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基本常识 > 伤寒论2526条,斤斤计较的张仲景 >
伤寒论2526条,斤斤计较的张仲景
25,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服了一遍桂枝汤,不仅表证不解,反而增添了烦闷不安的感觉,有两种可能:一,是药不对症,二,是邪气郁滞太甚,药力不足以祛邪,正邪交争所致。如果是第一种情况,绝对不可以再服桂枝汤。这里说的是第二种情况,发热,汗出,恶风的表证犹在,并无其他热症,仅仅增加了心烦的症状,这时治疗应当先针刺风池、风府,以疏经泄邪,然后再给予桂枝汤就可以痊愈。
从本条来看,针刺法可以弥补药力之不足,仲景此条开辟了针药并用的先河。郝万山老师讲解此条时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他年轻时曾经在天津郊区某农场巡回行医,有一天遇到一个小女孩发高烧,他想给小女孩开汤药,但是天色已晚,地处偏僻,买不到药。正在他犯难时,女孩的父亲看到他随身携带的药箱子里有针灸用的针,就问他为什么不用针刺法。郝老师以前从来没用过针,这次勉为其难,壮着胆子针刺了女孩的大椎穴,没想到不久后,女孩就汗出热退。由此可见,有时单独使用针刺法也可以治病。
倪海厦在讲解这一条时,说是患者服用了桂枝汤后,发热、汗出等基本症状已经消除,仅仅还有头疼的症状,这时就可以针刺风池和风府穴,祛除余邪。听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一声长叹。难道他讲课前不备课吗?这么简单的条文,他又是师承名师的针灸专家,怎么也会讲错?老许已经解读了这么多条文,本条是我对倪海厦抱有最大希望的一条,希望他别再出错,没想到他还是令我失望了。如果真是如他所说,患者仅有余邪残留在风池、风府穴,仲景为什么还要在针刺之后,再给患者服用桂枝汤呢?
26,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发汗,汗不遵法,患者出现大汗出、脉象洪大的证象。太阳中风本是脉浮缓,此时大汗出、脉洪大应该是服用桂枝汤或啜热稀粥过量的结果。仲景的发汗法要求“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流水流漓,病必不除”。患者发热,畏寒,头痛等表证仍然存在的,为病仍在表,仍应给予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此时患者没有烦渴大热的里热证。患者大汗出,仲景还给服用桂枝汤,由此条可以进一步看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主要作用是补充正气,调和营卫。
如果病人发热怕冷,好像发疟疾一样,一天发作二次的,用小发汗法就能治愈,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此条与24条中的“一日两三度发,热多寒少”病机相似,但是要外邪要稍微重些。24条中一日二三度发,热多寒少,是正气较充足,将要自愈的征兆;这条应该是寒热时间相当,仅发作两次,是正气不足,邪气较重,患者还不足矣自愈。
麻黄但是这条又比24条中的“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的症状要轻些,面无热色,身不痒,是表邪没有那么重。这条的病机是患者正气不太虚,但还不足以依靠自身正气祛邪;邪气也不太重,不需要使用大发汗法。所以仲景用桂枝二麻黄一汤给患者发点小汗来治疗,此方比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发汗力量更轻。
倪海厦在讲解这一条时,大汗出,脉洪大的机理根本没讲。他认为患者寒热往来,恶寒是太阳伤寒,发热是太阳中风,患者热多寒少,因此桂枝汤要多用,麻黄汤要少用,所以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这简直是胡扯,热多寒少见于第24条,是自愈的征兆,本条哪里有热多寒少的字样?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都有恶寒发热,怎么能说恶寒是太阳伤寒,发热是太阳中风呢?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去皮)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去节)十六铢,生姜(切)一两六铢,杏仁(去皮尖)十六个,甘草(炙)一两二铢,大枣(擘)五枚。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此方药味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完全相同,只是药量上有所不同。方中的剂量也是宋代林亿等人根据旧本换算出来的剂量。旧本说:取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混合成二升,分二次服。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由此可见,张仲景在遣方用药上是“斤斤计较”,力求用药与患者病机完全合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