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基本常识 > 猪副伤寒的症状图片,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有 >
猪副伤寒的症状图片,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有
猪副伤寒的潜伏期由2天至数周不等,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1.急性型(败血型)多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体温突然升高至41~42°C,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后期有下痢,呼吸困难,耳根、后躯和腹下部皮肤有紫红色斑点,有时在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死亡,但多数病程2~4天,病死率很高。
2.慢性型(结肠炎型)与肠型猪瘟的临诊表现相类似,是本病临诊上多见的类型。病猪体温升高至40.5~4L5°C,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寒战,常堆叠在一起,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被黏着,少数出现角膜混浊,严重者发展为溃疡,甚至眼球被腐蚀。病初便秘后下痢,粪便恶臭,淡黄色或灰绿色,混有血液、坏死组织碎片或纤维絮片。有时排几天干粪后又下痢,可以反复多次。因为下痢、失水,很快消痩。有的病猪在病的中、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尤其是腹部皮肤,有时可见绿豆大、干涸的浆性覆盖物,揭开见浅表溃疡。有的病猪发生咳嗽。病程常拖延2~3周或更长,最后衰竭死亡。病死率25%~50%。有时病猪症状逐渐减轻,状似恢复,但以后生长发育不良或经短期又行复发。
有时猪群发生所谓潜伏性“副伤寒”,小猪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污秽,体质较弱,偶有下痢,体温和食欲变化不大。一部分病猪发展到一定时期突然症状恶化而引起死亡。
猪副伤寒的病理变化
急性型病死猪的头部、耳朵及腹部等处皮肤出现大面积蓝紫斑,各内脏器官具有一般败血症的共同变化。全身浆膜和黏膜及各内脏有不同程度的点状出血,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和内脏淋巴结肿大,呈浆液状炎症与出血。心包、心内外膜有小点状出血,有时见浆液性纤维素性心包炎。脾肿大,被膜偶有散在的小点状出血。肾脏皮质部苍白,偶见细小出血点或斑点状出血,肾盂、尿道及膀胱黏膜常有出血点。肝脏肿大、淤血,被膜有时有出血点;很多病例可见肝内有许多针尖至粟粒大小的黄灰色坏死灶和灰白色副伤寒结节。肺脏多半表现淤血及水肿,气管内有白色泡沫,小叶间质增宽且积有水肿液,肺的尖叶、心叶、膈叶的前下部常有小叶性肺炎灶,极重病例伴发有纤维性肺炎。部分病例有脑膜脑脊髓炎,病变主要是血管炎,脑膜和脑实质有出血斑点,脑实质的病变为弥漫性肉芽肿性脑炎,偶有脑软化,少数病例还见微小脓肿,病灶可见病菌栓子。胃黏膜严重淤血、梗死而呈黑色,病期超过1周时,黏膜内浅表性糜烂。肠道一般有卡他性肠炎,严重者有出血性肠炎,肠壁淋巴小结普遍增大,并常出现坏死和小溃疡。
2.慢性型尸体极度消瘦,腹部及末梢部位皮肤出现紫斑,胸腹下与腿内侧皮肤上常有豌豆大或黄豆大的暗红色、黑褐色痘样皮疹,特征性病变主要在大肠、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
后段回肠及各段大肠发生固膜性炎症。局灶性病变是肠壁淋巴组织坏死发展起来的。集合淋巴小结与孤立淋巴小结明显增大,突出于黏膜表面,随后其中央发生坏死,并逐渐向深部与周围扩展,同时布纤维素性渗出,且与坏死肠黏膜凝结为糠麸样的假膜,这种固膜性痂块因混杂肠内容物及胆汁而显污秽的黄绿色。坏死向深层发展波及肌层和浆膜层时,可引起纤维素性腹膜炎。少数病灶的坏死性痂块在坏死区周围发生分界性炎症和脓性溶解,随后腐离而脱落,遗留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继之溃疡愈合而成疤痕。
肠系膜淋巴结、咽后淋巴结、肝门淋巴结等明显增大,切面呈灰由色脑髓样(脑髓样增生),并散在灰黄色坏死灶,有时形成有大块的干酪样坏死物。扁桃体多数病例表现肿胀、潮红,隐窝内充满黄灰色坏死物,间或有溃疡。肝脏呈不同程度的瘀血、变性,肝实质内有许多针尖大至粟粒大的灰红色、灰白色病灶,从表面及切面观察时,可见一个肝小叶内有几个小病灶。肺的心叶、尖叶、膈叶前下部常有卡他性肺炎病灶,如继发巴氏杆菌或化脓细胞感染则发展为肝变区或化脓灶。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采取病猪的粪、尿或肝、脾、肾、肠系膜淋巴结,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流产病猪子宫分泌物等做涂片镜检或分离培养鉴定。鉴别诊断应注意慢性猪瘟大肠的纽扣状溃疡与副伤寒肠溃疡非常相似,但其数量较少,呈典型轮层状隆起,中央凹陷,而且肠系膜淋巴结不呈脑髓样增生。肝脏内也无小灶状坏死和副伤寒结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