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猪丹毒诊断图谱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是: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表现非化脓性关节炎、皮肤坏死和疣性心内膜炎。
病原特性猪丹毒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细长的小杆菌,不形成芽孢和荚膜,不能运动。急性病例的细菌常单在、成对或成丛状排列(图1);在慢性病猪的心内膜疣状物内,多呈长丝状(图2)。本菌的血清型很复杂,目前发现的已有29个之多,不同血清型的抗原结构、免疫原性和致病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图1革兰氏阳性的猪丹毒杆菌
图2心内膜疣状物内的猪丹毒杆菌
典型症状急性型以败血症为特点,病猪的皮肤上出现指压退色的红斑(图3)。亚急性型则是疹块,在胸、腹、背、肩及四肢外侧出现大小不等的疹块(图4);疹块的色泽先呈淡红,后变为紫红,
图3急性型的皮肤红斑
图4亚急性型皮肤疹块
以至黑紫色(图5);形状为方形、菱形(图6)或圆形,坚实,稍凸于皮肤表面;数量多少不定,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以后中央坏死,形成痂皮(图7)。
图5亚急性型的紫色疹块
图6亚急性型的菱形疹块
图7亚急性型皮肤结痂
慢性型主要有三种病变:一是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既可单独发生(图8),也可多个关节同时发生(图9),剖检时常见关节周围的组织增生,形成增生性关节炎(图10);
图8浆液性纤维素性跗关节炎图9四肢多发性关节炎
图10增生性髋关节炎
二是疣性心内膜炎,临床听诊时可闻及明显的心脏杂音,剖开心脏常在二尖瓣见大量赘生物(图11);三是皮肤坏死,即皮肤弥漫性瘀血、出血,可先从肩背部(图12)和臀部(图13)开始,疹块部的小血管如果发生栓塞时,则疹块部的皮肤坏死,发生干性坏疽,并从体表脱落(图14)。
图11疣性心内膜炎
图12肩背皮肤坏死脱落
图13臀后部皮肤坏死脱落
图14疹块皮肤坏死脱落
诊断要点根据临床症状、流行情况和病理特点,结合疗效,一般可以确诊。但在流行初期,往往呈急性经过,无特征性症状,则需做细菌检查。
对急性型应采取肾、脾为病料,对亚急性型在生前采取疹块部的渗出液,对慢性型采取心内膜组织和病变关节的关节液,涂片后革兰氏染色法染色镜检。也可进行免疫荧光试验和血清凝集试验。
防治措施猪丹毒杆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若在发病后24~36小时内治疗,有显著疗效;对急性型最好首先按每千克体重1万国际单位静脉注射,同时肌内注射常规剂量的青霉素,每天肌内注射2次,直至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后2天。不宜停药过早,以防病情复发或转为慢性。
在使用青霉素的同时配合高免血清效果更好。其方法是:首次可用高免血清稀释青霉素,以获得疗效;以后可单独用青霉素或血清维持治疗2~3次。高免血清每天注射1次,直到体温、食欲恢复正常为止。
目前用于防治本病的疫苗有弱毒苗和灭活苗两大类。每年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是防治本病的好办法。实践证明,注射氢氧化铝甲醛灭活疫苗安全可靠,使用方便。使用时先用20%铝胶生理盐水稀释后,给体重在10千克以上的断奶仔猪肌内注射5毫升,免疫期为6个月;如给未断奶猪首免,则应注射3毫升,间隔1个月后再注射3毫升。两次免疫后,免疫期可达9~12个月。
若发生猪丹毒,应立即对病猪隔离治疗,死猪深埋或烧毁,与病猪同群的未发病猪用青霉素进行药物预防,待疫情扑灭后注射疫苗,巩固防疫效果。
注意事项诊断本病时应与猪瘟、猪链球菌病、最急性猪肺疫、急性猪副伤寒等病相鉴别。猪瘟多呈流行性发生,发病急,病死率极高,病猪的皮肤上有较多的出血点,指压不退色,青霉素治疗无效。
败血性链球菌病与急性猪丹毒极相似,用病料触片或心血涂片可检出长短不一呈链状排列的链球菌。最急性猪肺疫的咽喉部急性肿胀,呼吸困难,口鼻流泡沫样分泌物,但皮肤上无红斑形成。用病料触片做革兰氏染色,见革兰氏阴性椭圆形两端浓染的小杆菌。
急性猪副伤寒多发生于2~4月龄猪,病猪先便秘后下痢,胸腹部皮肤呈蓝紫色。死后剖检见肝脏有小点状坏死灶,大肠壁的淋巴小结肿大或在相应部位的肠黏膜上形成溃疡。
转自好兽医学堂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清?赵廉《医门补要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