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饮食调理 > 猪病100问猪瘟是什么病,怎样防治 >
猪病100问猪瘟是什么病,怎样防治
四、临床症状 猪瘟的临诊症状,随着猪瘟病毒毒力的不同和在猪体内滞留的时间的长短而不同。根据我们用动物模型对我国分离到的猪瘟野毒进行的研究获得的结果,基本上可将猪瘟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 急性型的潜伏期一般为24~72h,最初症状是沉郁、食欲锐减,到后期病猪厌食,往往把嘴放到食槽处片刻又回到休息处。体温升高,可达41~42℃或以上,稽留不退,只是在早上略微低0.5℃左右。同时白细胞数下降,白细胞总数为~个/mm3。发病初期,病猪眼分泌物增多,伴发结膜炎导致流泪,严重者可能眼睑被完全粘连在一起。有些病猪也排出鼻液。在高温初期,一般出现便秘,继而出现严重的黄褐色水样腹泻,有的甚至吐出呈黄色含胆汁的液体。病猪怕冷,常常堆聚在一起,颤抖、嗜睡、被毛蓬松。病猪几日内消瘦、虚弱,多数猪行走弯扭或步伐摇晃,随后常后肢麻痹,不能站立而呈犬坐姿势。偶尔可见抽搐。腹部皮肤、耳、鼻镜和四肢,甚至全身常有红色或紫色的出血点,逐渐扩大连成片或出血斑,甚至有皮肤坏死区。有的双耳尖及尾部由于出血、坏死,由红色变成紫色甚至蓝黑色,逐渐干枯,常被其他猪撕咬。急性猪瘟病猪,大多在感染后10~20天死亡。死亡前数小时,体温下降到正常以下。
由毒力较低的猪瘟病毒株感染引起的亚急性型猪瘟症状与急性相似,但较轻并在30天内死亡。30天以上死亡者称为慢性猪瘟。后两型的临诊症状不典型。根据临诊症状和血相变化将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猪瘟的病程分为三期:第一期病猪出现厌食、沉郁、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几周后,食欲和外观明显改善,体温下降到正常体温或稍高,白细胞仍然减少,这种临诊症状的好转是第二期的特征。第三期,病猪再度厌食、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并持续到死亡。或者食欲、精神、体温再次恢复正常而成为“僵猪”或终身带毒猪。这些猪的生长严重受阻,皮肤出现病变,并常见弓背站立。慢性猪瘟病猪可存活天以上。 根据妊娠阶段和毒株的毒力,先天性感染可造成流产、木乃伊胎儿、死产、产弱仔和震颤猪,新生仔猪死亡或产下时貌似健康而实质上却是持续感染的仔猪。
五、病理变化 在急性到亚急性的猪瘟病例中,以实质器官多发性出血性为特征的败血症病变为主。颌下、腹股沟、肠系膜等淋巴结肿大、出血,呈现大理石或红黑色外观;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道出现卡他性、纤维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肾脏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尿道、膀胱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喉部、会厌软骨、心脏、肠道出血。脾脏边缘梗死被认为是猪瘟最具特征性的病变,梗死呈黑色,大小不一,表面稍隆起,可能单个出现,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在脾脏边缘形成梗死灶。扁桃体出现坏死灶,是扁桃体发生梗死的表现。肺部梗死和出血,可形成卡他性到纤维素性支气管炎和胸膜炎,可能是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心脏病变主要是心肌松弛和心肌充血。胃底部经常出现明显的充血和出血。小肠和大肠淤血和弥漫性出血。
在慢性猪瘟和迟发性猪瘟,出血和梗死病变不太明显或缺乏。持续性感染猪的最显著的病变是胸腺萎缩和外周淋巴样器官中淋巴细胞排空。还常看到组织细胞增生,同时伴有淋巴细胞碎片的吞噬现象。慢性猪瘟有肾小球肾炎病变,在迟发性猪瘟中没有出现。持续感染猪瘟病毒猪,在盲肠和结肠可见坏死和溃疡,有的呈纽扣状溃疡。成熟软骨发生钙化沉积,导致肋骨损伤。 先天性猪瘟病毒感染可造成木乃伊胎、死胎和畸形。死产和弱仔常表现脱毛(俗称“无毛猪”)、积水和皮下水肿。特别是四肢末端积水严重时,呈半透明状。有时可见内脏器官畸形以及躯体末端坏死。子宫中感染的仔猪,皮肤常见出血,死亡率高。
