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十四經穴主治病症之修訂

按:董師董師年編著出版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一書自序裡,曾言及為何做此十四經主治病症之修訂,董師曰:「景昌臨床治病,固以祖傳針術為要旨,然對『十四經』各穴之治效亦曾研究而比較之,經臨床驗證,一般『十四經穴學』中所列各穴之主治病症,有未盡者,亦有效微者,特將有關穴位經驗景昌驗證確定其主治之病症,按實修訂附載於后,提供同道參考,亦期拋磚引玉也。

1.雲門、中府——用三棱針治喉痧。喉痧為肺胃蘊熱以致咽喉暴痛熱腐,且兼痧症者。而中府為肺之募穴可清宣上焦,疏調肺氣,雲門則可治氣癭上氣胸滿。二穴以三棱針出血,不但於喉痧有效,兼為治療氣管炎及喘息的特效穴。

2.天府——治心經之坐骨神經痛(配俠白)。俠白穴對神經性心悸亢進症及肋間神經痛有卓效,再加天府為其倒馬針,則可治心經之坐骨神經痛。

3.尺澤、孔最——治肺經之氣喘。尺澤為肺經之合水穴,肺氣由此進入內臟而具調肺氣之功,凡肺經實熱皆可瀉之,即具泄肺火、降逆氣、清上焦熱之性能。再配以為肺經郤穴之孔最,其潤肺、清熱、解表之效,兩相參合,於氣喘之證,大有裨益。如再加配曲池、合谷二穴,功效更彰。

4.列缺、魚際——治全身之骨痛酸麻。列缺為別走大腸之絡穴,與任脈、照海有一定之關係,且與腎經相關連,能逐水利氣。魚際能清熱利氣,故行胃中濕熱出循陽道,針時列缺宜透太淵,魚際宜透勞宮,則全身之骨痛酸麻有立已之功。

5.少商——用三棱針治鼻衄,三歲前之小兒用手輕捏此穴五分鐘即止,不須用針。少商為肺氣開出之井穴,點刺出血,有消炎、退熱、收縮腦部血管的效用,故可用治鼻衄。又李文憲常以此穴主治暑氣及喉科諸病甚效。

1.扶突、天鼎——用三棱針治喉炎。扶突對咳逆喘息,喉中如水雞聲,咽喉不利,暴喑氣梗咳多唾有效。天鼎則治失音、喉痹咽腫。用針時,循二穴之青筋處出血,立可消炎,喉炎立效。臨床上扁挑腺炎及喉頭炎,皆有效驗。

2.溫溜、下廉——治腳痛(單用)及坐骨神經痛。溫溜為大腸經之郤穴,能清邪熱、通氣血,輔以下廉治痹之功,於腳痛時針健側之溫溜、下廉。坐骨神經痛,則兩手並取之。

3.合谷、曲池——治頭痛(雙用)。二穴用治頭面耳目口鼻諸疾之功效,為眾所周知者。

4.合谷——用治腹部痛。合谷為增強自然治癒力之原穴,能通降腸胃,升清降濁,故可治腹痛。

5.臂臑——治高血壓之頭暈(雙用)及腳痛(單用)。臂臑有疏通經絡,止痛鎮痛之作用,故其雙用、單用可治高壓高之頭暈及腳痛的症狀。(單用時針健側)

6.手三里——治手麻。本穴有消炎之效,可減低各部神經痛,疏通病灶血行。臨床時,其酸麻脹之感應可擴散至前臂,故治手麻。

1.巨髎——針下三分治腰痛(雙用)及臉面麻痹。巨髎為手足陽明陽蹺脈之會,向治顏面神經痛及麻痹,而景師又獨創針下三分治腰痛,以宏本穴之效用。

2.頰車,地倉——治口眼歪斜;頰車針向地倉,地倉針向頰車。歷來各家皆以此二穴為治口眼歪斜之特效穴,唯宜注意針法,庶能立收療效。又二穴收效有限時,可於患側口內青筋緊硬處以三棱針出血。

