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背景
大约年的6月份,已经自学中医十几年了,自认为学的不错,有时帮别人看病,有效性接近十之八九,突然有一天,我想认真的读一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此以前无论是通过读书还是各种语音的讲座,已经反复学习的次数有几十遍了。不过当我仔细学习每一条文字的时候,发现我只能真正理解大约三分之一的内容,其余的三分之二似懂非懂,这让我十分震惊,我知道我要重新学习这些经典了。
我虽然学习过很多家的伤寒与金匮,却偏爱胡希恕与刘渡舟先生的讲解,现在我要做更深入的学习了,为了更为客观的掌握,互相对照,同时我又将曹颖甫与陈慎吾先生的著作作为补充。
随着学习的深入,新的认识不断的产生,在年末,我就有讲自己的理解整理出来的冲动。在年春节,刚好赶上新冠的疫情,不能外出,我便着手准备这个工作。年3月,我从华为公司离职,除了可以更好看护家人,也有充足的时间开始这项工作。
这段时间我看起来是在休息,其实也很辛苦,主要是心累,我必须针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原文做逐字逐句的推敲,很多原来自认为理解的条文,却有新的疑问产生,很多次我都想放下,因为研究到这个程度,已经没人可以帮助我,真的感到无助。回过头看,一种使命感驱使着我熬过了这段日子。
下面说说我参考的主要医家。
1、胡希恕:胡希恕的六经辩证体系是独特而实用的,从这个角度研究伤寒,简单有效。不过让我惊讶的胡希恕先生对条文背后的病机分析,的确见解非凡。胡先生说方证相应是辩证的尖端,所以有人认为胡先生是讲方证对应的,我认为这种认识很肤浅,说胡先生是“谨守病机派”的代表是恰如其分的,我的解读就是在胡希恕先生这种方式基础上的延续。
2、刘渡舟:刘渡舟先生是传统“脏腑经络派”的代表人物,医院校讲解《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基本上采用这种解读方式,这种体系以《内经》《难经》为基础进行解释。
3、陈慎吾:陈慎吾先生也是经方名家,在《伤寒论》的观点上与胡希恕先生类似,所以我认为胡希恕先生的体系应该叫做胡陈体系更为合适,可惜陈慎吾先生的影响不如胡希恕先生,有些被遗忘的感觉。在对《金匮要略》的解读上,介于胡希恕与刘渡舟二者之间。胡希恕、刘渡舟与陈慎吾三位经方大家共事多年,学术观点彼此渗透,对比他们的作品,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4、曹颖甫与姜佐景:我主要采纳了《经方实验录》中姜佐景先生的按语的观点,对于曹氏三书中《伤寒发微》与《金匮发微》偶尔做参照
我讲这次的学习成果,不敢私藏,用文字整理出来,暂定名为《伤寒论合参》与《金匮要略合参》,原因有如下几个:
1.参考了不同医家的作品,主要包括《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陈慎吾伤寒论讲义》,《陈慎吾金匮要略讲义》,《经方实验录》,《伤寒发微》与《金匮发微》
2.《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条文互相参照发明。
3.少数条文结合温病的理论进行阐述
4.用现代生理与病理学解释病机。
在这次成果里,我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逐条解释条文,其中有些例外
1.对于某些医家我非常认同的,直接引用了原文。
2.对于医家的分歧都有道理的,我将不同观点列出来
3.对于各个医家的观点我都不认同的,也会指出问题,并说明自己的观点。
4.对于我认为有更好解释的,我会用自己的解释。
在整理过程中,对病机的解释是详细的,对方剂的解释是简略的,只为了保证完整性而做了必要的介绍,有需要特别指出的内容时,才会详细讲解。所用的语言比较口语化,一是受了胡希恕与刘渡舟先生讲课的影响,二是我个人的文字能力有限,也不想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在以下方面,你会看到不一样的解读
1.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与少阴病的病理机制,这多从心脏机能,血液与津液(体液)关系,胃肠的生理特点等方面阐述。
2.痰湿、黄疸以及瘀血的病理与药理机制。
3.桂枝汤,葛根汤,陷胸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的重新认识。
4.对部分条文解释的修正,如麻黄升麻汤。
现在的材料基本整理完成了,将会陆续发布,供同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