六、诊断鉴别 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由于现在猪病种类繁多,且常常以非典型状态出现,甚至呈隐性感染,确诊猪瘟必须对病猪或特异性抗体进行实验室检测。一旦发现疑似猪瘟时,首先要采集病料,送往有关的实验室做抗原的确诊。现将几种主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介绍如下: (一)动物接种检测猪瘟病毒的敏感方法,应用易感的幼龄猪(10~20kg体重)进行接种试验。取病料或新鲜猪尸的血液或组织乳剂,肌肉注射接种1~2头幼猪。试验猪应事先进行血清中和试验,以排除有过猪瘟病毒或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感染。如果幼猪在接种后6~7天停食或体温升高,则立即采血分离病毒。幼猪发病死亡后,立即采取扁桃体、脾脏、淋巴结、肾脏等做病毒分离。如果幼猪在接种后21天不发病或发病后康复,则采血测定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并用强毒进行攻毒试验。从血液或组织中可分离到猪瘟病毒,被接种的幼猪产生中和抗体,对强毒攻击表现免疫性,即可判为阳性。相反,幼猪不发病,不产生中和抗体,对强毒攻击有易感性,则判为阴性。如果幼猪发病或死亡,但未分离出猪瘟病毒也不产生中和抗体,则应考虑其他病原感染的可能性。由于普遍存在低毒力的病毒株,所以被接种幼猪即使不呈现猪瘟症状,也应进行血液中的病毒分离试验。
(二)免疫荧光试验主要用于检测病毒抗原,是目前国内外实验室诊断猪瘟的最常用方法,结果直观、可靠。特别是在疫情初起必须查清病原、检疫及以猪场猪瘟净化时,此种检测方法尤为重要。 进行免疫荧光试验时,将待检病猪的扁桃体、肾脏、淋巴结、脾脏等组织的冰冻切片或抹片,或待检细胞培养片,经丙酮固定后,滴加猪瘟荧光抗体覆盖于切片、抹片或细胞片表面,置37℃作用30min,然后用磷酸盐缓冲液(PBS,pH7.2,0.01mol/L)洗涤,自然干燥后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必要时,设立抑制试验染色片,以鉴定荧光的特异性。在荧光显微镜下,见切片、抹片或细胞培养物(细胞盖片)中有胞浆荧光,并由抑制试验证明为特异性荧光,判为猪瘟阳性反应;无荧光判为阴性反应。
必须指出,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与猪瘟存在共同抗原性,因此,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也能结合猪瘟荧光抗体。但因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对猪并无明显的病原性,也不能在猪体内充分增殖,因此不至于干扰诊断结果,且因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可在细胞培养物上引起细胞病变,鉴定并不困难。 (三)中和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可以检出动物体内的抗体,但因推广应用弱毒疫苗,猪群中的猪瘟抗体滴度普遍较高,故应进行双份血清的检查(前后期相差14天以上),才能确立抗体滴度增高与感染患病的关系。 目前最常应用的血清中和试验方法是免疫荧光中和试验,即用定量病毒加不同稀释度的被检血清进行试验。同时以SPF猪血清作为阴性对照,以猪瘟高免血清作为阳性对照。所有试验血清均经56℃灭活30min后,按下列步骤进行:用含0.5%乳白蛋白水解物和0.mol/L的MgCl2?6H2O(即每0mL中含有5.07g)的Earle氏液稀释病毒和被检血清。被检血清按4倍连续稀释法稀释,由1:4至1:4。取不同稀释度的血清分别和等量病毒液混合,置37℃感作1h,随后接种飞片上的PK-15细胞培养物。同时设置各种对照组。再培养18~24h,取出后做免疫荧光抗体检查。计数各飞片中荧光细胞灶的数目。与对照组相比较,凡能减少90%荧光细胞灶的血清稀释度就是该血清的终点滴度。1:4血清组的荧光细胞灶减少不到90%者,判为阴性。 (四)琼脂扩散试验虽可选用病猪的脾、淋巴结和肠段为病料制备抗原,但以胰腺最好。另需要具备特异性好的猪瘟高免血清。本法操作简单,但敏感性较低,肯定是猪瘟病例的阳性检出率也低于50%。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的某些诊断实验室专门制备高价免疫血清和抗原,并有统一的判定标准。 用pH8.6的巴比妥缓冲液配制1.2%琼脂,内加万分之一柳硫汞防腐。按中央1孔,周围6孔的模式打孔。孔径5mm,孔间距6mm。检测抗原时,将高免血清滴人中央孔内,周围孔内分别滴加标准抗原和待检病料乳剂。检测抗体时,将标准抗原滴人中央孔内,周围孔上、下2孔内滴加高免血清,其他4孔分别滴加被检血清。
