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伤寒及副伤寒2

读书笔记之伤寒及副伤寒(2)

临床表现

潜伏期:10-14天(7-23天)

典型伤寒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初期(第1周)、极期(第2-3周)、缓解期(第3-4周)、恢复期(第5周)。

初期:病程第1周。起病缓,体温呈阶梯状上升,5~7日达39.5℃以上,全身不适(malaise)、畏寒、食欲不振、轻咳,可有相对心动过缓或脉搏体温分离。

极期:病程第2~3周。

第2周可出现腹痛,可见到“玫瑰疹”(躯干和腹部的淡红色斑疹)。

第3周可能出现回盲部派尔集合淋巴结淋巴增生引起的肝脾肿大、肠道出血和穿孔,以及继发性菌血症和腹膜炎。

高热:稽留高热,一般持续约半个月;

伤寒的热型和脉搏关系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delirium)、昏迷;神经系统表现:44-94有头痛,严重伤寒患者可出现“伤寒性脑病”,如意识改变、谵妄和昏迷等有的病例报告发生率达17。脑脊液检查结果多正常或白细胞轻度增多(<35个/mm3)。

玫瑰疹(rosespots):发热第6-7天出现淡红色斑疹,分布在胸腹部,数个至十数个;

玫瑰疹

相对缓脉(relativebradycardia):体温高,脉率相对缓慢;

肝脾肿大:脾脏肿大(splenomegaly),部分肝脏肿大;

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腹胀,便秘(constipation),腹泻(diarrhea)等。

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脾脏回缩。但有肠出血、肠穿孔危险。

恢复期(convalescence):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食欲恢复,但体质虚弱,康复需1个月。

慢性沙门菌带菌者:

慢性沙门菌带菌者的定义为急性感染后,自粪便或尿液持续排菌超过12个月。约1-6的伤寒患者成为慢性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更常发生于女性、胆石症或其他胆道异常的患者。

伤寒沙门菌携带状态可能是胆囊癌以及其他癌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通常,慢性携带者不会出现症状。慢性带菌者的血清抗Vi抗体的滴度较高,检测Vi抗体有助于发现慢性带菌者。

抗生素治疗的影响:

伤寒的临床特征在抗生素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将20世纪30年代的病例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病例系列研究相比时,脾肿大的患病率从63降至10,同时玫瑰疹率从30降至1.5,肠道出血发生率更少。随着抗生素的使用,估计伤寒导致的平均病死率小于1,但在资源最有限的环境下,病死率可能会高出10-20倍。

复发与再燃:

再燃(recrudescence):伤寒进入缓解期,体温下降,但未正常,热度再次升高,持续5~7天退热。

复发(relapse):恢复期热退1~3周后,发热等临床表现重又出现,但较初发轻,病程1~3周。

并发症:

肠出血和肠穿孔是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

肠出血(intestinalhemorrhage):多见于病程第2~3周,大便潜血阳性、大量血便;

肠穿孔(intestinalperforation):多见于病程第2~3周,突发右下腹剧痛,恶心、呕吐、肝浊音界减少或消失,X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白细胞计数升高;

中毒性肝炎:病程1~3周,肝大、压痛、肝功异常。一项对27例沙门菌肝炎患者与2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比较研究发现,沙门菌肝炎更易导致心动过缓(42vs4)和发热(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cs/8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