3.大迎、人迎、氣舍——用三棱針治喉炎。大迎開關通絡.祛風調氣;人迎清熱平喘,氣舍疏氣降逆。臨床時,於斯三穴及天鼎、扶突二穴之青筋處出血,並治喉炎。

4.缺盆、氣戶、庫房——用三棱針治喉痧。三穴以三棱針出血,有疏散喉頭蘊熱之功.故可治喉痧。

5.缺盆、氣戶、庫房、屋翳——治乾霍亂。上三穴再配以善疏風止痛之屋翳,仍以三棱針出血,則乾霍亂可立止。

6.外陵——開氣、治肚脹。外陵當臍下一寸旁開二寸處,善治心如懸饑,引臍腹痛。

7.髀關——治感冒。脾關疏風散寒,用治感冒須加倒馬針,而以拔火罐施術,收效更偉。

8.伏兔——治心跳、心臟病。本穴為脈絡之會,與血液循環有關、系調整心臟及血液病變之要穴。故可治心跳、心臟病。施術時宜加倒馬針。

9.足三里——補氣、止汗。本穴為合穴,為土中真土,胃之樞紐,培後天精氣之根本,能降上逆之濁氣,升下陷之清氣,故能補氣、止汗。

10.足三里、承山——治轉筋霍亂、抽筋。足三里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與膀胱經承山穴之舒筋涼血相配合,治轉筋霍亂、抽筋之症,自有針下回春之效。

11.上巨虛、條口、下巨虛——用左腿三穴,治骨頭凹陷,眼睛神經萎縮。此三穴所以培後天之氣以救先天之腎水也。乃景師之匠心獨運也。

12.陷谷——治腹部脹痛。《百證賦》云:“腹內腸鳴,下脘陷谷可平。”蓋如是也。

13.犢鼻——用三棱針治唇生瘡。犢鼻有通經活絡、疏風散寒、消腫止痛之功。一般皆以治膝關節之主穴。而景師獨以三棱針治唇生瘡,實有奪造化之功之神妙也。

1.大都、太白——治子宮瘤、小腹脹。大都健脾和中,太白調氣機、助運化,二穴互為倒馬,於子宮瘤、小腹脹之證,有相當之療效。

2.公孫——治傷寒、腰痛。公孫為別走胃經之絡穴,與奇穴之火菊穴相符,可治傷寒腰痛。至其功效之大用,參考楊維傑之《針灸經穴學》—頁即知。

3.三陰交——治淋病、陽萎、早泄、遺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頭暈、手麻、糖尿病、蛋白尿、小便出血、腎臟炎。本穴為肝、腎、脾三經之交會,穴性為補脾土、助運化、通氣滯、疏下焦、調血室精宮、祛經絡風濕。能於補脾之中,兼能補腎陽而養肝血,具氣血兩補之功。故歷來針灸家皆重視本穴,蓋所見略同。

4.地機、漏谷、三陰交——治臉面神經麻痹。三穴合用,有排泄瘀血之功,而補脾土亦所以治臉面神經麻痹也。或以足三里、條口施術,亦有效焉。

5.血海——治小兒發驚風,小兒夜哭,嬰兒只以手揉3至5分鐘可也。血海有疏泄脾經濕熱之功,以治小兒驚風及夜哭,誠有效驗。

6.陰陵泉——胃酸過多、反胃(倒食症)、腎臟炎、糖尿病、尿蛋白、頭暈眼花、腰酸背疼、眉棱骨疼。本穴能清化濕熱,通利中、下二焦,因之有清理脾熱,宣泄水液,行痹鎮痛及通利小便之功。配合足三里,出針後可以便泄如注;配合奇穴之腎關治胃酸過多,反胃等。配合復溜或三陰交可治腎臟炎、糖尿病、尿蛋白,反胃等,單用可治眉棱骨疼。

7.箕門——肝病、肝硬化、肝腫大。《素問?刺禁論》:刺陰股中大脈,出血不止死。後世遂以箕門為禁針穴,莫敢試之。唯近人承澹安氏主針三分至五分,不可過深。然承氏亦過於拘束者,遂使箕門治肝之療效淹沒無聞。景師直以“刺禁”者為示人手法所當慎之者,非即“禁刺”。遂主下針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或上下再加倒馬針,因之治癒肝病患者亦多矣。