(五)新城疫病毒强化法在一定条件下,先被猪瘟病毒感染的猪睾丸的细胞,在随后再感染新城疫病毒时,可以产生细胞病变。这一现象被用来检测猪瘟病毒,称为新城疫病毒强化法,简称END(ExaltationofNDV)。直接法END(将被检病料直接接种细胞培养物)的敏感性较低,但如改用两步法,即先将被检材料接种猪脾细胞培养物,传代适应之后再做END试验,则可明显提高其敏感性,几乎能与易感猪接种法等同。具体做法是在猪睾丸细胞培养物中接种被检材料(HCV),37℃培养4天,随后接种个蚀斑形成单位的新城疫病毒,继续培养3天。根据是否出现细胞病变进行判定。同时设对照组。如果细胞培养物出现病变,即表示有猪瘟病毒存在。END法适用于检测那些易在猪源细胞中生长的野外毒株,对大部分兔化弱毒株无效,因其往往不能在猪睾丸细胞内充分增殖。 (六)酶标记抗体诊断法先用PK-15细胞增殖HCV作为抗原,包被微量滴定板,随后加入被检血清(第一抗体),冲洗后再加入酶标记的兔抗猪IgG,再经冲洗,最后加入底物显色,判定结果。由于我国养猪业普遍实施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预防注射,猪血清中几乎都含有猪瘟抗体,给酶标抗体诊断法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许多兽医诊断室将该法只作为猪瘟免疫监测的一种手段。 (七)单克隆抗体鉴别诊断由于瘟病毒属病毒之间存在共同的抗原性,血清学上产生交叉反应。在田间,猪不但可感染猪瘟,也可感染BVDV,而且猪感染后者之后产生病毒血症,随后产生抗猪瘟的中和交叉抗体,其临诊症状与尸检结果和慢性猪瘟也难于区分。免疫荧光试验所用的抗猪瘟高免血清结合物也难于区分猪瘟和BVD病毒抗原。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实行兔化弱毒疫苗预防注射,猪血清中几乎都含有HC抗体,以常规血清学方法难于区分疫苗注射猪和野毒感染猪,给猪瘟的鉴别诊断带来困难。有的国家为了在暴发HC时不至于误诊禁止使用疫苗。 随着抗猪瘟单克隆抗体的研制成功,这一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在数小时之内便可区分猪瘟野毒株、疫苗株及BVDV,以及野毒感染产生的抗体和免疫抗体的区别。 七、防治措施 猪瘟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近年来,有人用干扰素、中草药的制剂进行猪瘟预防和治疗的试验,但未取得成功。抗生素与磺胺类药物基本无效。目前,惟一有效的治疗制剂是猪瘟高免血清,但也只限于对发病前期的猪有效,而对中、后期的病猪基本无效。 控制和消灭猪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方面密切配合,运用有效的科技手段,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实现。前面提到,许多国家为了消灭猪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欧共体国家按欧盟法规中有关猪瘟条例的规定不能采用疫苗接种,一旦发生猪瘟,立即圈定范围,实施全部扑杀(损失由政府补偿)、追踪传染源和可能接触物、限制来往、对受感染的猪场进行消毒。 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目前经济尚不很发达,还不能实行全部扑杀的计划,长期以来接种猪瘟疫苗作为控制猪瘟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我们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经反复研究、田间应用,探索出一整套比较符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猪瘟综合防治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归纳为如下几个要点:①做好免疫,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以提高群体免疫力,并做好免疫抗体的跟踪检测。