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疾病治疗 > 吃粽喝酒用艾驱毒采药helli >
吃粽喝酒用艾驱毒采药helli
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叫重五、端阳或中天节,是有关卫生民俗较多的“卫生节”。这天,民间习俗以艾和菖蒲插户,饮菖蒲雄黄酒。小孩身上佩香囊(叫“辟邪袋”),涂雄黄酒,拴五彩线,还有烟熏除害虫及各种驱五毒等等。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了京都端午民俗:
“五月朔,家家悬朱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布辑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抽作大红朱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
据《苏州风俗谈》记载,苏州风俗与京都大抵相同:
“如端午备角黍、小孩穿雄黄衫、门楣悬艾蒲、午刻必烧苍术、白芷及蚊烟,烧酒内和雄黄,以艾叶洒墙角等。”
我国大江南北乃至于东南亚一带都兴悬艾挂菖蒲的习俗。《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宋代诗人苏子由、宰相王曾均有诗言及此事:
九夏清斋奉至尊,消除疠疫去无痕。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长绕尧母门。(宋·苏辙《学士院端午贴子二十七首》皇太妃阁五首其三)
明朝知是中天节,旋刻菖蒲要辟邪。(宋·王曾《端阳帖子》)
有的地区门户悬艾如人形,还加上蒜瓣如拳,一副威严之态;江苏人则将菖蒲系在上端,中间扎艾草,下面将大蒜瓣连结起来。菖蒲似剑形,艾草似鞭形,蒜瓣是锁链样,均为对付邪恶之态。有的地区将艾叶剪成虎形戴在头上,俗称“艾虎蒲剑”或“蒲龙艾虎”。各种形式都反映了驱恶辟邪的民俗文化心理。大抵因为“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荆楚岁时记》)。从气候环境而论,夏季蚊蝇孳生,瘟疫流行猖獗;农民面临着田间繁重的劳动,所以保障身体健康是突出的社会现实问题,因此,辟邪禳毒祈求安康的民俗活动长期传承不衰。
图文来源:《古代风俗百图》,作者王弘力,辽宁美术出版社,年2月1日第1版
《明·饮菖蒲酒》,王弘力画。画中题《竹枝词》:“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艾草遍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全草均可入药。《本草纲目》记载:
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
艾草也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南方人用新鲜艾草和入糯米粉中,做成艾叶饼,是客家妇女坐月子必吃的食品,也可包裹一些芝麻、花生和红糖,做成糍粑。艾叶煎蛋、艾叶肉丸、艾叶阿胶粥等多种食用形式,不仅食之唇齿留香,还可以美容、暖胃,增进食欲。
菖蒲全草芳香,民间认为菖蒲是一种可以驱邪防疫的灵草。中医认为,菖蒲辛温,芳香开窍,可以化痰健脾利湿,主风寒湿邪之痹着。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称菖蒲因此也可以开心孔,补五脏,认为其“荡涤邪秽,则九窍通灵,而脏气自得其补益,非温燥之物,能补五脏真阴也”。并且,菖蒲“清芬之气,能助人振刷精神,故使耳目聪明,九窍通利。凡寒饮闭塞,肺气不宣,则令人音喑,菖蒲能逐饮宣窍,而声自开”。另外,小便利多之证,一般是清气下陷,收摄无权,而菖蒲辛温能举下陷之气,所以也可以用来治疗小便频多的毛病。
端午节还有用菖蒲、艾草沐浴的习俗。江苏淮安地区端午节这天,人们将菖蒲、艾叶等香草放入锅内煮水,称之为“香汤”。大人、小孩均用香汤洗澡擦身,以求避灾祛邪。五月五,采苍术、白芷、山柰等等香窜药物,作辟疫用。还有小孩佩戴香包(香袋、香囊),有的地方直接叫做“避邪丹”。又以五彩丝系臂,叫五色缕、长命缕。戴五彩线又叫“拴五彩线”,寓意把小孩命拴牢,不被病魔夺走。
端午吃粽子习俗是国人皆知的。古代有一种粽子是以艾叶浸米叫“艾香粽”;除粽子外,还有一种叫“百头草”的食品,是用菖蒲、生姜、杏、梅、李子、紫苏、糖等做成的精致食品,有的还要加入一点麝香,以增其味。上海市民于端阳吃“五黄菜”——咸蛋黄、黄鱼、黄鳝、黄瓜、雄黄酒,认为可以祛病强健体魄。
有一首记述广州端午的《端阳风俗歌》:
五月五日斟艾酒,荔枝红熟可尝新,
龙船花共菖蒲草,每扎街前卖数文,
艾叶买来齐裹粽,蚊烟点着可驱蚊。
端阳饮雄黄酒辟五毒,此风俗流传久远。烩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故事《白蛇传》中,白素贞喝下雄黄酒,显现出蛇的原形。老百姓认为雄黄可以“以毒攻毒”。雄黄有毒,古人就主张“内服当慎重”。较通行之用法是在小孩耳孔、鼻人中处涂抹。有的地方在小孩额上画个“王”字。葛洪《肘后备急方》收载此民俗:“雄黄散辟温气方……以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古代的方法一直传留至今。还有将雄黄酒挥洒在床帐间,因为这个季节虫害活动猖獗,用此方法避免毒虫侵犯,保护人体健康,这是很实际的做法。现代科学证明:雄黄与朱砂含有汞、砷、砒等成分,具有杀菌和抑菌作用,对于毒疮、癣疥等皮肤病有一定疗效。雄黄不溶于水而溶于酒,故民俗用法,实际上是用雄黄酊作为毒虫咬伤的解毒剂,这是有科学道理的。端午节饮用并涂抹雄黄酒是民间医药经验,这种来自民众的智慧通过民俗形式更为广泛持久地传承。
