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杂病论中找寻正确的用药方法

经方一直被称为药少力宏,所谓药少力宏,意思就是古代中医用药味数极少,基本只有六七味,而治病的效果却很明显,称“效如桴鼓”。这个观点,整个中医界是否认同,还比较模糊,大概也只限于经方家中。

经方家,因为一直沿用张仲景的思路在治病,用药当然也继承了医圣用药的方法。而从实践中反馈过来的信息,也在证明经方的确药少力宏。中医本来就派别林立,经方派只是其中之一,让所有中医沿用经方,几乎不可能。中医是门传承性很强的学问,跟了什么派别,投靠了什么样的师傅,一般都继承了什么门派。隔海相望的邻国日本,因为没有什么派别之分,倒是他们把经方继承的更完整。日本国内对中医的认知度达百分之八十多,远比中医老祖宗发源地要高。当我们还在不停地要废除中医,大骂中医不科学的时候,他们已经将经方发扬光大,卖到全世界各地,中药成品市场销售额,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九十六,而中国只是中药原料的最大供应国。

日本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与他们派别单一,完完整整继承经方,有很大的关系。经方药味少,针对性强,“有是证用是方”。日本显然是把经方研透了。国人去日本旅游,排队买中药成品的现象,多少有些疯刺意味。

经方为什么药味少?它的可取之处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现代人病理较古代更为复杂,所以用药也随之复杂,相应的,当然药味也多起来。这个解释,也可以理解为,药味多更适合于现代人的体质。理由似乎无可辩驳,没有谁作过跨度几个世纪的体质变化的研究,不可能穿越时空,去了解一下古人的体质。但仔细琢磨,这其实是个伪命题。人再进化,也没有脱离人变成别的什么异类。人还是哪个人,还是五脏六腑一应具全的人。今天的人得的病,古代照样有,所不同的只是比率上的不同。比如,痰湿型体质,现代人较多,古代可能少一些,因为现代人物质太丰富了。

正本清源,我们还是得从经方里的用药入手。经方用药特点是一药多用。学过中药的人都知道,一味中药,往往身兼数职,具备多种功效。比如黄连,可以清热,可以解毒,可以燥湿。以经方用黄连的规律看,当身体同时又有毒又有湿(湿热)又有热的时候,就恰好用到黄连,而不必再寻找其它的药搭配。假如你把黄连只视为清火的作用,那祛湿你还得去另找祛湿的药,解毒同样得另找,这样的结果,药的味数自然而然就多了起来。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明白,现代中医用药味数多,原因还是识证不明识药不精,假如都像经方中的用药,药数太多反而是累赘。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hl/163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