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疾病治疗 > 仝小林谈伤寒杂病论的学习与应用完 >
仝小林谈伤寒杂病论的学习与应用完
仝小林,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计划)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医院副院长,师从李济仁及周仲英老先生,其治疗糖尿病、外感病有很好的临床经验及效果。仝小林教授写的《重剂起沉疴》一书记录了大量药味少,剂量大,单刀直入的治疗案例,临床有很好的学习价值。
本文为其在“第十一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上做的讲座,内容也是紧贴临床,对于青年中医有很好的启发。(PS:李赛美教授将几次经方研修班的讲座整理成书,出版了,还是很有临床价值,大家可以去买来看看)
在这方面,我可以举几个例子。
谈《伤寒杂病论》的学习与应用
中国医院 仝小林
接前文:
病案:
1.白虎汤加减治疗肺胃热盛证
陈某,男,29岁。主诉:血糖升高4个月。
现病史:患者4个月前因头晕查血糖15.67mmol/L而住院治疗。出院后,未再应用西药。患者刻下口干渴、喜凉饮,每日饮水约5L,易饥饿,易汗出,时有心烦易怒,尿多,舌红苔薄黄,脉数。身高cm,体重75kg,BMI为25.35kg/m2。
辅助检查:胰岛素抗体三项阴性,FBG(空腹血糖)12.3mmol/L,2hPG(餐后2小时血糖)13.8mmol/L,HbAlc(糖化血红蛋白)15.6%。
辨证:肺胃热盛证。治法:清泄肺胃。处方:白虎汤加减。
方药:知母30g,生石膏60g,生甘草6g,浮小麦30g,黄连30g,黄芩30g,生大黄3g,乌梅15g,桑叶30g,干姜9g。
上方服用50剂后,患者口渴、易饥、汗出等症状减轻约70%,查FBG6.7~7.4mmol/L,2hPG8.2~10.5mmol/L,HbA1c9.2%。
上方加减继续服用2月余,诸症消失,查FBG5.6~6.5mmol/L,2hPG6.7~7.2mmol/L,HbAlc6.3%。
这是一个纯中药治疗的病例。一般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3个月测1次,但我们都是每个月测1次。为什么呢?就是因为1个月内的变化已经很大了。由此,我们治疗的时候体会到中药降糖绝不亚于口服降糖西药。
2.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胃肠实热证
李某,男,42岁。主诉:血糖升高10年。
现病史:患者10年前住院时发现血糖升高,现服二甲双胍、金芪降糖胶囊,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刻下症见口臭,口干渴,唇下疱疹,大便干,3~4日一行,舌红,脉数。
辅助检查:FBG13.8mmol/L,2hPG14.2mmol/L,HbA1c11.2%,TG(总胆固醇)10.58mmol/L,TC(甘油三酯)9.06mmol/L,UA(尿酸)μmol/L。
辨证:中焦热结。治法:清泄中焦。处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方药:酒大黄9g,黄连45g,黄芩30g,生山楂30g,红曲15g,威灵仙30g,生姜5片。
服药2个月,患者唇下疱疹好转,口干口臭等症状减轻。查FBG7.8mmol/L,2hPG9.2mmol/L,HbAlc7.5%,TG5.44mmol/L,TC6.23mmol/L,UAμmol/L。
上方红曲、威灵仙减量,继服药2月余。服药后,患者复查FBG5.9mmol/L,2hPG6.8mmol/L,HbAlc6.0%,TG1.62mmol/L,TC4.33mmol/L,UAμmol/L。
3.小陷胸汤加减治疗糖尿病痰热互结证
张某,男,58岁。主诉:血糖升高6年。
现病史:6年前患者因口干查血糖升高,现服二甲双胍每日1g、格列美脲每日1mg,血糖控制不佳,血糖波动在10~14mmol/L范围。患者刻下困倦昏沉,下肢轻度浮肿,胸腹胀满,舌红苔黄厚腐腻,脉滑数。
辅助检查:FBG11.94mmol/L,2hPG19.1mmol/L,HbAlc9.4%,TG1.95mmol/L,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4mmol/L。
辨证:痰热互结证。治法:清利痰热。处方:小陷胸汤。
方药:黄连45g,清半夏50g,瓜蒌仁30g,苍术30g,知母45g,赤芍30g,酒军6g,红曲6g,生姜5片。
服药2个月后,患者困倦昏沉明显减轻,精神状态好转,下肢浮肿消失,腐腻舌苔已化。查FBG7.88mmol/L,2hPG9.06mmol/L,HbAlc6.5%,TG1.45mmol/L,LDL3.01mmol/L。
4.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肠道湿热证
孙某,男,52岁。主诉:血糖升高6年。
现病史:患者6年前发现血糖升高,现服二甲双胍0.5g,每日3次,以及格列美脲2mg,每日3次。患者刻下症见口黏,小便黄有泡沫,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身高cm,体重77kg,BMI为26.64kg
/m2。
辅助检查:FBG11.4mmol/L,2hPG13.9mmol/L,HbA1c10.1%。
辨证:肠道湿热证。治法:清利湿热。处方: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药:葛根g,黄连45g,黄芩45g,炙甘草30g,干姜7.5g,三七15g。
服药3个月,患者诸症减轻,查FBG5.9mmol/L,2hPG6.9mmol/L,HbAlc6.4%。
