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百宝书血常规中英文对照及临床意

RBC红细胞

Hgb血红蛋白

PCV红细胞压积

MPV平均血小板体积

MCV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Reticulocytes网织红细胞

Leukocytes白血球

Segmentedneutrophils分叶核嗜中性粒细胞

Bandneutrophils杆状嗜中性粒细胞

Lymphocytes淋巴细胞

Monocytes单核细胞

Eosinophils嗜酸性粒细胞

Basophils嗜碱性粒细胞

Platelet血小板

血常规检查的意义:

一、红细胞(RBC)计数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1)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机体长期缺氧,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3)因一时性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吐泻、脱水、烧伤引起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过早等。

二、血红蛋白(Hb)测定意义其增减的意义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相似,但在各种不同类型贫血时,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不一定呈平行关系。如小红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比红细胞数减少更为明显;在大红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血红蛋白减少更为严重。

三、白细胞(WBC)计数意义白细胞增多见于:

⑴急性感染:包括化脓菌感染、杆菌感染引起肾孟肾炎、胆囊炎等,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乙型脑炎等,寄生虫感染引起急性血吸虫病,螺旋体病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等,重度感染时可引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并可出现明显核左移。⑵严重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引起的组织损伤、坏死。⑶数量极度增高时,见于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⑷见于急性失血,尤其是内脏破裂、宫外孕等引起的内出血。⑸见于急性化学药物有机磷中毒,也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引起的代谢性中毒。

白细胞总数减少见于:

⑴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如疟疾等。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抗体导致的白细胞减少。⑷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如苯及其衍生物引起的放射线损伤、化学品中毒,如氯霉素、保泰松、抗癌药等引起的各种反应。⑸其他,如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四、白细胞分类(DC)意义

中性粒细胞(N)总数的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相似。

⒈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见于:⑴过敏性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⑵寄生虫病,如肠道寄生虫钩虫、蛔虫等。⑶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天疱疮、剥脱性皮炎等。⑷急性传染病恢复时,一般在常起病时细胞数减少,当开始恢复时可呈现增多,提示病情好转。⑸某些血液病及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肺癌等。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⑴当肾上皮质功能亢进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⑵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尤其在伤寒、副伤寒、严重烧伤、大手术后。

嗜碱性粒细胞(B)增多见于: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⑵脾切除术后、疫苗预防注射后等。嗜碱性粒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1.淋巴细胞(L)增多见于:⑴初生婴儿、儿童的生理性增多;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可引起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⑶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的恢复期;⑷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淋巴细胞减少大多是相对性减少,或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单核细胞(M)增多见于:⑴某些感染如结核病活动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⑵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瘤、高雪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且可出现原、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特殊临床意义。

五、白细胞的常见形态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包括:⑴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以急性化脓性感染最常见,其他如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出现。⑵核右移,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使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恢复期等。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异常包括:⑴中毒颗粒: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⑵空泡变性: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因粒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所致。⑶核变性,临床意义同空泡变性。⑷棒状小体,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淋巴细胞形态变异根据形态特点分为3型:Ⅰ型(空泡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除以上3型外,尚可有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见于:⑴病毒感染性疾病;⑵某些细菌性感染,原虫、螺旋体感染;⑶某些免疫性疾病、药物过敏等。

六、血小板计数意义血小板减少见于:⑴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⑵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药物损伤;⑶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⑷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输入大量血浆血液受稀释等。血小板增多见于:⑴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可呈反应性增多;⑵骨髓增生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七、血小板学形态检查正常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μm,含嗜天青颗粒。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多数个成簇聚集,若呈单个分散分布提示血小板功能不良。幼稚血小板体积大,胞质蓝色加深。当血小板异常增生时,呈大小不等,形态异常。

《东西部兽医》杂志面向全国兽医师诚挚征稿,与杂志主题相关的先进实用的医学知识,详尽真实的临床病例,我们诚挚的等待您的来稿~(PS:往期杂志在线阅读地址







































北京都有哪些白癜风医院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hl/1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