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临床表
一、病原学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革兰氏阴性的猪霍乱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的败血和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猪霍乱或伤寒沙门氏菌还可能引起仔猪败血症、坏死性肠炎、卡他性或者干酪性肺炎。
沙门氏菌在(BS琼脂)上典型特征
沙门氏菌在(SS琼脂)上典型特征
二、流行特点
本病常发生在6月龄以下的仔猪,特别是2~4月龄猪多见,成年猪感染率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潮湿、寒冷、季节交替时发生率较高。但以冬春气候寒冷多变及多雨潮湿季节发病率较高。潜伏期一般2d到数周不等,病程一般2~4d。其特征主要为病猪体温突然升至4l~42℃,下痢,排出黄绿色糊状粪便,有时混有血液,坏死组织和纤维絮。
三、临床表现
1
急性型
多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病猪呈败血症症状,体温突然升高至40~42℃,精神不振,食欲废绝;但饮水正常,有时呕吐,呼吸困难。病后3~6d或死前不久在耳根、胸前、腹部、颈部以及皮肤呈紫红色斑点,病程一般2~5d,有时在24h之内死亡。
2
慢性型和亚急性
多见的临床表现与肠型猪瘟的表现很相似,猪病体温升高至40.5~41.5℃。精神不振、寒颤、挤在一起,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被粘连,少数发生角膜混浊,严重者表现为溃疡。初期便秘,后下痢,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稀粪,有时粪中带有血液,坏死组织和纤维絮片;部分病猪在病程中,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特别在腹部皮肤可见绿豆大、干酪样的浆性覆盖物,揭开见浅表为溃疡面。病程往往拖延2~3周或更长,最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少数病猪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3
潜伏性
有的猪群发生所谓潜伏性“副伤寒”,小猪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污秽、体质较弱,偶尔下痢。体温和食欲变化不大,一部分患猪发育到一定时期突然症状恶化而引起死亡。
四、病理变化
急性者主要为败血症的病变,脾脏肿大呈暗紫色或暗蓝色,触之如橡皮状;肝脏有小米粒大的灰黄色或白色坏死灶,有时肝实质可见极为细小的黄灰色坏死点;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出血、出血以及咽、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全身黏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斑点,大肠系膜肿胀聚集成纵性的褶皱,胃粘膜有急性卡他性炎症。
慢性型和亚急性型较多见,似肠型猪瘟,表现体温升高(40.5~41.5℃),畏寒,结膜炎,黏性、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粘连,角膜可见浑浊、溃疡。呈顽固性下痢,粪便水样,可为黄绿色、暗绿色、暗棕色粪便中常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恶臭。症状时好时坏,反复发作,持续数周,伴以消瘦、脱水而死。部分病猪在病中后期出现皮肤弥漫性痂状湿疹。病程可持续数周,终致死亡或成僵猪。
五、诊断
1
一般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病理变化,初步诊断。
2
实验室诊断
六、病因分析
1
过早断奶
由于在规模化养猪场中,不断扩大或普及早期断奶技术,而某些猪场仔猪饲养管理技术欠缺,饲养管理跟不上。
2
应激反应
断奶仔猪断奶之后一段时间内产生心理上和身体各系统不适应,再加上环境、饲料、饲养管理等改变引起仔猪的抵抗力减弱,使平时在环境中的沙门氏杆菌等病菌乘机繁殖,毒力增强,侵人机体而感染。
3
仔猪的消化机能不健全
刚断奶的仔猪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但由于其消化吸收机能不健全,胃腺发育不完善,分泌胃酸的机能很弱;加之断奶使乳糖消失,乳酸来源终止,使仔猪胃内pH值升高,不能有效杀灭沙门氏菌。同时,大量的蛋白质不能被消化吸收,消化过程中生理机能失调,导致菌群区发生紊乱,使仔猪发生疾病。
七、综合防控措施
1
定期消毒
在仔猪断奶后,搞好环境卫生,圈舍内外以及饲养用具进行定期消毒,粪便尿液等污染物及时处理,积极改善仔猪圈舍内的通风和采光。
2
及时吃初乳
仔猪出生后应及时哺乳初乳,获得抗体;断奶后合理饲喂仔猪,给予优质全价配合颗粒饲料,促进消化器官的发育,增强仔猪抗病力。
3
预防性免疫接种
对本病常发地区或猪场,严格执行防疫制度,进行防疫注射或口服疫苗方法预防。
药物预防:氟苯尼考+多西环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