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鉴鸽三误区

鉴鸽是爱鸽者在长期与鸽子打交道的过程中所练就的一种难以言说的技能。而且就探索这方面来说,本身就是无止境的,所以对于很多鉴鸽技巧我们可以学习交流,却无法生搬硬套。

  许多鉴鸽理论都是相对的,不一定就是绝对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对所吸收的知识做一个自我消化,否则就很容易陷入误区。总结出了鉴鸽的三大误区,在此整理出来,仅供交流参考!

  误区一:一叶障目。鉴鸽人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清思路、分清纲目。首先要把握整体,也就是聪明与美丽并存。聪明是内质,美丽是外表,聪明依美丽而表象,美丽依聪明而行为,二者互为依托,不可或缺。

  其次再作出系谱、体型、羽翼、眼志等分部鉴赏,这个层面的观察要始终与整体相照应。这就像鸽子的定向一样,把持住巢穴位置。

  再次对分项目进行深入、详细的考究。如短粗的颈部必须自然地连接头与背,关节灵活而无凹凸。同时观察与其有必然联系的腿脚是否同属短粗型,如若是长腿,则作出定论:整体协调不够,体型不完善。

  如果通过了上述三层关,才会去选择锦毛、白爪玉咀、一字尾。否则单单求奇,显然是舍本求源,本末倒置。

  误区二:漫无天际。鉴鸽人要把握住鉴鸽的目标、指数、用途。是种用或赛用,是长、中、远哪个赛距,甚至要了解目标鸽的简历。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其外部(体型结构)的差异,更关乎其内质(生活习性)的表露。

  赛鸽的杂交优势已为多数人接受,近亲保种的方法亦为多数人认同,杂交鸽的体力总是会优于近亲鸽,二者在鉴别体质方面不可同日而语。短程快速鸽与长距耐力鸽的平衡标准是不难看出的,如果拿“一字尾”去衡量短距快速鸽,那得到的结论极有可能是:发育不良造成的尾羽变形,而对于中距离鸽则属上品,对于长距离鸽来说则是必备。

  习性与聪慧度息息相关,就亲和力来说,远程鸽不如近距鸽,而应变能力恰恰相反。

  误区三:张冠李戴。鉴鸽人要认清鸽子的家族性和地域性特点,不可武断地用一把尺子和一杆秤度量不同的鸽,更不能用一个品系的特点,去否决另一个品系的特色。

  如詹森鸽上手后能感觉到心脏如发动机一样地震颤,这是该品系独特的快速特征之一,而这种征状如果出现在凡王路易鸽系的体内,多数是疾病引发的痉挛。同理,不要把克拉克鸽系的园顶“寿星头”(为品评高分头型),强加给戴扶连特系的铅笔头型上。

  此外,一个品系的体格大小、骨架粗细、羽装浓淡等等,均与初祖鸽相拟,就同一个家族中的不同品系也不尽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全体各部位极佳的协调一致,这决定了快速归巢的内在品质。

幼鸽秋赛前的管理和训放一年一度的秋赛即将来临,如何做好幼鸽赛前的日常管理和科学训放等方面的工作十分重要

一、幼鸽健康最重要

随着春季幼鸽的繁育结束,当务之急是注射疫苗,现今用于预防信鸽疾病的疫苗品牌很多,作用也各有不同,这就需要根据本地区多发及易感疫情、个人的经验和经济等情况进行选购。幼鸽的防疫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为随着幼鸽训练力度的加大,体质弱的鸽子容易感染疫病,其病源是由于参加春赛的同棚鸽在运输中交叉传染所致(外出参赛的信鸽将其携带病毒传染给幼鸽),病毒传播速度非常快,而注射过疫苗的鸽子,就能具有免疫力。

夏季入伏以后,天气闷热潮湿,蚊虫就会大量滋生,蚊虫是造成幼鸽感染鸽痘的主要传播途径,在预防上应保持鸽舍通风干燥,同时每周必须对鸽舍实施两次“敌百虫”的喷雾杀虫。“敌百虫”是一种无色无味粉剂杀虫药,只要剂量按说明比例配比,不会对幼鸽产生毒性影响。还有一种方法,坚持每周用盐水让幼鸽洗浴,因蚊虫对鸽体残留盐份较为敏感,可有效地预防蚊虫对幼鸽裸露部位的叮咬,由此起到了辅助保护作用,而且非常安全环保。当然幼鸽易患的各种疾病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卫生防疫上多下功夫。副伤寒和鸽痘是涉及较多的也是最伤脑筋的疾病,秋天是副伤寒的多发季节,鸽痘以幼鸽发病率最高,它们传播迅速,传染时防不胜防,鸽友们要引起足够重视。

还要注意一点,病鸽如果康复得不好最好放弃,不要留棚勉强参赛,一般是没希望取得好成绩的。尤其是准备参加公棚赛的信鸽,身体素质一定要好,抗病能力强的鸽子才有优势,因为公棚的鸽子来自四面八方,很容易交叉感染。还要记住一句老话:“是药三分毒”。尽量少给鸽子喂药物,防疫药也一样。如果幼鸽的体质差就不要用来做选手鸽。

