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基本常识 > 伤寒论六经欲解时,这么理解才符合临床 >
伤寒论六经欲解时,这么理解才符合临床
关于《伤寒论》六经欲解时,历代医家间有阐发,但多数是围绕着“欲解”进行解释。姜宗瑞老师受张大昌先生指点,“欲解时不能只理解为愈,它是要么就自愈转好,要么就加剧,是这两个意思。”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因为在欲解时病情加重者也有之,它只是一个病情向愈的关键时机。
另外,姜老师指出厥阴病欲解时的关键在丑时,并以不同季节日出方位理解六经欲解时,从侧面印证了古人重阳的思想,给百会很大启发,分享给大家一起学习。
谈六经欲解时
文/姜宗瑞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酉上。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伤寒杂病论》
六经欲解时,或自愈或加剧
关于六经欲解时,从文字上理解,好像就是六经病转好或治愈的时间,实际这样理解是不符合临床的。
最早我跟张大昌师爷时,请教过他,阳明病欲解时是申时,下午3—5点,可为什么很多发烧的病人在下午3点的时候却烧得更高呢?
当时,张大昌先生说,欲解时不能只理解为愈,它是要么就自愈转好,要么就加剧,是这两个意思。
要么在这个时段减轻转好自愈,要么在这个时段加重,这样理解是比较符合临床实际的。
欲解时对临床还是比较有用的,比如病人是少阳病,中午开的小柴胡汤,下午才开始服用,如果病人晚上10点烧还没退,不要害怕,因为按照欲解时的理论,要到第二天早晨的5点、7点甚至10点,他要么在这个时段愈,要么在这个时段会更重。
厥阴病欲解时,关键在丑时
厥阴病的欲解时是丑至卯,因为寅和卯和少阳是有交叉的,所以关键在丑时前后。因为三阴界限本来就不明,按照通俗的就说后半夜,在后半夜这个时段加重或自愈,这是厥阴病的一个表现。
厥阴病的提纲,有一个症状是“心中疼热”,可以认为是胃中发热,这是患者的主诉,也可以理解为烧心。厥阴有很多危重症、死症,我在基层时观察过很多危重患者,很多患者在临终就会出现胃部的烧痛、难受。在我家乡老百姓对这个有个俗称,叫“火烧tang”,“tang”我不知道是糖尿病的“糖”还是胸膛的“膛”,他们说“病人出现火烧tang,人快不行了”。一旦出现这个症状,一般一两天就会死亡。而且这些人往往会死于丑时前后,是符合厥阴病欲解时的。
这里我们说一个西医的病——消化性溃疡,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它也有时间规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大部分在后半夜痛,就是空腹时疼痛,符合厥阴病欲解时的时段,所以很多慢性胃病,尤其是迁延不愈的慢性胃病,可以从厥阴论治。
从六经欲解时,看古人重阳思想
关于六经欲解时,还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我觉得也没有这么复杂。
欲解时,尤其是少阳的欲解时寅卯辰,就是东北、正东和偏东南,它是不同的季节日出的时间。夏至在寅时;秋分在卯时;冬至在辰时,所以寅卯辰就是太阳而出的不同时间。
厥阴的欲解时,只有丑是真正的厥阴,寅卯是跟少阳重叠。如果是冬天,太阳出的比较晚,寅卯都是黑夜,都还没有见太阳,所以这是厥阴的寅卯;如果是夏至,只有丑才是真正的阴,寅卯就已经出太阳了,所以这边有个交叉。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那太阴欲解时和阳明的欲解时也存在交叉。可是在《伤寒论》中阳明和太阴没有出现交叉,也就是说《伤寒论》中阳占的多,它是以夏天来立论的,如果是冬天的话,反而是阴多阳少。
所以,这也能反映古人重阳的思想,阳占九个时辰,纯阴是三个时辰,这么分的话,其实是很明显的贵阳贱阴的思想。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中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