雄黄《本草品汇精要》(年)卷之三玉石部中品之上,石之石。明·刘文泰等撰,王世昌等绘。
端午节驱五毒习俗,寄托着人们除害的愿望,而熏虫习俗有其实际效果。民间常用彩纸剪成蝎子、蜈蚣、蜘蛛、毒蛇、壁虎五种毒虫;或画五毒符,各毒虫下各画一针刺之,张贴以禳虫害。或者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贴在门栏之上,以泄毒气。至午后取而弃之。古时毒蛇害虫的侵袭是很常见的灾害,所以人们以一种最原始的象征方式表达战胜虫毒的心理。因为“虫是恶缘”,驱五毒对象虽是蛇蝎之类虫子,但实质上是寓意驱邪气,辟恶气毒气,再广而言之是消灭致病因素,预防疾病发生,保障健康,这也可以说是预防医学思想的民俗文化形式体现。民间习俗还有用艾叶、苍术、白芷或野菊蒿与雄黄混合后烧烟熏住宅房室。科学证明,用小野艾叶烟薰,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菌作用。苍术、白芷和艾叶混合烧熏时所挥发出来的芬馥浓郁的香气,能给人以醒脑除闷的快感。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杆菌及结核杆菌,均有杀灭或抑制作用。所以说,端午节避邪除害的活动,确是疫病预防的一个有利时机。
端午节,又称药师节。广西龙胜一带的壮族,五月初五这天要上山采药。人们相信这一天采回的药草疗效最好。用这天采回的药草熬水洗澡,可使皮肤光洁,不患皮肤病。江苏地方在端午有采百草习俗,就是采集草药以备疗疾。如《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端午日,土人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之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药市收癞蛤蟆,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人家小儿女未痘者,以水畜养癞蛤蟆五个,或七个,俟其吐沫,过午水,煎汤浴之,令痘疮稀。”
草头方,就是房前屋后比较好找又价格低廉的常用草药,比如车前草、艾草、白芷、苍术、菖蒲等。蟾酥是蟾蜍眉间分泌的白汁,干燥后可以入药,味甘、辛,性温,有毒。《本草纲目》记载的取汁方法是,用手捏蟾蜍的眉棱,取白汁滴在油纸上或者桑叶上,放在阴凉处,一宿即可干白,放在竹筒中备用。《本草便读》认为它具有开窍、取嚏、消毒、杀虫等功效。
蟾酥,善开窍辟恶搜邪,惟诸闭证救急方中用之,以开其闭。然服食总宜谨慎,试以少许置肌肤,顿时起疱蚀烂;其性可知。研末时鼻闻之,即嚏不止,故取嚏药中用之。此药止可外用,散痈疽,消疔毒,杀虫疮,却有功效耳。
靖西县这一天有专门药市,出卖各种中草药,生意特别好。潮汕地区认为端阳是“圣日”,为了防病治病,都在这天买药,当地人也相信端午的药灵验。有的在这天给孩子吃使君子驱蛔,治小儿疳积。
上述民俗也可以说是经济生活所衍生的民俗文化。韩致中在《端午新考》中指出:“总之,端午节本来是禳灾驱疫和采药的节日,这才是它的主要节目。”
本文摘自《民俗文化与中医学(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柒)》
好书推荐给大家推荐《民俗文化与中医学(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柒)》,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内容推荐
本书从丰富的民间医术、民族医药入手,探讨了其与中医学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得益于历代先民留下来的精神观念和生活习俗。这些文化传统互相吸收与促进,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和医疗传统。在民俗中挖掘中医药文化,有利于在民间普及中医药,让中医的价值观更“接地气”“贴民心”地熔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养生保健、医疗卫生等活动之中。
本书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扫码下单)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民俗文化与中医学(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柒)》,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小编-,欢迎投稿唠嗑。
●利水治痰之神品——茯苓
●我用针灸保住了表弟的睾丸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