二、饲料投放有窍门

在平时饲料的投放上,要根据幼鸽的生长发育所需加以安排,最好还是以每天早晚各喂一次为好,出于实战考虑,首先应锻炼幼鸽能吃粗料的习惯,这样可使幼鸽在较短时间内吃得快、吃得饱,为幼鸽适应赛笼中的快速进食做准备。有的鸽友采取先投喂40%的玉米,待幼鸽一哄而上抢食干净后,再投放近60%的细杂粮,吃剩的饲料坚决清除。这样哨声一响,群鸽受条件反射影响争抢踊跃,不但锻炼了幼鸽吃粗粮的进食速度,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幼鸽营养均衡,保证了幼鸽的良好体质。

如果是成年鸽和幼鸽在鸽笼中混养,还要增加饲料投放的次数。养鸽家谢炳曾经说过,幼鸽最好一天喂三到四次,因为每次在加料的时候,大鸽子马上会抢吃,等它吃过后,小鸽子才能吃到。所以,这种情况需要考虑进去。此外在饲料中可适当多放一点保健砂,以便满足幼鸽在成长发育中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保健砂要换用不同品牌的产品,因为各家厂商都有自己的配比,矿物质成分有差别,用不同的品牌会使微量元素平衡一点,这样对幼鸽是有好处的。

总之,幼鸽的喂养既要从营养的全面性考虑,又要从培养“食性”等角度着手,使它增强体质,能够适应高速飞行。

三、重视上房训练

首先应从培养幼鸽降落自家棚顶的习惯做起。这是一项基本功训练,一定要重视,否则会影响其它的训练效果,甚至比赛的成绩。最好是让幼鸽最初就养成自然起飞降落的习惯,幼鸽上房一周后就要自己试飞,试飞的幼鸽一般不盲目跟随鸽群飞翔(受到惊吓的除外),往往凭借自身能力做短时间环绕鸽舍飞行,自然起飞的幼鸽很少有栖落其他地方的毛病,经过这样几次起飞降落的训练以后,幼鸽就会把自家棚顶当做它唯一的降落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日后基本上不会改变。

有些鸽友训鸽心切,对上房没几天的幼鸽,采取惊吓的手段增加家飞强度,导致惊飞的幼鸽飞落至附近的建筑物上,反复几次以后,幼鸽便会养成乱停乱落的坏习惯,这是幼鸽上房训练的大忌!这里有一个窍门:在幼鸽家飞初期,可以采取傍晚时训放,这时同棚的成鸽都不习惯停栖他处,而是绕舍疾速飞翔,幼鸽此时飞出会受其影响,致使它跟随鸽群降落自家棚顶,总之要根据比赛的特点,培养它以最快的速度进笼,一秒钟都不要耽搁。幼鸽的好习惯养成了,无论对眼前的训练还是日后的比赛,都会收益无穷。

四、家飞训练的三个步骤

1、正常家飞两周左右的幼鸽,最好实施一次一公里或两公里的近距离训放,从小就开发锻炼它的定向能力,练就它的飞翔胆识。对上房飞翔不久的幼鸽来说一二公里已不算短,它们往往要用一二个小时才能够返回。通过这一距离的训放,促使幼鸽养成为归巢而飞翔的习惯,这项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2、对家飞接近两个月的幼鸽,应坚持每周进行一次30至50公里的训放,要大胆实施单只训放。这种距离一般不会飞失,而单只放飞就是要增加幼鸽的阅历,提高幼鸽对野外环境的认识,锻炼它独立归巢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下一步远距离强化训练打基础。经常进行三五十公里训放的幼鸽,家飞时间明显延长,鸽队一飞离棚顶便不见了踪影,往往一个多小时后才会飞回,这样幼鸽的飞翔能力会得到明显增强。

3、从赛前一个月开始,就应着手进行幼鸽的强化训练。所谓强化训练就是每周至少要搞两次百公里训放。具体实施办法是,前两次的百公里训放是群放,这样不但减轻了幼鸽的心理压力,而且相应减少了初次飞翔百公里的飞失率。在经过两次群放后,必须进行单只训放,不要担心飞失,飞丢的是应该被淘汰的。随着训放次数的增多,幼鸽归巢速度会一次比一次快。通过强化训练后的幼鸽,无论从体质、神态、眼砂等方面都会有变化,其表现为野性大、机警度高、飞翔欲望更强。此外,沙尘天、阴雨天、薄雾天也有必要训放,但距离最好不要超过50公里,这样幼鸽会适应恶劣的气候,这是实战的需要。尤其是远程比赛,天气变化难以预料,所以幼鸽应该适应多样化的天气条件。

五、赛笼适应训练

因为缺少实际的锻炼,幼鸽在首次参加比赛时,有可能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情况,包括环境改变的应激反应。低强度的自然应激反应,大多数信鸽都可以适应,但过度应激反应会对信鸽产生不良的影响。为了在减少集鸽、运鸽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可以在比赛前对幼鸽进行适当的笼中适应性训练。具体做法是,将幼鸽装到与赛鸽车结构相似的鸽笼中,投放饲料和清水,使其逐渐适应在狭小的鸽笼中的生存。这样以后进入赛鸽车上路,可以较快适应笼中的环境,有利于提高竞翔的成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dzz/140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