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文第十六条
伤寒论原文第十六条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太阳病,已经用了发汗的方法,没好,然后又用吐下针灸的方法,仍然是不好,这就有可能不是太阳表证了,就不能用桂枝汤来治疗了,这时候仲景提出了一个治疗的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是说这时候要注意脉象的变化,随着脉象和症状的变化而治疗。这是很重要的!
桂枝汤本来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方子,用来治疗太阳中风,如果病人脉浮紧,发热不出汗,这些都是太阳伤寒的症状啊,这时候是一定不能用治太阳中风的方法来治疗!仲景还提醒大家,要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说明如果用错了可能会出人命的!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表未解而下之。里实者,邪陷则为结胸,大陷胸汤证也;里虚者,邪陷则为下利,桂枝人参汤证也。胸实者,邪陷则为胸中痞,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证也。今胸虚邪陷于胸,故但为气上冲,是表尚未罢,然无壅满不得息痞之证,故不可吐下,仍当解表,可与桂枝汤,如法汗之。使陷胸之邪,不受外束,胸中之气,得以四达,自不致内壅而上冲矣。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也。方有执曰:气上冲者,阳主气而上升,风属阳邪,下后入里乘虚而上冲也。若不上冲,则非阳邪可知,故不可与。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气上冲者,阳气有余也,故外虽不解,亦不内陷。仍与桂枝汤汗之,上冲者,因而外解矣。上条论下后未解脉,此条论下后未解症,互相发明更进桂枝之义。用前法,是啜稀热粥法,与后文根据前法、如前法同。若谓汤中加下药,大谬。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指出了治疗坏病的原则。太阳病三日,对于这个时间不要太机械。在这段时间里,已经用过汗法,或者吐法,或者下法,或者温针之法,仍不解者,虽然太阳病已解,但其他的病发生了,所以说这个病仍然不解。此为坏病,这时候不论出现什么样的证候,都可以叫做坏病。什么叫做坏病?就是说它的正证已经治坏了。正证就是太阳表证,坏了就是已经不存在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误治都会形成坏病。上一条说: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虽然也是误治,但还没治坏,太阳之气还能行于体表与邪气作斗争,所以还可以用桂枝汤。第15条紧接着第14条而言。如果正证已经不存在,而另有其他的证候出现,那么桂枝不中与之也,也就是说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那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和善后呢?张仲景提出了一个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误治以后所出现的坏病有实有虚,有寒有热,有气分有血分,所以只能提出一个原则。观其脉证的观字很重要,就是观察、审视。只有很仔细地、很谨慎地来审查他的脉和证候,才能知犯何逆,知道是犯了哪种错误,,出现了哪些问题,然后随证治之。随,随顺之意。随顺客观证候的需要,怡如其分地进行治疗。《伤寒论》三分之一的篇幅是讲误治后坏病的。因此,这一条的指导意义自不必说了。这一条和下面的第17条、第18条,都是说桂枝汤的禁忌证。在提出桂枝汤适应证的同时,又提出桂枝汤的禁忌证,以及误用后的情况,这样就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了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不犯治疗上的错误。这一条是说太阳伤寒证表实无汗是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本为解肌,显示桂枝汤和麻黄汤发汗意义的不同点。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是麻黄汤证,而桂枝汤中有滋补收敛之品,发汗力量很小,只能解肌而已。如果误用桂枝汤,汗更出不来,就会出现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是叮咛之语。识念智(zhì),知道、记住之意。也就是说,临床医生必须牢记于心,不可忽视,否则就会犯错误。另外,关于常须识此的常字,有的医家认为是当字。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都是太阳表证,有一定共性,稍微一疏忽,就很容易犯错,所以张仲景格外强调。
扫描