②加强以净化种公猪、种母猪及后备种猪为主的净化措施,及时淘汰带毒种猪,铲除持续感染的根源,建立健康种群,繁育健康后代。③加强猪场的科学化管理,实行定期消毒。④采用全进全出计划生产,防止交叉感染。⑤加强对其他疫病的协同防制,如确诊有其他疫病存在,则还需同时采取其他疫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一)猪瘟的免疫猪瘟的免疫接种,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被动免疫应用高免血清,主动免疫则有高免血清-血毒同时接种法、灭活结晶疫苗和弱毒活疫苗。 高免血清-血毒同时注射法可以产生坚强持久的保护力,但因使用高免血清价格高,且因应用强毒血毒,有造成散毒的危险,已禁止使用。 1.中国株猪瘟兔化弱毒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周泰冲等自年开始,相继用4株猪瘟病毒分别诱发家兔感染,经过一系列试验,终于选育出一株能够充分适应家兔的猪瘟病毒,经兔体连续传代适应后发生变异,充分减弱对猪的致病力,却仍保持坚强的免疫原性。年开始在全国推广应用,对控制猪瘟的发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且被国外广泛应用。当时国内称为“54-Ⅲ系兔化毒”,到国外后,他们统称为“C”株或“K”株兔化毒,即“中国”株兔化弱毒。2.猪瘟的免疫程序目前国内对猪瘟没有统一的免疫程序,各地免疫次数、免疫时间和免疫剂量不相同。一个省可以列出10种左右的不同免疫程序,全国就更多了,难于统一,也不必统一。但要根据本地区、本猪场的传统和现状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现推荐以下免疫程序供参考: (1)种猪的免疫程序 种公猪:春秋两防,即每年2次。 种母猪:春秋两次;一年3次;每产前25~30天一次;每产后25~30天一次。 (2)仔猪的免疫程序 20~60程序:即20日龄一免,60日龄二免; 0~70程序:即乳前一免,70日龄二免; 0~35~70程序:即乳前一免,35日龄二免,70日龄三免。 (3)后备种猪按仔猪程序,至8月龄配种前加一次免疫后,按种猪程序进行。 猪瘟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二)猪瘟的净化猪瘟的净化是当前养猪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控制甚至消灭猪瘟的重要手段。前面提到目前的猪瘟多以非典型、慢性,甚至是隐性的形式出现。同一猪场中各类猪群均可遭受感染。控制和根除猪瘟采用全部扑杀的办法显然是不现实的。而种猪,特别是种母猪一旦感染猪瘟病毒后又造成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是造成一个猪场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总根源,且要实施全场所有猪群的净化又有一定的难度。 总之,以净化种猪群、后备种猪群、消除传染源、降低垂直传播的危险为主,给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增强群体的免疫力,并对其他疫病进行积极协同防制,加强隔离消毒,逐步实现“全进全出”计划,以及改良环境,改善设施等一整套综合防制技术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容易推广。不管猪瘟污染多么严重,只需花1.5~2年时间,猪瘟便可受到有效的控制,得到净化。这套猪瘟综合防制措施适用于全国各种规模的猪场。
关于kss兽药研发前沿技术、兽药知识传播、国内外兽药发展趋势以及研究中心产品介绍
更多信息,敬请期待
哪家医院能治愈白癜风专业治疗白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