患者继服药3个月,已停用格列美脲,仅服二甲双胍0.5g,每日3次。查FBG6.3mmol/L,2hPG7.2mmol/L,HbAlc6.5%。
服药2个月后,患者西药已完全停用,查FBG6.2mmol/L,2hPG7.0mmol/L,HbAlc6.5%。
5.大柴胡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肝胃郁热证
郎某,女,50岁。主诉:血糖升高13天。
现病史:患者体检发现血糖升高,FBG15.05mmol/L,后自测FBG7~9mmol/L,2hPG8~17mmol/L,仍未治疗。刻下症见口干口渴,急躁易怒,面红,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身高cm,体重68kg,BMI为24.9kg/m2。
辅助检查:FBG7~9mmol/L,2hPG8~17mmol/L,HbA1c9.9%。
辨证:肝胃郁热证。治法:开郁清热。处方:大柴胡汤。
方药:柴胡15g,黄芩30g,黄连30g,枳实15g,白芍30g,知母30g,生大黄6g,炙甘草15g,生姜3片。
服上方2个月后,患者口干口渴症状明显改善,血糖下降,查FBG6~6.8mmol/L,2hPG7~8mmol/L,HbAlc7.1%。
类似的病历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细讲了。举这些例子就是为了说明一方面我们要掌握与《伤寒论》原本的汤证完全一致的用法,这是最基本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变通。要变通,就要掌握“伤寒”的精髓,尤其是汤证的核心病机一定要掌握好,然后就可以活用了。另外,我们现在面对的是疾病,而不是单纯的汤证,所以要按照疾病的发展过程来考虑。以糖尿病为例就是为了说明面对现今的疾病,经方该如何运用。
问:仝教授您好,我想请教一下您用经方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经验。
答:高尿酸血症应该是新问题,不是老问题吧?张仲景知道高尿酸血症吗?肯定不知道。他知道白虎历节,但是他不知道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绝对不能和白虎历节简单地划等号,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白虎历节可以是痛风,也可以是其他的疾病。现在很多人认为,白虎历节属于类风湿关节炎,这种观点很普遍。但是我认为,白虎历节,像虎咬一样的历节,可能是痛风,这是我的第二个观点。痛风的治疗与高尿酸血症是一致的,因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有密切的关系。当然有些病人可能是高尿酸血症,却不出现痛风;有的病人在出现痛风的时候,血尿酸已经不高了。不管怎样,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我的第三个观点。第四个观点是,这个病本身不能简单地按风湿去考虑。因为它是吃出来的病,是胃肠的损害,是嘌呤代谢紊乱,而不是简单的风湿类疾病,所以按祛风除湿之类治疗痛风我个人并不赞同。可以用祛风除湿这类药物,但是整体上按这个思路来治疗我不赞同。我认为,高尿酸血症在治疗的时候应该按胃肠疾病考虑,把它放在一个代谢综合征的大背景下去治疗,要抓住胃肠这个核心病位,治疗的时候主要分成两大类型,一个是实,一个是虚。实的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可以加一些其他药物,我喜欢用白头翁汤,白头翁汤里的秦皮非常好用;关节痛的,四妙散很好用,另外还可以加上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的几味药;另外,还有虚证,虚证不是嘌呤吃得太多了,不是吃海鲜、喝啤酒、内脏吃太多了,而是嘌呤代谢功能的下降造成的高尿酸血症,我喜欢以防己黄芪汤为基础,加上白头翁汤。我认为痛风可能就是白虎历节。但按照一般的理解,白虎历节应该祛风散寒治疗,这是违背痛风治疗基本规律的。
问:在我们新加坡,年以后就不能用黄连了。但您在临床中大量运用黄连,您是怎么保证用药安全的?
答:非常好的问题。新加坡禁用黄连,是因为有些小儿体内缺乏一种酶,导致吃了黄连之后产生肝毒性。实际上,这个情况我们在成年人身上也碰到过。所以,现在我们需要加强的是个体化用药研究和药物的遗传学研究。我们将遇到的2例病例取了血标本、尿标本,送到中南大学。遗传药理学院士周宏灏拿去研究了,现在还没有出结果。我估计这2例病例都与酶缺乏有关。其中一个人,胃肠道不好,服用了泻心汤,泻心汤里面有很小剂量的黄连,才3g,他就马上出现肝功能损害,转氨酶数值一下子升至(u/L)多。还有1个病例,才用了1g的黄连,转氨酶就马上高得不得了。医生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小心。但是只要停用了黄连,转氨酶很快就转为正常了,或者用茵陈蒿汤加五味子,转氨酶也能很快降下来。因此,我们要加强药物个体化的研究,尤其是对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希望将来在用黄连这一类药的时候,先检查一下患者是否缺乏这种酶,如果缺乏就不用。
问:仝教授您好,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您。第一个问题是,我看您黄连用到了40g,是否所有病人都受得了这么大量?是否会出现苦寒伤胃的情况?第二个问题是,仲景的煎法是讲究每次放多少升水,然后煎煮浓缩到多少升的,而您却说煎沸以后再煮1小时,这种煎煮方法上的不同对药效有无影响呢?