8.衝門、府舍——治子宮瘤、風濕性心臟病、全身無力。由各家載述,二穴為下焦病變之要穴,而景師以治上述各症,有意者可試之。

9.周榮、胸鄉、天溪——用三棱針出黑血治支氣管炎吐黃痰。此又景師善用三棱針之一證明也。臨床上確有相當之效驗。

1.通里——治心經之大腿後坐骨神經痛。本穴為別走小腸之絡穴,有鎮靜安神、調心氣的作用。因之對心火,腎陽虛弱的坐骨神經痛頗具效果。

2.少府——暈針之解穴,及紮後之上身發麻(左麻用右右麻用左穴)。景師有感於暈針及扎後之上身發麻,與心經有一定之關遂以有寧心調神性能之少府為手解穴。

1.前谷、後溪——治心經之頭暈、耳鳴。後溪為心經之俞土穴,能清神志、祛內熱、通督脈、固表分,故有清熱、祛風、醒腦、開鬱、鎮痛之功,以後溪為主穴,前谷為倒馬,正以治心經之頭暈、耳鳴。

2.肩貞、臑俞——治肺經之坐骨神經痛。據各家載述,二穴為治肩凝、肩胛痛之主穴,景師由“金火制化”,“以陽治陰”悟入,以治肺經之坐骨神經痛。

3.腕骨——治眼痛。為小腸經之原穴。疏太陽經邪而清小腸實熱,即具清熱、發汗、散瘀、化濕之功,而於眼科可治白膜翳及目出冷淚生翳等之眼痛症。

4.肩外俞、曲垣——治小腿外側痛。據各家之載述,二穴為治肩胛痛之要穴,而景師以之治小腿外側痛,乃“下病上取”原則之治療法。

1.通天、承光、五處——治手發抖、半身不遂。通天可治口喎項強頭暈,承光可醫口喎眼斜,再加以有宜泄風熱效用之五處,三穴合用,對腦部神經受損所致之手發抖、半身不遂等症,有一定之刺激療效。

2.神堂、膏肓、魄戶、附分、心俞、厥陰俞、肺俞、風門、大抒——用三棱針治血壓高、重感冒。放血所以刺激淺層皮層神經,而發生疏導作用也。而效果相當滿意也。

3.膏肓——用三棱針治膝蓋關節炎。一般取穴治膝蓋關節炎效果不佳時,取膏肓及神堂、譩禧三穴(即奇穴之三金穴),以三棱針於患側出血,再針奇穴之肩中穴或楊維傑善用之內關穴,則鮮有不立覺舒適者。

4.神堂、膏肓、魄戶——治鼻炎、耳鳴、羊狗瘋。三穴皆能宣通肺氣.益氣補虛,尤其膏肓一穴、尤宜於慢性病之治療,故合用有上述之效果。

5.三焦俞、腎俞——治脊椎骨彎曲。對腰部脊椎骨彎曲,淺刺2-3分,共4針,數日內必收良效。

6.秩邊、承扶——治扁桃腺瘤、扁桃腺癌。二穴皆具舒筋活絡之效,其治扁桃腺瘤之療效,已經臨床實驗證明有效,至於扁桃腺癌,因無臨床報告,故可暫時保留。

7.承山、承筋——治肩背痛。二穴對肩背凝重之證甚效,尤以三棱針出血更佳。

8.跗揚——治脊椎骨痛、脖頸痛。《外臺》謂跗揚能治”痰厥、風頭重眩”,故於治膀胱經產生之脊椎骨痛及脖頸痛,皆有作用。

9.心俞、督俞——治脊椎骨突出。二穴對五、六椎間之脊椎骨突出症,有相當好之治療效果,l次4針,留針3刻鐘,即有意想不到之效果,盍不試之?

1.俞府、彧中——治喉痧。二穴合雲門、中府,以三棱針出黑血,可治喉痧。

2.幽門、通谷——治眼痛。二穴合用,對目赤痛由內眥開始之證,深具療效。

3.太溪、水泉——治眼皮不能張開。二穴可去濕熱,補土所以去濕,故對於濕熱所致之眼皮不能張開症有效。

4.水泉——治脖頸痛、手麻。水泉能通調氣血,脖頸痛及手麻等氣血不暢之症,具可下取水泉一針以收大效。

1.大陵、內關、間使——治心經之坐骨神經痛,大腿後正中央痛。以心包絡經絡穴之內關為主穴,大陵、間使倒馬,於心經方面的病變皆具療效,而不止於心經之坐骨神經痛及大腿後正中央痛,尤對胸悶、心痛症有特效。

2.中衝、少商(肺經)——用三棱針治喉痛。二穴清熱涼血,三棱針出血後,疏解炎灶,喉痛立已。

3.曲澤——治拇指痛。本穴針時,局部麻脹可放射至手指,而於拇指痛特具良效。4.內關、間使——能提脈。提脈者,所以能振奮血管之神經,以促進血行也。故於心臟衰弱所引起之血液循環不良而致之各種疼痛,皆可治之。

