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疾病治疗 > 知识篇普及一下生活中的医学常识 >
知识篇普及一下生活中的医学常识
什么是血常规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血常规化验单
血常规化验单里的秘密,其实是因人而异,如果想自己看懂血常规报告,只需要好好学学怎样看血常规化验单,就可以了。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在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的数据是最关键的,也是大家必须认真观察的。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就是携带氧分子,血红蛋白的正常浓度范围在~g/L,如果准妈妈的血红蛋白的浓度大于g/L时,准妈妈有可能出现血液中的含氧量不足或脱水的情况。当血红蛋白和血红细胞同时减少时,准妈妈有可能出现贫血的现象,如果是轻度贫血,那对准妈妈及分娩的影响不大,重度贫血则会有引起早产、低体重儿等不良后果的可能。
温馨提示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主要是判断是否贫血,其判断标准在国内和国外是有区别的。在国内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g/L,低于g/L为轻度贫血,低于80g/L为中度贫血,低于60g/L为重度贫血。而在国外血色素正常值为g/L,低于g/L为轻度贫血。低于90g/L为中度贫血,低于70g/L为重度贫血。
白细胞:白细胞在机体内起着消灭病原体,保卫健康的作用,它的正常值是(4~10]×/L。如果增多可能就会表现为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等,但在孕期是不同的,孕期是可以有一定的上升空间的。白细胞的减少,常表现为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白细胞按百分比分类计数可分5类:
1、中性白细胞:正常为0.5~0.7,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2、淋巴细胞:正常为0.2~0.4,增多时表明可能出现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但减少也不是好兆头,表明中性白细胞增多;
3、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这种细胞增多意味着可能患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4、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这一数据的影响不大;
5、单核细胞:正常为0.01-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白细胞偏高的定义,应该联系中性粒细胞来一起观察。单纯的白细胞偏离没有一个绝对值。如中性粒细胞正常,且没有身体感染炎症的表现,仅白细总数升高有时甚至达20×/L一般也不能说明有什么问题。
血小板:血小板正常值的范围为PLT(~)×/L,如果血小板低于×/L,会影响凝血功能。
血常规检查什么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你的血色素数值、白血球数量、有无潜在感染,以及你是否患有贫血。如果你患有严重的贫血,对于孕妇来说孕期很有可能会出现铁的供给量不足,影响胎儿发育,而且不利于产后恢复。
通过血小板的数值,可以了解你的凝血机能,以及是否有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
红血球的体积(MCV)及脆性检查,有助于发现地中海贫血携带者(这在中国南方比较常见)。
同时还包括血型的检测,如果妻子是O血型(RH阴性),丈夫是A、B或AB血型(RH阳性),则有出现胎儿新生儿溶血的可能。
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血常规复检的重要性
一、为什么要复检?
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原理虽有不同,但它的各种项目的阈值是人设定的,而且是固定的,可是病人血细胞变化是千姿百态,有部分细胞难以识别或认错干扰其它细胞计数,如有核红细胞可影响白细胞计数;细胞碎片、血小板聚集可影响血小板计数等。尤其是白细胞形态学分类与血细胞分析仪的白细胞分类有本质上的不同,三分类仅仅是根据细胞大小来分而己,即使先进的五分类也与形态学也有很大差异,又如中性粒细胞毒性病变、变异淋巴细胞、疟原虫等临床需要的指标无法显示;有的幼稚细胞、有核红细胞也不能区分;各参数之间有时还存在互相干扰。总之,血细胞分析仪的结果仅仅是属于过筛而己,不能完全代替人工镜检。
二、复检内涵尚待统一
有人认为“复检”就是要在镜下重新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而己,这是偏面的。复检内涵应包据:
1.对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的全部结果进行评估,必要时包括原标本重查,或重新用人工复查等。因此血常规手工操作不能丢;
2.进一步验证直方图或散点图的异常发现是否正确,提示复检时应特别注意;
3.血细胞分析仪对红细胞、血小板的内部结构不能进行细微观察和鉴别,如异形红细胞中靶形红细胞、点彩红细胞等,血小板形态的变异和聚集等,都可以在涂片观察中得到证实和发现;
4.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分类尚不能反映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右移、胞内毒性病变等;也不能真正区分变异淋巴细胞、幼稚细胞、有核红细胞等,只有镜下仔细观察和分类才能发现和区分。
所以,复检的范围应该是全面的,并非单纯显微镜下作白细胞分类计数。应该把复检作为全血细胞分析(CBC)一项很重要的质量控制,也是最后一道关。复检是减少差错,避免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复检是向病人负责的具体表现。
血常规指标及正常值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的12次方/L(万-万个/mm3)。
女:3.5~5.0×10的12次方/L(万-万个/mm3)。
新生儿:6.0~7.0×10的12次方/L(万-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男:~g/L(12-16g/dL)。女:~g/L(11-15g/dL)。儿童:~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10的9次方/L(0-00/mm3)。
新生儿:15~20×10的9次方/L(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0.3~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B0.00~0.01(0~1%)
淋巴细胞L0.20~0.40(20%-40%)
单核细胞M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10的9次方/L(5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