胎分娩Rh+胎儿,为防止再次妊娠的Rh+胎儿产生新生儿溶血症,应在分娩后给Rh-母亲注射:

A.抗Rh因子抗体B.Rh抗原C.免疫抑制剂

D.免疫增强剂E.以上都不是

()17.男性患儿,出生后表现持续性鹅口疮,9个月后因真菌性肺炎死亡。尸检发现其胸腺发育不全。此患儿发生持续感染主要由于:

A.继发性免疫缺陷B.细胞免疫缺陷C.体液免疫缺陷

D.吞噬细胞缺陷E.补体系统缺陷

()18.地震中有一位中年妇女右眼外伤严重,葡萄膜色素均流出,为预防可能发生的交感性眼炎,医生予右眼球摘除术,其原因是:

A.自身抗原发生改变B.T细胞反应增强

C.隐蔽抗原的释放D.多克隆刺激E.自身抗体起反应

()19.一个27岁AIDS患者剧烈头痛已有2个月,目前出现发热,恶心,说话含糊不清,颈项强直。脑脊液中含淋巴细胞和有荚膜酵母菌。患者上述症状和体征最可能是哪种病原体感染:

A.荚膜组织胞浆菌B.白假丝酵母菌

C.新生隐球菌D.卡氏肺孢菌E.黄曲霉

()20.医院收治了一名中年男性“肺炎”患者,经对症处理好转出院。一个月后,又因“感冒引起肺炎”而入院。查体:体温38.2~39℃间,已持续一周,无明显诱因,乏力,伴有腹泻,后转入传染科治疗。转科不久,医生发现其全身淋巴结肿大,背部出现皮肤卡波氏肉瘤,视力下降,后左眼失明,体重减轻。实验室检查:CD4+T细胞减少,CD4+/CD8+为0.5(正常范围为1.8~2.2)。六个月后患者死亡。病史记载患者生前于5年前被派往非洲工作,有不良性行为史,无输血或静脉吸毒史。请问患者死于什么疾病:

A.肺炎B.白血病C.艾滋病D.肺结核E.梅毒

B1型题(标准配伍题)

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用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与问题关系最密切的答案,某个答案可能被选择一次、多次或不被选择。

21-25题共用备选答案:

A.IgGB.IgAC.IgDD.IgME.IgE

()21.正常情况下血清中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白是:

()22.外分泌液中主要的抗体类别是:

()23.病原微生物感染后最早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是:

()24.可以通过胎盘屏障的免疫球蛋白是:

()25.能够标志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免疫球蛋白是:

26-30题共用备选答案:

A.结核杆菌B.新生隐球菌C.疱疹病毒D.支原体E.朊粒

()26.有较为完整的细胞结构和细胞器、细胞核的微生物是:

()27.基因组只有一种核酸类型的微生物是:

()28.不含核酸、只有蛋白质成分的微生物是:

()29.能在无活细胞的培养基上生长并形成荷包蛋样菌落的是:

()30.能引起慢发病毒感染的病原体是: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0题,计30分)

1.抗体的调理作用

2.TD-Ag

3.免疫耐受

4.BCR

5.L型细菌

6.高压蒸汽灭菌法

7.温和噬菌体

8.接合

9.病毒体

10.隐蔽期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题,计10分)

1.简述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2.简述细菌的生长曲线及其意义。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根据功能的不同,T细胞可以分为哪些亚群?试述这些T细胞亚群的主要功能。

2.请描述霍乱弧菌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关键。

3.请描述HIV感染所致的免疫损害及其损伤CD4+T细胞的机制。

A卷

二、填空题

1、根据螺旋的大小、数目、规则程度和螺旋间距,螺旋体可分为、、

2、鸡胚接种时,用打孔器按先后的顺序打孔,注射病毒后按先后的顺序封口。

答案

1、疏螺旋体、密螺旋体、钩端螺旋体

2、气室、接种点(接种部位)、接种点(接种部位)、气室

B卷

1、肥达试验中使用的四种抗原物质分别是、

、、。

2、吲哚试验是基于有些细菌能够分解的原理进行的。

3、螺旋体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

4、内基小体是在中枢神经细胞内形成的包涵体。

答案

1、伤寒H抗原、伤寒O抗原、甲型副伤寒H抗原、乙型副伤寒H抗原

2、色氨酸

3、镀银染色法

4、狂犬病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ys/139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