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温病的病机你了解多少

《伤寒论》认为温病是由于皮肤感受器受到寒邪,反射性地引起调温以及血管运动中枢的失调,从而导致温病的发生。《瘟疫论》认为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感染的,所以说:“伤寒之邪,自豪窍而入,伏于脉络,从表入里,故其传经有六,自阳至阴,以次而深。瘟疫之邪,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或表或里各自为病。”吴又可认为:“天有常气和戾气,当戾气来时,只要具备了发病条件的人,触而即发为病”。

但是在临床过程中,是随着机体的强弱而有轻重不同的表现。所以说:“温病邪从中道,或浅或深,视人体各经之强弱而异”。瘟疫之邪侵入人体之后,最容易引起病变的是肺。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心包受邪的侵袭,表现的症状是神昏,谵语,舌塞等大脑的病变证象,这是说病毒通过呼吸系统,进而深入到中枢神经系统,很显然,叶天士考虑病变的发展过程,是全身性的,最后才到达中枢神经系统,这完全是正确的。

吴鞠通引《内经》说:“因于暑汗,烦则喘咳,静则多言,暑中有火,性急而疏,故令人自汗,火与心同气相求,故善烦。燥金之下,火气承之。”“尺肤热盛,脉盛躁者,温病也”。他所说的暑,汗,燥,火,按现代医学知识来看,不难理解,当空气中的湿度小到一定的限度以下,是不可能适应机体的生理需要的,同时机体因散热而损失大量的水分和盐类,就形成了机体内部的燥气,这样内燥和外燥互相作用,当然使得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必然会引起血液循环的障碍,高热因而产生。所以他又说:“燥气能化火,燥淫传入,脉短而穑”。

总观上述,中国医学对于温病的发病机制,不外乎温邪,戾气等,再加上机体抵抗力的强弱,而决定疾病的发生,这样来考虑温病的发病机制,是完全合乎现代病理学观点的,只不过由于时代,以及治疗工具的限制,当时不能看到微生物的形态,因而用戾气来说明它。可是对于外部因素决定于内部因素的认识,是非常深入了解的,所以中医学中有:“正在于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国古人,在各种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他们把病毒与机体的抗争,用正气与邪气相搏来说明,这些具有实际意义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也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dzz/159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