答:黄连苦寒伤胃是大家最顾虑的问题,也是用黄连降糖时一直不能突破的问题。所以大家知道黄连能降糖,但是不敢用黄连。当黄连用到10g以上,有些病人就会出现不舒服,甚至胃痛。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试用了各种各样温热的药物去跟它配伍,最后发现用姜最好,无论是干姜还是生姜,效果都很好,它俩是天生的一对。所以,如果病人没有胃病,黄连与干姜就按6∶1的比例,6g黄连,1g干姜。如果病人有胃病,尤其是虚寒性胃病,黄连与干姜就要达到1∶1的比例,30g黄连,30g干姜。我们试了很多其他药物的降糖效果,比如肉桂、山萸肉、怀山药和葛根等,基本没效,真正起到降糖作用的,还是黄连。可是怎么防止它苦寒伤胃呢?这就要合理配伍,而且尽可能不要服用太长时间的汤药。只要血糖一降下来,比较平稳了,就马上改用丸、散、膏、丹。
第二个问题,我刚刚说的煎煮方法是一个大致的规律,放8倍的水,泡1小时以后,大火烧开小火煎1小时,这是针对慢病,针对饮片药物而言的。如果是矿物质药,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您说仲景原文是用几升水煎至几升,这样当然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在临床实际运用过程中,煎药方法不可能太复杂。如果让病人将水从几升煎到几升,病人要怎样去量呢?这很难量。所以我提出这么一个大致的规律,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病人脾胃非常弱,不能喝几大杯药,那怎么办呢?当药煎到1小时以后,把药渣过滤掉,再把药汁倒回锅里,再大火烧开,根据病人的情况,告诉他煎煮至多少毫升,然后应该分几次服。
问:西医学认为,糖尿病需要终身服药。而用纯中药治疗糖尿病,需不需要终身服药呢?另外,运用中药治疗糖尿病,有没有什么价格上的优势呢?
答:凡是血糖降到达标水平的病人,马上就改用丸、散、膏、丹。我们尤其善配水丸,一配就是半年或1年的量,慢慢吃。水丸有两大作用,第一水丸有继续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第二水丸能预防并发症。什么时候血糖不稳定了,比如大吃大喝了、过劳了,血糖又升起来了,这时候我们就再给病人加上半个月或1个月的汤药。如果血糖稳定了,再继续吃水丸,就这样长期运用。一段时间后,胰岛功能确实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汤剂不可能长期运用,只能阶段性运用,是在血糖非常高的阶段去运用,然后就用丸、散、膏、丹。讲到丸、散、膏、丹,丸是什么?丸不是水丸,是大蜜丸。散不是我刚才说的煮散,是研磨后的细粉。膏是膏脂,也就是现在的膏方,早上服1小勺、晚上服1小勺。再就是丹,丹是现在的水丸,一般我们是早9颗、晚9颗,长期这样吃。所以不是用汤剂一贯到底,大家千万不要理解错了。
问:很多人用经方时认为药味、剂量不能变,只加药不减药,不知您如何认为?
答:有些人想到用经方就要用原方,要按原比例,原剂量去运用。我个人认为,此一时、彼一时,此一病、彼一病。过去张仲景治疗伤寒的时候,他按当时的情况总结出经方的组成、药味、比例、配伍、剂量。但是当你面对现今的疾病的时候,可能就不是这种情况了。我刚才讲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糖尿病,那是因为我们在做研究,才固定对这个方子、这个剂量进行研究。而真正在临床使用的时候,你一定要个体化、一定要变通。我们还在研究一个问题,就是在治疗糖尿病时,葛根黄芩黄连汤中到底谁是君药?我们正在做葛根大、中、小剂量的变化和黄连大、中、小剂量的变化的研究,得出研究结果后会告诉大家。
所以,临床中应用经方一定要变化,要“知行合一”。谢谢!(全文完)
今天没有划重点。
(PS: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大家转发点赞)
文章内容摘自《名师经方讲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李赛美。编辑/校对/小丸子她爹。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
推荐阅读:谈《伤寒杂病论》的学习与应用—仝小林
谈《伤寒杂病论》的学习与应用—仝小林(续)
谈《伤寒杂病论》的学习与应用—仝小林(再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