1.臑會——治血壓高之頭暈。臑會為手少陽陽維之會,能清利頭目,故治上症。

2.消濼——治脊椎骨彎曲、脊椎骨痛、手腳痛。各家載述消濼可治寒熱骨痛,故於火旺反克寒水所引起之脊椎骨彎曲、脊椎骨痛、手腳痛之症,皆可消濼之。

3.支溝——治便秘。本穴之主要功能在於清三焦、通腑氣、降逆火,即所以治氣運失常,陰凝固結,故以治便秘也。

4.中渚、液門——治心臟病之風濕痛。斯二穴倒馬,可治上、中焦壅熱之證,凡三焦經虛證,皆可補之。尤於心臟病風濕痛中之肩風濕痛,特具良效,可采透穴針法,以一針透二穴治療之。

1.中瀆、風市——治外臂痛,肋膜炎。二穴顧名思義,則一以治濕——中瀆,一以治風——風市,故於外肩臂之關節炎及肋膜炎之症,於健側施針,無不高奏凱歌。又二穴於半身不遂之症,極有效驗。

2.陽輔、光明、外丘——治魚骨梗喉、乳痛。三穴倒馬,以治乳痛甚佳,惟於魚骨梗喉,則未能試之。

3.臨泣、地五會、俠溪——用三棱針治手腕痛。三穴放血治手腕痛乃於同側施術,確有療效。三穴倒馬治之亦可。

4.俠溪——治肺經坐骨神經痛。本穴穴性為清熱、熄風、止痛,故於膽經實熱所引起之肺經坐骨神經痛,均可瀉俠溪治之。

1.五里、陰包——治肝病、肝硬化、肝炎。以肝經之五里、陰包治肝病、肝硬化及肝炎時,宜再加脾經之箕門穴,三針倒馬,是為奇穴之上三黃,為治肝病變之良穴。

2.膝關——治腎虧之坐骨神經痛,治上焦腎虧所引起之病。本穴宜與奇穴之腎關穴合用,則效果更佳。

3.中都配合谷、三陰交、曲池——治四肢浮腫。以中都、三陰交主下焦之浮腫,曲池、合谷主上焦之浮腫,所以成通經絡而逐水邪之功。

4.大敦——治疝氣,用三棱針出血後,灸三壯至七壯,初得甚效。各家載述皆以大敦為治病之主穴,皆取其舒筋調肝祛邪之功。而景師特書以治療之細節及其驗效之範圍。治療時加灸關元一穴,則效果更彰。

1.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治胃痛。治療時,以四穴發揮集合穴之功能以治胃痛。若遇絞腸痧之急證時,可於肚臍之上下左右各三寸之部位,以三棱針出血,每邊點刺三處,共十二針,即愈。

2.上脘、中極,配天樞、合谷——治月經不調。中極為治療婦科諸病之名穴。再佐以上脘、中脘、天樞、合谷,則血氣俱行,故治月經不調諸疾。

3.陰交、氣海、關元、中極——治小腹發脹,針下二寸(針前小便)。四穴合用倒馬,所以益精神氣血而固元氣,一切氣疾.當之俱靡。故小腹發脹、氣發不行者,垂手可愈。

1.百會、後頂——治神經無力手發抖。頭為諸陽之會,百會為諸陽之首穴,有鎮靜腦中樞神經之效,再加後頂倒馬,可治神經無力手發抖之書痙症。

2.風府、啞門——用三棱針治嘔吐,行針時應將穴位捏起。二穴所治之嘔吐症,以腦震盪引起之嘔吐症為主,因二穴皆不宜深刺,恐傷及延腦,竟致失音。故於手法上特標出“行針時應將穴位捏起”。

  耳尖以三稜針出血治臨時性感冒、頭痛。

  第五椎以三稜針出血可解被人點穴所傷,配膏肓穴主治心臟病。

  腳背青筋以三稜針出血治低血壓高。

  腰俞以上五節孔用三稜針出血治後腦痛。

  鼻尖以三稜針出血治臨時性感冒鼻子不通。

  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腧府、彧中、神藏、靈墟、天突、璇璣、華蓋、紫宮用三稜針出血治乾霍亂。

求人不如求己,求医不如学医

做自己健康的主人,做自己的医生,自学中医,自我调理

更多中医精彩讲座,自学中医,自我调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dzz/140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